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談瑞士,從她的山水開始

行走於山林間的陳小川
行走於山林間的陳小川 作者提供

陳小川女士的專業為法語文學,初到蘇黎世留學時對於學習德語意願不高,有無法親近的排斥感。留學生涯一路走來時有跌宕起伏,隨著時間與人生歷練,對於語言與環境有了新的體悟,也堅持追尋更高的目標。

今日以德語在大學授課與寫作的她仍覺得學海無涯,語言沒有學習的盡頭。她從旅瑞初期的生活娓娓道來,與讀者分享心情轉折與工作經歷,以及融入瑞士後如何看待當地的生活。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回憶初到瑞士的日子,什麼對您是最困難的?

陳小川:我念的是法國文學,對法語和法國文化感覺較親近,因此剛開始時對學習德語並不用心。初期並不容易交到朋友,我第一個瑞士朋友是大學裡漢學系的學生,她有長年居住國外的經驗,相對的開放,並非典型的瑞士人。大學裡其他的同學,課後沒有私交,也常常只有一個學期的緣分,發展不出友誼。

我在瑞士德語區定居後,覺得應該加強自己的德語。尤其在我開始教書之後,更想用學生的母語把內容說入他們的心中,因此更精進德語是我在瑞士生活很重要的自我要求。

陳小川

本名陳仙蘭,生長於台灣。來瑞士前,曾任台灣雜誌編輯與報社記者。就讀於巴黎索邦大學及瑞士蘇黎世大學,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由瑞士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SNF)贊助出版。目前旅居瑞士,在琉森應用科技大學外部链接任教,也在高中開課。曾以德文出書,探討漢字與背後的文化思想,書名為”Am Anfang war das Zeichen: Schriftzeichen als Schlüssel zur chinesischen Welt”。「走向白雲山巔 – 瑞士茵佳汀」為第一本中文創作,談瑞士的山水人文國情,是作者旅瑞近30年的觀察與故事。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當初您的論文由瑞士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SNF)贊助出版是一個什麼樣的機緣?

陳小川:當我博士論文即將結束時,我的指導教授曾鼓勵我將論文出版。在一家學術出版社的介紹下,我申請了瑞士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的出版補助,也進而了解瑞士政府對學術研究的支持與實際的作為。比方,為減少瑞士女性職場地位長期不平等的現象,國家科學研究基金就有為女性而設的補助計畫,協助女性兼顧家庭與學術工作。

此外,國家科學研究基金的季刊也是水準一流的刊物,從內容可以窺見瑞士目前國際級的研究與最新科學知識。從不同的尖端主題中,了解瑞士如何將國內的學術研究與世界最先進的研究接軌。在季刊中看到科學家從極小的事物裡追求人類共生的未來是一件樂事。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您在瑞士高中與大學裡授課,能不能給讀者說說在您眼中的瑞士高中生和大學生?

陳小川:瑞士的普通高中對學生的要求很高,除了知識上的傳授,更是對獨立思考的培養和訓練。高中畢業考試除了各科的筆試和口試外,還得交一份論文或作品,學生要找出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設計論文題目、實驗、執行、書面報告和口頭報報等等,這一切的訓練已經為將來念大學時作學術研究報告奠下了基礎。我的學生大都很好學,自動自發,有好奇心,他們的發問引發我去思考,我想這真是一種「互動」與「互饋」。

至於大學,我自己念的是文科,文科生與理工科的學生不同,理工科的碩士、博士生大都有獎學金或研究金,而文科生通常要自己打工賺取生活費,他們因此很早就開始體驗找工作、作生活預算、規劃未來等很實際的問題。技術型大學的學生是技職路線上來為多,他們對文史哲的涉略較少,而且許多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與普通高中上來的學生不同,人文的知識顯得較弱。儘管如此,技術型的大學生展現了另一種成熟度,他們更明白未來的出路,也了解社會需要什麼,所以在畢業後可以很快的進入職場工作。

瑞士資訊swissinfo.ch:請您與讀者分享從教學中,您感受到的瑞士社會?

陳小川:我也曾在瑞士的中小學裡教過法文,瑞士的德語區從小學就要開始學法文,但法語與英語在過去幾年裡出現了競爭的關係。雖然法語是瑞士國語之一,但德語區的學生多數不喜歡法語,他們覺得法語難學,英語卻很酷 – 連酷(cool)這個字都是英語。英美語伴隨著文化與生活方式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很強大的,我們看,現在任何一個小孩子大概都知道可口可樂和好萊塢的卡通影片!因為英語顯得較「實用」、較有「前途」,愈來愈多的學生家長和學校希望把英語列為第一外語,法語其次。這個語言學習的討論,數年來一直是瑞士教育界與社會的議題,從中也能看出這個多語多文化的國家所要面對的轉變或抉擇。

瑞士資訊swissinfo.ch:你開始寫作的動機為何?您覺得用德語寫作有什麼挑戰?

陳小川:我因為教中文的關係,在師生的對話間開始思考自己母語中文的一些現象。這些對話是由德語展開,所以我便決定由德語來書寫。當然德語不是我的母語,我寫作的風格與母語人士的寫法不同,也許正因如此我的文字也帶出了德語母語者寫不出的觀點與角度,而且對他們來說,有另一種文化分析的新意,多了一種閱讀的樂趣。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瑞士的美麗山水為世人熟知,在您的筆下瑞士是片有情天地,請說說您對觀光的看法。

陳小川:我的書「走向白雲山巔」描述了瑞士的山水景緻,但我的書並非為觀光而寫。開始寫作其實是因在這個環境裡長期思考一些事,我把我的思考與觀察寫下來。也希望藉由書寫提出一個新視角,從瑞士的山水來看民族性、國民生活,登山健行抑或是冬季運動。

瑞士是一個山的國度,人民從登山健行中學習耐勞和堅持。瑞士人與山相處的經歷練就了他們愛惜的性格,體現在生活中就是一種惜物愛物的節儉,在飲食和自然資源上的簡約。這樣的生活態度,與金錢上的節省有所不同。這也引發我們去思考現今世界「消費山水、破壞自然」的現象。

瑞士資訊swissinfo.ch:請您進一步說明「消費山水」的概念。

   「消費山水」與講求速度和數量累積的「速食文化」是想對的概念,後者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也顯現在觀光業上。比方:很受觀光市場歡迎的四天遊三國這樣的歐洲旅遊方式,點水式的到此一遊,對目的地沒有了解便離開,非常可惜。我感覺與數量取勝的旅遊方式相比,現代人更應從旅遊中尋求心靈寧靜,而不是來到大自然裡還要「刺激」或「熱鬧」,那不是「煞」風景嗎?如果有機會到瑞士,應該穿上一雙好走的鞋走入山林,感受腳踏實地行走而上的路途,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在途中與瑞士的故事。追求快速與刺激,反而失去更多。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您在此地生活這麼久了,對瑞士是否還有無法理解或無法接受的地方?

陳小川:瑞士人的性格多半拘謹,也注重規律與準確,與他們相比我們顯得隨性。這些性格在很小的事情上都能看見,例如:與瑞士人相約聚會,通常都需要事先約好,有時是一兩個月前就說好時間和聚會的方式。如果我們說下午一起喝茶,那麼通常也就是喝茶,時間到了起身說再見。但我們在台灣要是和朋友見面,時間剛好也接近用餐時間,我們多半也會問「一起吃個飯吧」之類的,這樣的隨興而為在瑞士不常見。瑞士人的生活以家庭為重心,在他們的「生活圈」之外的人很難進入,也不容易交到新朋友。就有一個漫畫把瑞士人的社交描繪得很傳神:臉書上的朋友比實際生活裡的多很多。

結語:陳小川女士從留學生到定居瑞士近30年的歲月裡,也有過離開瑞士的想法。瑞士的美麗山水令人喜愛,而生活在此地與旅遊並非同一件事。她體會到瑞士山水的寧靜帶給生命思考的力量,也在工作崗位上細細觀察外人見不到的瑞士內幕,每一件小事都有背後的成因與思考。她的文字與觀察是一個長期蹲點的社會觀察,從自然山川穿透到民族內心。她也謙虛地說,她只是兩本書的作者,並非作家,只是從生活所及出發,留下觀察與反省的紀錄。

作者:方常均 Facebook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