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的外国人问题之一-科索沃

苏黎世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孩子们的特殊班级 Keystone

在瑞士,年轻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后裔们经常登上当地媒体的头版头条,不过却是因为飙车和斗殴。他们经常被归结为各种青年犯罪行为的肇事者,瑞士人惊奇地发现,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祖父完全不同。

60年代,当这些科索沃阿尔巴尼亚青年的祖父最初来到瑞士的时候,可全不是这个样子的,他们是安静、勤奋的劳动者。这一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瑞士的民族学家Hans-Peter von Aarburg和语言学家Sarah Barbara Gretler共同探讨、研究了阿尔巴尼亚人在瑞士的工作及难民生活,并合作出版了一本关于东欧移民在瑞士40年生活的书籍《阿尔巴尼亚的工作、避难移民-在科索沃和瑞士之间》。

第一批来自科索沃的移民,其行动相当谨慎,几乎“不为人知”,von Aarburg对swissinfo说。

swissinfo:以前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是不是更好地融入了瑞士?

Hans-Peter von Aarburg:60年代中期首批来到瑞士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简称:科索沃阿族人)是季节工,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在瑞士工作几个月,然后带着挣到的现金回家。他们可以用这些钱买架新机器、修缮修缮房屋、买一小块土地什么的。

对那时的雇主来说,这些劳动力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他们工作很投入。这些外国人希望花最少的钱、挣最多的钱。所以在那时候,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工,都不愿“融入瑞士”。

swissinfo:这种不“融合”导致了社会冲突吗?

H.-P.v.A.:直到80年代,基本都没什么冲突。这些年轻的男人深居简出,他们的家庭大多还在科索沃老家。进入90年代,当整个家庭因团聚而移入瑞士时,困难才开始出现。

swissinfo:为什么?

H.-P.v.A.:对一个大家庭来说,不容易。首先房子不好找,其次生活费用很昂贵。90年代瑞士发生了经济衰退,很多没有什么技能的劳动者失去工作。之后又出台了移民政策。从1992年开始,对那些并非来自欧盟国家的、没有劳动技能的人来说,想获得一张工作许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swissinfo:这其中东欧传统的父权文化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H.-P.v.A.:使问题激化的并不是文化原因,而是经济原因,因为缺钱。在瑞士,一份打短工的钱,不足以维持整个大家庭的生计。猝不及防,妻子、孩子们全来了,这让男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以前,他们可以寄很多钱回家,他们是富足的创造者;现在,突然之间,他们连养家糊口都难了。

swissinfo:这对科索沃阿族人的年轻一代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H.-P.v.A.: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年轻一代在学校里有很多问题。他们不懂瑞士的当地语言,只能进入瑞士最低的学校系统,找不到做学徒的实习岗位,失去了很多与当地社会接触、融入的机会。

swissinfo:您认为现在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做好融入瑞士社会的准备了吗?

H.-P.v.A.: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00年。南斯拉夫的战争结束了,它的国民可以回去了。这时候很多人才猛然醒悟到,他们其实根本不想回去。“回家”的神话就此破灭。

swissinfo:现在很多科索沃阿族青年所具有的暴力倾向是从何而来?

H.-P.v.A.:对未来的无望导致了一种无穷的受屈辱的感觉。看看这些飙车事件,那些受伤害的青年并不是个别的问题,而是缘自整个社会生存条件的问题。

人们不该为这种攻击性作辩护,这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改善我们的社会结构,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一个未来。

swissinfo:当地的基础教育不能满足科索沃阿族移民儿童的需求吗?

H.-P.v.A.:瑞士还没有完全实现机会均等。某人是否可以高中毕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的社会阶层。因此我们必须确保,那些前外来劳工移民家庭的孩子,也能获得合适的机会。在他们中间,有的人是非常有上进心的。

瑞士资讯(swissinfo.ch),Susanne Schanda

Hans-Peter von Aarburg和Sarah Barbara Gretler合作出版《Schweiz–Kosova. Die albanische Arbeits- und Asylmigration zwischen Kosovo und der Schweiz (1964-2000)》(《瑞士-科索沃。阿尔巴尼亚的工作、避难移民-在科索沃和瑞士之间》)。
Lit出版社,维也纳,苏黎世,柏林,595页。

在瑞士生活着17-19万科索沃人。这相当于科索沃总人口的10%。

2001年,瑞士首次出资补贴,以促进外国人融入当地社会。

政府首次出资1千万瑞郎。 2004-2007年的补助金额为1400万瑞郎。

联邦负担补助的45%,其余由各州和乡镇社区政府负责。

联邦移民局采纳了联邦外国人委员会的建议,对促进外国人融合政策予以了财政支持。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