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50歲以上失業的中年夢魘

在瑞士失业者要想领取救急金,必须每月投递12次求职信,并定期与失业救急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约见。
在瑞士失业者要想领取救急金,必须每月投递12次求职信,并定期与失业救急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约见。 © KEYSTONE / GAETAN BALLY

「五十歲以上失業就等於長期失業」(德)外部链接,這是瑞士近年來極受關注的社會現象,僅管依原工作薪資比例發放的失業救助津貼,已減緩了失業衝擊,很多人都能在津貼領取期間再度找到工作,人生繼續前進。

但可怕的是,瑞士就業市場喜愛聘僱年輕勞動力的事實,使得五十歲以上的失業人口不易再度找到與年資、薪資相符的工作。

一旦失業時間拉長,甚至超過失業救助津貼的補助時間,失去經濟來源、工作沒有著落,身處挫折之中⋯⋯等種種問題不斷循環卻無從解決,使得長期失業成為瑞士中年人的夢魘。

裁員背後的真實人生

瑞士是個務實而勤奮的社會,從小就教導「自立」——每個人都要有能力獨立自主生活。然而世事沒有絕對,當「勤」被嵌進民族性裡,勤勞上進的人生態度,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果。曾是郵局僱員的史塔曼女士,在51歲時因郵局內部重組而被解雇。在失業了好長一段時間之後,她仍無法接受,總是反問自己:「我是那麼地勤快、工作那麼賣力,為什麼失業的人是我?!」無預警地被解雇,對50歲以上的人來說是人生的一大關卡。

在這個人生瓶頸中,史塔曼女士還遇到了家人離世⋯⋯等接連而來的打擊,使她陷入憂鬱症中,需要靠藥物才能維持正常生活。當她不再有失業津貼也仍找不到工作時,她則必須仰賴社會救濟金才能生存下去。

克努歇先生是位資深工程師,很年輕就進入了公司的管理階層,也長年被派駐海外。當他回到瑞士後,僅管兩個兒女皆已進入大學,但他卻很不幸地被裁員了。可幸的是,他的妻子可以增加工作量,以全職工作支撐家庭的經濟需求。家人們鼓勵著克努歇先生,也持續給他精神上的支持,讓他僅管事業的失利,卻仍有家庭的溫暖支持著。

已經58歲的他,在失業津貼的領取期滿後,拒絕領取社會救濟金、放下了高級白領的社會地位,轉而成為一位貨車司機。對於曾經馳騁職場的人來說,領取社會救濟金是一件極為難堪的事,會是心裡過不去的一道檻。

中年求職的歧視仍無所不在

一份針對48個瑞士企業所作的問卷調查(德)外部链接顯示,企業主認為50歲以上的求職者與年輕求職者相比,欠缺進入新公司的適應力、新技術的學習意願、抗壓性和工作意願也相對低落。

在這些缺乏之外,年紀較大的求職者還要求更高的薪資與更好的福利。50歲以上的失業人口在就業市場上,被列為不被邀請面談的族群,就有人稱此企業這樣的說法為「就業歧視」。

史塔曼女士說:「我相信我的求職履歷,有不少應該是連看都沒看就被丟棄了吧。」50歲以上的失業族難以進入職場,已經成為瑞士現實。無法再就業而必須依賴社會救濟而生活的人數逐年攀升,2005年到2016年間增加了近36,000人,隱藏在這個數字背後的是幾萬個受到波及的家庭。

根據數據(德)外部链接顯示,瑞士50-54歲的求職者中,有19.3%經歷過長期失業的痛苦,55-59歲則有25.9%,而60歲以上的長期失業者更高達39.3%。在工商社會裡,沒有了工作就等於失去了與社會的連結。

在不斷投遞履歷的過程裡,若沒有接到任何一個面試邀請,也令人極為焦慮。等待回應時的心理跌宕,像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戰鬥。也因此失業者的心理上難免覺得被社會排除在外,也可能因此產生社交困難。失業者協助機構就針對50歲以上的失業族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德)外部链接

﹒要走入人群、融入群體,獨居者會有陷入憂鬱症的危險

﹒建立規律的日常作息非常重要

﹒失業對伴侶或家人都會帶來壓力,在面臨失業時,要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要讓親友知道自己失業了,讓身邊的人為自己注意可能的工作機會

﹒不要為了找工作,而曲意的改變自己

求職難上加難的外籍失業者

50歲以上的瑞士本國人要再就業已經很不容易,對外國人來說更是困難重重。來自中國的張榮華女士(化名),是因婚嫁來到瑞士,原本為一家旅行社工作,後來也被裁員。一向經濟自主的她,在第一時間也感到極度害怕,她立刻向蘇黎世州政府的就業中心(德)外部链接登記為失業人口,取得失業津貼的領取資格。

瑞士各州都有就業中心輔導失業人口,一方面為失業者尋找可能的就業機會、提供履歷撰寫諮詢、職業進修⋯⋯等免費的專業服務;另一方面也監督失業者是否認真、確實地繼續尋找適合的工作。

在領取失業津貼時,失業者必須依規定,每個月至少投出12封履歷,並與就業中心工作人員定期約談,一起討論如何增加失業個案的職場競爭力。各行各業所需的勞動力人數不同,有些行業開出的職缺較稀少、罕見,則酌情辦理,減少履歷數的要求。

為符合瑞士勞動市場的需求,張女士也加入了蘇黎世州SAH職業訓練機構(德)外部链接的培訓。這是一個受政府補助的私人機構,專門提供瑞士中低收入戶和外國失業者語言課程、職業訓練、社會融入訓練、求職仲介⋯⋯等服務。張女士透過這個機構,擴大了生活範圍、看到更多和她處境相同的外國人。

她察覺到在瑞士生活,若是德語能力不足就踏不出找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寫履歷、如何完整介紹自己,都是難以與瑞士人或其他國籍的母語人士競爭。當時她已年過五十,許多藍領工作的雇主也喜愛年輕力壯的人,國籍、性別、年紀、語言、文化⋯⋯等,這些既定的求職框架,完全將她屏除在就業市場之外,一度灰心沮喪,極需旁人加油打氣。

在層層的就業困難裡,張女士仍堅持把德語學習到口語溝通的程度,在打掃、清潔、餐廚⋯⋯等職業訓練裡,盡力達到瑞士人一絲不苟的水準。她明白她沒有青春可以揮霍,想要留在瑞士並在65歲退休前繼續儲蓄退休金,她只有蒙著頭努力向前衝刺,即便是最低階的工作,她也願意做。

她回憶起那段日子,每個月要湊足12家公司的求職紀錄,是巨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寫信、打電話、坐車⋯⋯等求職時必然產生的支出造成的經濟壓力,那段日子實在是不堪回首。

後來,張女士的鄰居需要為母親找個在家照護的人手,張女士就這樣成為居家照護員,踏進了瑞士長照系統的照護工作。為了保持職場競爭力,她持續進修,也拿到了多張瑞士紅十字會照護員的證照(德)外部链接。她在老太太病逝後,透過鄰居間的介紹再度找到了新工作。瑞士有照的居家照護員,人力缺口極大,此行業是許多中年婦女再度就業的可能,若是失業者願意學、也有照顧人的能力,照護員是相對容易進入的行業。

因應就業歧視而生的民間倡議

由於50歲以上的就業困難成為顯見的社會議題,目前瑞士民間也開始倡議修改瑞士退休金儲蓄系統中雇主提撥額BVG的比例(中)。自2018年7月起已有民間組織開始連署,希望雇主提撥比例將不再因員工年紀增長而增加,藉此讓年紀不再成為就業歧視的原因之一。

此外,作為瑞士政府諮詢幕僚機構的瑞士社會扶助協會(德)外部链接,也向瑞士各州提出政策建議:「超過55歲、工作年資超過20年,而遭遇失業者,若無法再度順利就業,應不受失業津貼補助時間限制,可領取失業津貼至法定退休年紀」,只是瑞士各州政府目前並未採納此一建議。

瑞士物價極高,中年失業導致的養老金儲蓄不足,是造成失業者恐慌的主因。因為這同時意味著將會持續過著貧窮的老年生活、生活品質低落。無法再度順利就業,也直接衝擊當事人的心理狀態,隱藏在數據後的是一個個受影響的真實家庭。

50歲以上的失業人口,是目前瑞士熱烈討論的社會議題,相應的解決之道也尚未出現,是一個屬於現在進行式的瑞士社會問題。

作者:方常均 Facebook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