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海地:地震两年之后……

海地地震两年之后:约50万人依然住在帐篷里 Keystone

无能的政府、国际组织的软弱以及霍乱的侵袭,令海地这个北半球最穷的国家在发生地震两年之后,依然处于悲惨境地。

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之后的死亡数据约达250000人,150万人失去了家园。两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有50万人住在临时安身处,尽管如此,联合国依然为国际救援组织在海地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根据一个验收数据显示,直至2011年,共有100000所临时住所被搭建,21000座房屋被重建。“我们可以说,慈善救助取得了成功,”联合国慈善救助协调人员Nigel Fisher这样说。

然而生活在瑞士的海地社会学家Charles Ridoré却这样说:“不能说在过去的两年取得了很大成绩,联合国在救灾过程中,在海地既充当了法官的角色同时又是参与者,这一点在应对霍乱问题上显而易见。因此这里需要一个外界的鉴定,而不是联合国自己的评价,其实联合国对霍乱的侵袭是有一定责任的。”

瑞士派往海地的医生无国界组织负责人Gérard Bedock表示:“海地的慈善救助工作做得并不好,不能用‘成功’来形容。直至现在依然在清除废墟,一半的灾民依然住在帐篷中,从去年开始,还遭到霍乱的侵袭。”

政治阻碍

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海地政府都缺乏领导意识,因此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重建计划。2011年5月14日,海地总统Michel Martelly刚刚上任,他现在正忙着在国会中受到肯定并稳固他的新政府。而新政府至今尚未宣布他们的重点计划。

“这是一个信号,我们在‘如履薄冰’,”海地最重要日报的总编Frantz Duval这样写道:“政府临时抓来一个人当总统是有代价的- Martelly根本不是政治家,整个选举过程非常复杂。比较积极的一面是没有暴力和武器。”

国际救援的难处

海地人民失去了勇气和希望,Charles Ridoré说,2010年11月首次出现了霍乱,现在已有7000人死去,50万人被传染。

“尽管各界人士出现在灾区,资金也准备好了,但是救助工作明显做得不够,一切都毫无组织。” Bedock这样说。医生无国界组织几乎承接了三分之一的病人。“我们面对的是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疾病,我们尽可能帮助生病的人,但是这场抗争是艰苦的。” Bedock说。

雨季的结束应该令霍乱的传播终止,“但是6个月后会不会再卷土重来?” Gérard Bedock这样问。一些非政府组织已经陆续离开了海地,有的是因为财政原因,有的则是要转向以前的工作重点。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非政府组织医生无国界也撤离,那么海地的卫生系统就会垮掉。

对于国外的援助有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海地地方政府担心非政府组织离开之后,海地卫生部将接手救援工作,但却不能担保救援的质量的全面性。而另一方面,海地的政治家又在利用这些非政府组织成为他们的替罪羊,令民众产生仇恨心理。

中国汶川地震三年之后

与海地的情形相比,中国在汶川地震三年之后,已经完全呈现了新面貌。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也得到众多国际援助: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德国、意大利、古巴、法国、英国、印尼、巴基斯坦等国迅速派出专业救援队、医疗队赶赴灾区,抢救生命,救治伤员。瑞士在灾难救援上拥有丰富经验,瑞士外交部(EDA)曾于2006年在北京组织了一次携带搜寻犬的急救培训。受过培训的中国专家,在第一时间投身于四川的抢救工作-然而没有瑞士的后援。

这次地震之后,瑞士政府提出向中国提供援助。中国政府首先接受了瑞士的帮助。在苏黎世机场,一架装有物资、乘坐着工程师、救援人员、医生的飞机已准备就绪。然而就在起飞前,飞行任务被取消了。中国政府给出的原因是:目前震区还不安全。中国只需要资金和帐篷,但不需要救援人员。所以瑞士未加评论,只运送了上千顶帐篷。

现在事过三载,中国驻一些国家使馆的网站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四川省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占概算总投资8658亿元的91%。在震后一年内,全面完成了350多万户震损城乡居民住房的修复加固;震后一年半,全部完成150万户农房的重建;震后两年时间,基本完成2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的重建;需恢复重建的3002所学校完工了96.2%;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已完工90.4%;需恢复重建的4847.8公里的干线公路已完工93.7%;1222座震损水库基本完成除险加固;2440个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恢复生产99.5%;生态修复在加快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

2011年9月底左右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1804年海地从法国的统治下宣布独立。瑞士马上承认了这个国家。

1934年海地在瑞士开设了领事馆(早在19世纪已在瑞士有了第一家领事馆)。海地与瑞士之间的外交事宜一般在巴黎的大使馆内进行。

1935年美军进驻海地之后,瑞士在海地设立了一个临时领事馆,1959年转换成固定领事馆,2006年变为总领事馆,2007年则正式成为大使馆。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曾在不同国家代表海地的利益出面解决问题,比如1964年-1967年期间在古巴。

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往来不是非常频繁,但因共同的语言-法语,两国之间在信仰、科学和文化方面有着交流。瑞士和海地都属于法语圈国际组织。

两国之间的发展和合作大部分由私人慈善组织承担。

瑞士在海地也从事慈善事业,因为海地是美洲大陆最穷的国家。

2007年海地生活着130名瑞士人。

2008年瑞士生活着451名海地人。

(编译自德文:杨旭东)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