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瑞士寻得身心安住的信仰

台湾高雄佛光山夜景
台湾高雄佛光山夜景 汪晓茹提供

出生于浙江杭州的瑞士华人汪晓茹女士,自1991年来瑞士求学后,深耕于此地。精通中英法三语,在繁忙的教学和翻译工作之余仍潜心学佛,自2006年至今担任佛光山日内瓦会议中心的义工翻译 。身体力行,将佛法中的道理实践于生活之中。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在本篇的访谈里,她与读者分享,如何在瑞士寻求到信仰的依托,安定身心。并如何透过翻译的工作,将东方的佛法介绍给西方世界。

瑞士信息Swissinfo:您是何时开始接触信仰的?在什么机缘下您开始信仰佛教?

汪女士:我奶奶笃信佛教,这就像是一颗种子植入我的心底。而我和佛光山真正结缘于2002年的日内瓦国际书展,在展览上认识了比丘尼法师。我在口译和笔译上协助他们,向西方朋友介绍教育与文化方面的事务。我也进一步成为星云大师外部链接的中法译员,在做义工的过程里我感受到自己能帮助别人,通过佛教经典更了解中华文化。

我曾遭遇过车祸,当时很低潮。一个瑞士当地朋友对我说:「可藉由与自己文化相关的信仰来排解痛苦与忧愁。」虽然这个朋友是天主教徒,却是她的话带着我开始回归信仰,接触佛教。之于我,她的这番话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提醒。

瑞士信息Swissinfo:您在国内时,对信仰的想法是什么?

汪女士:从前在国内没有机会和家人讨论这些事,但我想:追求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佛渡有缘人。

我想国内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可能被宗教误导。就我而言,学佛是种幸福。在国内的时候我虽去过不少寺院,富有宗教盛名的名山大川,当时却没有信仰上直接的感悟。反倒是在瑞士透过了佛光山比丘尼法师,我更能轻松自在地提问,尤其在聊家庭与教育问题时,心中较为舒坦,沟通上也没有障碍,就此开启了我与佛法的因缘。

相关内容
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

相关内容

東風西漸中的瑞士佛教淨土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得名於山光水色,被譽為人間天堂,來自台灣佛光山在瑞士宣傳佛法的覺芸法師,在信眾相處間,看見天堂之中,現代人無可迴避的文明處境與困境。她與讀者分享,東方宗教如何與瑞士先進的社會接壤,東方與西方又如何看見所長,從信仰中開啟交流,解決現代人高度文明之外的心靈問題。

更多阅览 東風西漸中的瑞士佛教淨土

瑞士信息Swissinfo:您的瑞士家人也支持您在信仰上的追求吗?

汪女士:我的瑞士家人对于信仰相当包容,他们也信任我对宗教所做的选择,有足够的智能避免误入歧途,走火入魔。我在阅读读佛教经典时,也同时欣赏着中国古典文学之美。家人们更感受到我性格上变得柔和,也从佛法中得到的快乐,在佛教里我们称为法喜。因着这些正面的影响,他们也接受了我学佛的初衷。

瑞士信息Swissinfo:您觉得接触佛教后,您感受到自身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汪女士:大部分的佛教经典是中文的,佛教从印度而来,来到东亚地区已经包容了许多不同的文化,这当中也有许多华人文化。佛教生活除了拜拜这类的宗教行为之外,更包含了文化教育在内。比方:读经典,对我而言是一种自身文化的回归。我在求学过程中,曾经对西洋文学有深刻的追求,但后来我反过来又开始对自身的背景文化产生兴趣。我奶奶在我心中种下的种子,就慢慢发芽了。透过佛教经典,我再一次认识了原生的中华文化。

年轻时我比较活泼,性格上也比较急躁,急于求成。现在我认识了佛教之后,明白了因缘具足才能成就的道理。在修习实践佛法中,观照因缘,我察觉到自己性格上的转变。

学习佛法到了一个层次后,我也明白了人间佛教的一些道理。我们都是在家众,透过佛法我们将个人、家人、工作等等这些生活原本的组合相互统合,协助我们理解自己,从细节中找出方向,安顿身心。信仰不是要我们离开原本的生活,向外企求心灵的宁静,而是在生活中利用宗教的智能以突破现实生活中的障碍。

瑞士信息Swissinfo:请问在日内瓦的佛光山您和其他信徒多久聚会一次?有什么样的活动?

汪女士:佛光山日内瓦道场的共修法会,每个星期天都由法师带领进行。没时间去的话,在家读读经也是种修持。

每年还有各种佛教节日,比如“浴佛节”,日内瓦的佛光青年们曾编导演出了小话剧《佛陀诞生记》。今年5月19日又将有佛诞庆典活动,我们正在准备书画展和素食游园会等,也欢迎外界对佛法有兴趣的民众参加。

日内瓦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墨宝。
日内瓦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墨宝。 方常均 提供

瑞士信息Swissinfo:在佛教的活动中,什么样的活动最能触动您的心灵?

汪女士:我认为参加水陆法会,人的宗教情怀与信仰的坚定,都在法会的修持过程中更加深入。我每次去高雄佛光山,都有充电的感觉。万人法会上,身体虽感疲乏,但负能量得以宣泄,精神再度饱满。就连专心复诵“阿弥陀佛”时,眼泪都会不由自主流下来。而随后会有身心舒畅的“回家”的感觉。

这就像一个人打坐会困顿,而跟着大家一起禅修,就会受到精神鼓舞和提升。这就是法会之中众缘和合的力量。

瑞士的华人较少,法会的规模和频率因此递减。但形式上仍秉承千百年来汉传佛教丛林仪轨,殊胜庄严。

瑞士信息Swissinfo:您觉得佛教的教义里有什么样的精神与瑞士社会是共同的?有什么是佛教能补足这个社会的?

汪女士:自觉觉人,自利利他。所谓自觉,就是瑞士人经常表现出的自律,以及对他人利益的尊重。佛教提倡的慈悲与包容,也是这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国家所需要的。

然而在瑞士生活久了,有时过度自律,放不下心中的纠结,急于成就。透过修持佛法,让人理解事情若未成,不要过度抱怨。因为佛法中所说的因缘,正是事情成功的原因,万事万物能成就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从这个角度来调整自己,可以释放心中的压力和内在的矛盾。

瑞士信息Swissinfo:请您给正在追求信仰的瑞士华人朋友一些建议,也补充您对佛教的看法。

汪女士:智能学佛、随顺因缘、智人无怨、重视宗教艺术与文教传承,这几点是我想补充的。

智能学佛即是提升自己的认知,观照“因缘”和“因果”。理解世间万物因缘具足的道理,众缘和合才能成就一件事、一个项目。若因缘尚不具备,就不能勉强行事,这将产生挫败感。

随顺因缘,会让自己更加耐心平和。懂得“因果”关系,就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尊重社会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利益,从而能够“如法”地生活。

智人无怨则是珍惜我们在瑞士生活的环境和机会,与其抱怨不如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以母语作为文化为坚实的根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佛光山是一个重视文教事业的宗教团体。佛教不只是“磕头拜佛”,更多的是文化与传统传承。我去过54个国家,30多座博物馆,欣赏西方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感触很多,并希望藉由佛教的传承,更多了解佛教艺术瑰宝。佛教的艺术品中蕴含了深刻东方文化与精神,是世世代代累积淬练的成果,进入佛教的世界得以窥见东方文化的精随博大。

在瑞士许多家庭坚持对华二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文学艺术,而佛教也是一个进入的渠道。父母以身作则,由浅入深阅读经典。定期参展,回国游学,或者参加佛堂举办的人文活动,就是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华人子弟即使在西方长大,有一天寻根的时机来时,宗教的内涵也能指引一条正确的路。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