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男人不全职,可望而不可求?

能做到处理好工作、家庭和业余时间之间的关系,这并非易事;而如何应对老板,也让人感到棘手。
能做到处理好工作、家庭和业余时间之间的关系,这并非易事;而如何应对老板,也让人感到棘手。 Keystone

在瑞士,仅仅有14%多一点儿的男性从事非全时工作。尽管如此,瑞士已经是经合组织成员国里普及兼职工作的第二大国。据一项瑞士研究显示,90%的男性都期望减少工作时间。但他们只是说说,却并不付诸于行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很多男人认为自己应当担当起家庭收入支柱的角色,他们担心自己的决定会影响事业发展,害怕别人会批评他们缺乏事业心,“兼职男”(Teilzeitmann外部链接)宣传活动的负责人之一Jürg Wiler解释道。

Wiler是一位律师,他所投身的事业就是帮助男性更好地处理职业和生活的关系。他组织午餐会,邀请那些担心自己在职场遭歧视,对“地位缺失”心怀恐惧的男性参加,以推广“非全时”的工作方式。

这个项目由男性和父亲协会(Männer.ch)发起。2011年,为了宣传战,协会在圣加伦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员对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1200名男士进行了采访,结果显示,90%的被访者都希望能够非全时工作。

第二年的宣传力度则放在了“树立榜样”上:组织活动,让已经从事半职工作的男士向大家介绍经验。

Thomas Stucki就是两名报告人之一。他之所以没有全时工作,是因为30岁时,他决定重新走入校园,攻读社会学学位。“我一边开始学业,一边靠做兼职维持生计。学成后,我依然继续兼职工作,因为我发觉这很适合我。”

在Thomas Stucki即将毕业之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全职工作,我们根本没考虑。我想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她也一样。所以我们决定试试看。”

相关内容

Thomas的太太是心理医生,对于他们夫妻俩来说,共同分担家庭和事业责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今,Thomas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当他同别人讲起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时,他得到的基本上都是积极的回馈,Thomas说:“我有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朋友,我们常来常往。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商人,我很少打交道,他们通常会说:‘噢,您做非全时工作啊,怎么回事呢?’诸如此类的话。”

联邦经济秘书处的专家Irenka Krone认为,之所以很多人不敢将兼职的愿望付诸于行动,是因为他们担心工作环境受到影响。Krone解释说:“如果男性员工提出减少工作时间,很多雇主都会认为雇员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雇员在公司的形象也会因此受损。”

不过,Jürg Wiler觉得雇主的态度正在发生着改变:“如果男雇员表示他们愿意100%工作,但不愿意承担120%或者甚至是140%的工作量,老板似乎对此更能接受了。只有我父亲那一代人才会背负这样的工作压力。”

2013年,2.3万名男性加入了非全时工作者的行列,比上年增长了0.9%。“对我们来说,这是前进了一大步,”Jürg Wiler表示。从长期数据来看,男性兼职工作在近20年内越来越被人所接受。

外部内容

协会定下的目标是:到2020年,男性就业人群的20%为非全时制工作。女性兼职的情况相对要多得多:人数在90年代初就已过半,目前女性非全时工作的比例更是达到了58.6%。

提高效率

Jürg Wiler列举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足以证明:员工从事兼职工作,公司只可能从中受益。一项德国研究发现,非全时工作能让生产率提高17%,因为这样能够减少缺勤率、提高工作效率,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Wiler补充说:“他们需要老板和伴侣的理解。雇主应该明白,这其实是一种投资回报。”

为了找到具体实施办法,Irenka Krone和她的团队分析了瑞士的现状。“我们相信,工作分享(job sharing)是个好办法,它既保证了男性事业的发展,又实现了工作时间的缩减。”德意志银行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家大企业由两位老板共同掌管。作为经济学家,Krone认同“工作分享可以在企业任何级别的岗位上实现”的观点。

“如果一开始你做100%的工作,之后这一份工作被两个人分担,你可能会因为工资产生一些困扰… 尤其是当一个人将工作额度砍掉50%-60%的时候,” Krone女士表示。由此,她建议:管理层人员可以工作70%,并将一定的管理任务分给其他同事,这样也可以帮助另一个人实现非全时工作的愿望。

Thomas Stucki很清楚,兼职工作意味着收入减少和退休待遇降低。“出于经济原因,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兼职工作。对我和我太太来说,也不容易。我们都是大学毕业,受过良好教育,有不错的工作机遇。我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非全时工作只会是一种奢望。”

Jürg Wiler指出:“年轻父亲们的观念正发生着变化。”他坚信,尽管还存在障碍,但社会各界和雇主们正在转变对于男性兼职的态度。

(翻译:郭倢)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