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非主流瑞士人:就爱数钱数到手抽筋

瑞士人是地地道道的“现金真爱粉”,甚至不乏揣着大宗钞票购买劳力士、捷豹的人。 Keystone

虽然全世界都在向无现金化社会狂奔,借记卡、信用卡和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风靡全球且愈演愈烈,然而瑞士人却一如既往地担当着“现金真爱粉”,甚至不乏揣着白花花、沉甸甸的大宗钞票购买钻表劳力士、豪车捷豹的人。专家预测:在瑞士,钞票不死!

在高度数字化的现实社会中,多种替代性支付方式层出不穷。目前,全球非现金支付覆盖的人群已高达20亿人。正如SHTFplan网站专栏作家Rory Hall所说的:“三个人里就有一个,基本上就没怎么接触过现金。”

尽管中国在电子货币的起步上并不算早,但要说起由现金向无现金的转变速度,足以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身揣纸币巨款的人已极为鲜见。粗略估算,目前中国非现金支付每年的递增速度已高达40%。仅2016年,中国非现金支付金额已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欧洲和巴西。

尽管移动支付以及各种电子现金服务风行全球,在各国都已呈现出白热化趋势,然而瑞士却一反常态地成为了逆势而为的“非主流”:与其他国家对移动支付趋之若鹜的满腔热情迥然不群的是,瑞士消费者更偏爱揣着现金去购物。

瑞士人对现金支付有多痴迷?

裁缝雷托·罗傅伦(Reto Roffler)的私人定制西装店,就开在苏黎世黄金地段-银行区,距瑞银和瑞士信贷的总部仅几步之遥。但经营多年,他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银行卡。在他店里购买一件标价600瑞郎(约为4200元人民币)西服的顾客,无论身价贵贱,要么去银行转账,要么就掏现金付账。

“前不久我这儿来了位美国CEO,进门就看上了一个男款手袋。我直接告诉他,我们不接受刷卡,”罗傅伦回忆着:“20分钟后,他就按标价取了现金,折返回来付款。”

近年来,由瑞士邮政旗下的银行业务部门PostFinance开发的手机应用软件Twint,以及苹果推出的Apple Pay移动支付及电子现金服务,凭借其世界最前沿的数字支付技术优势,跻身为瑞士非接触式交易市场的首批弄潮儿。无需输入密码,无需落笔签名,更无需等待找零,只要把手机贴近读卡器,便可瞬间完成购物付款、转账以及账单支付业务。

“前不久我这儿来了位美国CEO,我直接告诉他,我们不接受刷卡。”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Twint和Apple Pay在抢摊瑞士移动支付市场上的角逐日益升温,立誓决一雌雄,然而它们与传统支付方式-现金付款之间的竞争显然更为激烈。

瑞士人对现金交易的坚持与痴迷,从国际清算银行2014年的数据便可见一斑。国际对比显示,按美元折算各国人均纸币和硬币年度流通额度,瑞士高居榜首,而全民实物货币-即现金流通总额以达到加拿大的五倍、欧元区的两倍之多。而反观银行卡支付额度,在西欧诸国中,瑞士惨遭垫底。

回顾过去十年,瑞士人直接在银行柜台或自动取款机上支取现金的交易次数以及提款额度,总体上保持着稳速增长,仅在近两年增幅才略有放缓。

根据瑞士央行(SNB)出具的数据,仅2016年12月,瑞士人在自动取款机上通过借记卡支取或提取现金的次数就多达1100万次,总金额高达27.35亿瑞郎(约为189.65亿元人民币)。而回溯2006年同期,瑞士全民提款的次数还停留在区区900万笔,总额仅为21.81亿瑞郎(约为151.3亿元人民币)。

不言而喻,瑞士官方罗列的诸多数据虽与时代潮流逆势而行,却也直观地展现了一幅现实画面:现金绝不会被全面取代,即便是在遥远的未来,它也依然能在瑞士这片土地上拥有一个广阔光明的前景。

“‘现金消亡论’这种喧嚣尘上的流言在我看来纯属夸大其词,绝对是危言耸听,”瑞士央行副总裁弗里茨·瑞布鲁格(Fritz Zurbrügg)在最近一次公开谈话中这样评价。他之所以如此断言,依据就在于,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可靠与有力的数据保护政策能赋予现金使用以持续性。

不仅如此,随着瑞士国内银行负利率-也就是对热衷于存钱的储户收费政策的施行,瑞士人不得不把存在银行账户里的钱提现,对现金交易的兴趣也因此骤然提升。

瑞士赖夫艾森合作银行(Raiffeisenbank)也对瑞士央行副总裁的预测深表赞同。从该行新闻发言人菲利普·戴佛兹(Philippe Thevoz)在接受瑞士通讯社采访时援引的数据来看,2016年,瑞士消费者使用现金交易付款的总金额与往年相比增加了1.3%。

德语区与意大利语区居民更爱现金

瑞士知名财经期刊《资产》(《Bilanz》)2016年8月号曾公布了瑞士在线比较服务comparis.ch在全球权威的耐用消费品研究公司-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GfK) 委托下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该调研就国内四个语言区域的支付习惯进行了区域性对比:

大到高端奢物、小至咖啡杂志,在买单时,德语区和说意大利语的提契诺州两地居民大多对信用卡或借记卡并不怎么感冒,而是更热衷于豪气地拍现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语区的自动取款机使用更为频繁。在瑞银集团(UBS)发言人尚-拉斐尔·方塔纳兹(Jean-Raphael Fontannaz)看来,这或许是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导致的观念问题。

此外,赖夫艾森合作银行也通过统计数据证实,在偏居一隅的村邻乡舍,当地的瑞士居民可不像城里人那么倚赖于刷卡,他们更热衷于点着钞票、数着硬币、感受着“铜臭味儿”面对面地进行交易。

信用卡在瑞士惨遭冷遇,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14%会把信用卡视为首选支付方式。

和其他国家如出一辙的是,消费理念与支付习惯上的代际差异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鸿沟,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之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支付习惯。“年轻人在拿现金付款时涉及的金额往往比较低,”方塔纳兹介绍说。瑞士信贷媒体发言人尚-保罗·戴伯利(Jean-Paul Darbellay)补充道,在收银台前为标价低廉的小宗商品付账时,年轻的消费者更乐意潇洒地抽出借记卡,而不是目不转睛地埋首数钱。

交易数额的高低,也能或多或少地影响瑞士人的支付方式。据comparis.ch统计,一旦支付金额高于300瑞郎,就有40%的瑞士人会断然放弃使用现金,干脆利落地选择刷卡。而在款项不多的日常购物场合,只有25%的消费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信用卡付账。

“异类”瑞士人的“特立独行”还表现在信用卡的使用群体上。清华大学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携手撰写的《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客户以初入社会、30岁以下的年轻生力军为主体,而信用卡这种信贷服务却在瑞士惨遭冷遇,30岁以下人群中只有14%会在付款时把信用卡视为首选支付方式,绝大多数瑞士年轻人仍对信用卡心存疑虑。

用现金,不嫌累吗?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无现今支付”。去年年底,印度废止了500和1000卢布面值的大额纸币;自2016年开始,丹麦除了医院、药店和邮局等公共机构以外,包括加油站、服装店、餐厅在内的所有零售商家,都取消了收银机,只接受信用卡或手机移动支付等电子货币付款,甚至连教堂捐款箱都设置成了刷卡机;瑞典自2009年起至今,实物现金(硬币和纸币)流通量下降了40%,而非现金交易已达到了92%的高峰;甚至在今年中国“两会”上,推动“无现金社会”的议案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和民众热议的话题。

不过,在“刷刷刷”的全民狂欢中,头脑清醒的瑞士人始终保持着警惕。无现金社会一旦成型,那么银行界、政府以及黑客便能轻而易举地获知客户的所有交易信息、购物习惯、社会背景,这种个人隐私的全盘失守、以及预料之中的网络犯罪的猖獗为瑞士人所诟病。

除此以外,一旦出现技术故障,那些只携带各种银行卡出门的“刷卡族”势必措手不及。去年6月中下旬,瑞士覆盖面最广的收银机构SIX Payment Services遍布瑞士全境的借记卡支付处理器惊现技术故障,各地无论超市还是餐厅均受波及,让那些钱包里没一个铜板或纸钞的人方寸大乱。在排查了好几天还未解除故障的困境下,该公司发言人约格·施耐德(Jürg Schneider)借《一瞥报》采访之际向公众表示:“我们希望人们能耐心等待(排除故障),并且取点儿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这一声明显然未能安抚公众情绪,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怨声载道。“我们的客源流失可大了!”Bindella餐饮连锁集团新闻发言人汉斯-尤格·德根(Hans-Jörg Degen)抱怨道:“有的熟客就因为不能刷借记卡,这好几天都不来光顾了。”瑞士规模最大的两家零售业超市Coop和Migros也不同程度地遭受了短期销售额下跌的重挫,有的消费者到了收银台才意识到不能刷卡,只得把货品拿回货架,或者搁在前台,回头再来付款。

彻底摒弃现金,也会让不太擅长于使用移动支付的群体-譬如老人、某些身处偏远地区的摊贩、或是没有能力在银行开户转账的小商户,被社会边缘化,最终沦为电子支付洪流中的“弱势群体”和新技术的弃儿。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