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国对瑞投资-对经济疲软的默认?

国营集团中国化工董事长任建新于上周三抵达跨国企业先正达的巴塞尔总部。 Reuters

中国化工集团近日提出收购瑞士先正达(Syngenta),此举算得上中国对西方专业知识技术征服战略的象征。中国向海外-尤其是向瑞士-扩展动向,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在减缓,同时难以在国内找到新的增值产业接力棒。

中国人对瑞士企业的胃口可谓不拘一格:酒店(Palace Luzern)、空中运输(Swissport)、运动营销(Infront)、大宗产品交易(Mercuria、Addax)、制表(Eterna、Corum)、冶金等等,行行业业均有涉及。而在上周四,人们还获知标志性水壶制造公司希格(Sigg)以1600多万瑞郎的价格,被转手给中国哈尔斯集团。

相关内容

但在这一周,登上瑞士各报章头条的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中国化工准备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士农业化工集团先正达。作为集团管理完全受政府管控的国营企业,中国化工毫不掩饰自己全方位的国际雄心。

2015年,该集团先后收购了意大利轮胎生产商倍耐力(Pirelli,74亿欧元)和德国塑料橡胶加工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9.25亿欧元)。为了加强多样化,中国化工还于1月中旬收购了总部在日内瓦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摩科瑞(Mercuria)12%的股份。

“近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引领的国际化政策旨在在海外寻求经济增长的接力棒。中国投资商瞄准的目标要么是运营困难、易于收购的企业,例如汽车制造商沃尔沃(Volvo),要么是能提供某种专长、技术、品牌或专利的企业。这种做法可被视为一种征服世界的形式,但也可被看作是对经济疲软的默认。这证明了在中国已找不到必要资源,以避免政府所担心的经济停滞,”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讲师、中国专家Marc Laperrouza(英、法)外部链接认为。

农业现代化

尽管近年来中国不遗余力,大力发展经济现代化,却仍难以提高身价,令发展放慢的国内企业提高自身价值的增长。而农业领域也是同样的情形。中国在非洲与澳大利亚购买了肥沃耕地之后,将开始进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以保证13多亿人口粮食的自给自足。

“农业人口占中国劳动力的30%,但产出却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与此同时,国内耕地面积却在大幅缩减。要达到政府要求的95%的粮食自给自足率,就必须提高产量和新生物技术所占的份额。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收购先正达在中国看来具有战略重要性,”前不久还在中国企业凯赛生物科技担任财务总监的瑞士顾问Joachim Rudolf(英、德)外部链接确认。

不过,为了在各个领域迎头赶上,中国企业并不缺乏资金。2015年,中国投资610亿美元用于在海外做兼并与收购,比十年前增加六倍。瑞士尤其受到投资方的青睐:在去年中国对欧洲各国收购或购股的企业数目排名表上,瑞士位居第9位。

职位保证

Joachim Rudolf指出,虽然国民和被收购企业员工常常对中国投资商持怀疑态度,然而这些来自中国的投资商却多少能够保证瑞士职位的稳定。“中国投资商在德国收购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经受企业重组。这点跟只追求经济目标的美国企业和投资基金不同,他们来也是为了学习和保存知识与技术。”

美国通用电气(GE Electric)收购阿尔斯通公司(Alstom)后于最近公布,将对瑞士境内的分公司做深入重组,并会做大量裁员。这也正是促使先正达宁可投入中国化工的怀抱,而不愿接受美国孟山都(Monsanto)收购的原因-实际上后者比前者提出的收购金额还高出40亿美元。

“先正达将保持在巴塞尔的独立性,瑞士的管理层也不会被取代,同时还不会裁员-这些都是孟山都所无法保证的,”一位参与谈判的知情人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表示。“鉴于这绝非中国化工集团领导人计划的最后一次大手笔收购交易,因此对他们来说,信誉非常重要,”Joachim Rudolf补充道。

转移并不容易

但是,中方有没有可能只是对技术感兴趣,一旦找着机会就把生产与研发活动转移走呢?“对先正达这样的企业来说,它的优势在于专利、人才资源、研发实验室,以及围绕这一切的生态体系。即使有很多资金和世上最强的意志,要把它们转移到上海、深圳或成都,也没那么容易,”Marc·Laperrouza拉佩鲁萨指出。

据来自工会UNIA的Francisco Pires透露,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受“瑞士制造”标志保护的奢侈钟表业当中,他近距离观察过2013年中国海淀集团对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瑞士昆仑(Corum)制表公司的收购。“不过在其他工业领域中,例如机械仪器等,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担忧。说到底,先把工程师送到瑞士培训,再将知识技能转移到中国或其他新兴国家要容易得多,”他最后表示。

中国企业对瑞士企业的收购,并非总是带来皆大欢喜的结果。两国在管理方式上常有巨大出入,相互很难兼容,经常产生彼此之间的猜疑。

2011年中国海淀集团对瑞士制表商绮年华(Eterna)的收购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们的确遇到一些麻烦,可能由于初期接管时,集团首先注重的是绮年华的财务状况,而忽略了手表行业的专业性和东西方文化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中方和瑞士管理层之间出现了沟通和理解方面的问题。”海淀集团驻绮年华代表闫高生最近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坦言。

同样被海淀集团收购的拉绍德封瑞士昆仑制表公司于2014年2月解聘了六名职员,弗朗西斯科·皮雷斯及工会的其他同事不得不就瑞士劳动法的特殊性作了重要解释。“然而这并非只限于我们此前从未直接接触过的中国投资方。空降到瑞士的管理层-无论他们来自法国、意大利或其他国家-有时会以为自己在尚未开化的美国大西部,觉得瑞士工作场所的平和氛围给了他们为所欲为的权利。”

(翻译:小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