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莱茵一夜

窗前的风景 作者提供

受友人的邀请,我在她莱茵河岸边的公寓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日周末。公寓所在的老房子建于十三世纪,至今七百多年,期间改建数次才呈现出今天的风貌。

它坐落于莱茵河畔,中桥桥边小巴塞尔一侧,与蓝色大厦隔河相望,在这巴塞尔城最繁华的地段拥有幽静的一隅。

房子分六层,友人居于三四层,位置最佳。她把房间布置得别有趣味。在这幢老房里游走,我仿佛进入了她的时空博物馆,又仿佛打开了一个老旧的匣子。

扭转的楼梯,好似一个蜗牛壳,窄而陡,光源来自墙壁的壁龛,灯旁摆放着友人做的泥塑,这些姿态各异的泥塑栩栩如生,为哑暗的楼梯和过道制造了剧场般迷幻隔世的气息。这些泥塑诞生于位于三层的工作室,这间宽敞明亮的房间有三扇窗正面向莱茵河,四层的起居室也连着一个面向河水流过的阳台。这正是这所房子的魅力所在。在这里消夏是件惬意的事情。无论从窗口还是阳台望出去,河岸黑夜白昼的浮华光影和岸边来往行人穿梭交织的画面即在眼前变幻。

房子里都是些老家具,深棕色,闪着幽亮的光。这绝对不是一个刻意装扮的现代之家,这里没有矫饰,只有对生活恬淡恣意的享受,和岁月积累下的生活阅历和点滴。进门处的墙上悬挂着巨幅黑白照片,是主人和家人在喜马拉雅山上的留影,照片里的人坐在地上,随意地交谈。

凝视照片的那一刻,仿佛我就在他们身边伫立。柜上的铁艺画是那么有趣,狂欢节的队伍打河岸经过,小丑,杂耍艺人,遛狗人,树上的猫,背景就是这栋老房子!是朋友的相赠?还是在某个店铺偶遇它,会心一笑,当即决定带它回家?这番充满情趣的生活还不止这些。最为有趣的布置是连接厨房和起居室的书房,墙壁上挂满了主人收集来的城市风景绘画,描绘的主题是同一个——巴塞尔的莱茵河畔风光。大部分钢笔素描画的主题是旧时城市,我遍寻着这幢老屋的身影,在一幅水彩画中,虽然细部描绘不甚确切,但在一排白色建筑中,你可想像她就在其中。

一幅硕大的中世纪地图悬挂在书桌正对面的墙壁上,坐在桌前,抬头便逼近眼前。若要对地图做一个考证,走到阳台便可望见地图及画中的中桥,这种图画和风景相互映照的生活场景当真充满趣味,让人浮想联翩:画中的人物着曳地长裙,伴着马蹄声响经过河岸,今天坐在河岸边的年轻人,大多伴着R&B节拍享受着日光浴;当年的绅士淑女迈着款款步伐走过中桥,作为风景的一部分被绘于纸上,而今日偶有在桥上遐思的人们,当他们望着脚下悠悠的河水,是否有着与古人相似的思绪和情怀?当这河岸边的风景人物已时过境迁时,只有这河水川流不息,泛着仿佛永恒的波粼……

我在起居室的沙发上休息片刻,起身来到阳台为花草浇水,日光耀眼,桥上,行人和有轨电车熙攘而过,我在阳台懒散地目送人们或漫步或疾行,偷得这浮生半日闲,这样闲适的一刻和忙碌的背景,纵然又一番相互映衬的趣味。当繁忙的白天结束,傍晚的时光透着滞着的醉人气息。坐在起居室餐桌前用晚餐,耳边悠然飘来Blues乐曲,原以为是广播,一首过后掌声响起,方才恍悟,是从楼下餐馆传来——音乐来自两位街头艺人。这乐声实在美妙,打动了不轻易赐掌声的人们。我把身体放进沙发里,望着头顶木质天花板上描绘的绚丽花纹,在烛光的映照下,它们似秘密花园里的藤蔓,向我诉说这座城市的古老,和在这座老屋里发生的物是人非,而我就坐拥这座城市,坐拥这座老屋。

友人的质朴而不乏趣味的生活和这个老屋天衣无缝,也许因为她是位特别的女士。但我总相信这块质朴的土地孕育了这样的生活,身处都市,仍然有宁静,内心的宁静。宁静在这块土地上绝不是稀缺资源,是女人和男人们气质中的一丝一缕,是人们愿意花时间享受阳光,是人们耐心地装扮起小小花园的每一个角落,平和的呼吸空气。

我惊诧于这座老房子的古旧和质朴。据我所知,主人住在这里已经二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光阴于人而言是漫长的岁月,正如房屋里的布置,是主人一生生活各处的积累和沉淀。但二十几年的光阴于这老屋而言却是弹指一挥间,于这流淌的河水更只不过是时间的片段。

当我惊异于这种古旧质朴的美丽,这种惊异的心情在我巴塞尔城的生活中绝非第一次发生。

记得在一个月前的语言学校课堂上,老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段自己本国语言的文字介绍给大家。我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伊朗,巴西,西班牙,菲律宾,肯尼亚,土耳其······我准备了一首唐诗,李白的《望明月》,它不难翻译,意境又深远,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在课堂上,当我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这首诗歌时,诗的韵律感染了大家,我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直到最后一个巴西女孩问我这是一首什么年代的诗歌,我告诉她——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

在接下来的时刻,我的脑海中有电光火石闪过,平静的攫住了我的思绪。
在这个时刻以前,“一千三”只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一个在课本里频繁出现的数字。
在这个时刻以后,这个数字的份量才让我领会并惊诧——一千三百年前诗人的风华穿越诗歌触动我的思绪,一千三百年前的明月和今天的明月一样寄托着人们的乡愁,一千三百年前的文字告诉我这些,而我能够读懂她们,没有一丝障碍。

友人曾向我转述过一个感受,来自她的日本朋友,这位友人曾对她说起:“来到瑞士生活了这几十年后,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地道的日本人了。”我是不是也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中国人了?

生长在遥远文明国度的我,远离故乡的时候,她的轮廓反而在我的视线中变得更加清晰。时间与空间不是阻碍,质朴的美丽总会脱风尘而出,让拥有同样情怀的人惊奇,惊艳。

在瑞士这块恬淡的土地上,在远离熟悉的一切的时候,我领会到了这些,这是多么美好的给予。

二零零九年初秋
作者:潘婷(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眼中的瑞士”征文比赛稿件)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