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国当代艺术—变化的写照

瑞士资讯编辑

目前伯尔尼美术馆和保罗·克莱博物馆正在展出一个名为《中国私语》的中国艺术当代艺术展,该展览向瑞士人敞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的大门,策展人Kathleen Bühler就中国的变迁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发表了评论,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当今社会形态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中国私语》(字面的意思是中国式的传话),这里暗指一种古老的传话游戏,一队孩子从队首开始将一个消息传到队尾,往往传到最后一个人耳朵里的消息已经面目全非。这个游戏旨在说明谣言或者传说在扩散中因传播者误听或添油加醋所产生的效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隐喻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中国当代艺术,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说,因文化、历史和政体的因素比较陌生,而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织及艺术市场上对于中国现代艺术新解的饥渴,令中国现代艺术在西方早已不再陌生。

Kathleen Bühler,伯尔尼艺术博物馆策展人。 RDB

自从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发起第一次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堪称是现代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改革,之后90年代“政治上的开放”又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整座城市都进行了重建,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经济、教育、工作和健康卫生条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代价是,传统的中国概念、家庭概念和政治意识在逐渐消失殆尽。

许多艺术家将这一重大变革反映到他们的作品中,在新时代的社会中,一党制与国际开放之间的冲突更是他们表现的对象。

同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艺术中加入了新媒体元素(录像、图片、音频),人和动物的肢体这些原本不属于艺术材料的元素也被融入进来,出现了如“实验艺术”这样的新艺术模式;所谓的“艳俗艺术”中暗含着对政治的嘲讽;这种嘲讽有时候也直接了当地体现在“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流行”艺术里。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性和对政治的抨击不再突出,尽管如此,从事以上那些艺术方向的中国艺术家,还是赚得了盆满钵盈,因为中国式的自我批评,与西方假想的思想形态不谋而合。当代艺术中还体现出:这一代几乎与西方年轻人有着同样机会摄取网络信息,并可以不受很大限制到处旅游的中国新一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

相关内容

艺术界也涉及到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们往往会瞄准西方的商业需求;各国的传统文化面临被抢劫一空的危险,出于对这两种情况的惶恐,传统艺术又重新焕发出活力。西方的艺术家在体现传统的时候,通常是利用后现代的形式,而亚洲艺术家则偏重于针对西方眼光的自我肯定及对保守社会的体现。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历着方方面面的变迁,社会形态也在向资本主义发展,自2012年起,中国又在宣传“中国梦”,新一任主席习近平将“国家的年轻化、改善生活条件,人民的富足、建立良好的社会和加强军事力量”作为党派的新目标,他鼓励年轻人“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同时也为增加国家的活力作出贡献。”习近平也希望通过严打贪污,重新赢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千百年来孔夫子和平共处的社会价值观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入而受到了排挤。取而代之的是对金钱、高级手表和汽车的渴望,这导致许多中国人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尽管仁爱在家庭和朋友圈中依然存在,但是每个人却只对个人的利益感兴趣,处处设防,一不小心就会受骗。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中国人选择了宗教信仰作为心灵的庇护。

对财富的追求、消费欲、精神空虚、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自由的动态及对自我的评定也在中国当代艺术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本文观点只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瑞士资讯swissinfo.ch观点。

“视角与观点”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视角与观点》栏目不定期地刊登各界专家、评论者、观察家及决策者的文章。我们的宗旨是,以个人独特对瑞士或国际重大话题和事件的观点和视角引发讨论。

如果您对瑞士或国际事件有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请发给我们,我们将有筛选地刊登。

瑞士资讯swissinfo.ch

(翻译:杨煦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