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标签,瑞士产品?

Schweizer Kreuz Ex-press

其实,所有人的意见一致:瑞士作为一个品牌,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然而当瑞士议会忙于为“瑞士制造”定义时,不少浑水摸鱼的人,还是在借瑞士的名气大捞一把,却并不会受到惩罚。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享有盛誉。凭着良好的声誉,许多人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因为好名声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一些搭“顺风车”的人,也赚了不少钱。

首先觉察到这类现象的,是品牌保护律师Jürg Simon,他在1991年庆祝瑞士联邦成立700周年时观察到:“市场上无穷无尽的产品印着瑞士十字、国旗,有很多却根本不是瑞士生产的,”他说。

相关内容

增值

圣加仑大学的研究者称,标有“瑞士制造”的产品,其赢利最多可高出其他普通产品20%之多。然而“瑞士制造”产品的赢利因行业而异,该研究的合作撰写者Stephan Feige说。

“目前我们在新的研究中,正尝试用科学的标准衡量比较严重的个例。明年三、四月份,可能结果会出来得更多。”但瑞士品牌绝对会带来产品的有效增值,“无论是在瑞士国内,还是国外”。

在瑞士的重要工业-钟表业内部,大集团和小的生产商因瑞士生产造价的比例而争吵不休,因为这决定着,其所生产的钟表,是否可以贴上“瑞士制造”的标签。

代表大集团利益的钟表协会提出,如钟表总造价的60%在瑞士产出,该产品就应被称作是“瑞士制造”。而对加入“IG Swiss Made”组织的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如今实行的50%,就已是最高比例。

如果《品牌徽章法》迎合大的奢侈品生产商而进行改动,小企业担心,这会失去上千个工作岗位。

该组织提到,在德国,只要45%的新生价值在该国产生,其产品就可被称作“德国制造”。

滥用

这对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人来说,是个机会。谁要是想给自己的产品提价,那么就标上个瑞士十字。这类滥用瑞士品牌的行为,近几年开始增多。但因为法律的空白,他们基本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因此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是必要的,应该用清晰的法律条文保护瑞士的品牌,Simon这样认为:“如果人人都可以随便使用瑞士品牌,那么这个品牌荣誉就会受损。这对其他产品,特别是真正在瑞士生产的产品,是种伤害”。

受损的荣誉又会导致瑞士品牌“在当今市场上不再具有让人信赖的价值”,瑞士消费者保护基金会(SKS)会长Sara Stalder说。

那么到底什么是“瑞士制造”呢,如果产品的零件来自世界各地呢?定义“尽可能地准确”,是必要的,如果要自称是瑞士产品的话,Simon说。

快刀斩乱麻

但如何为瑞士制造立法呢,瑞士联邦近几年为此费了不少力气,却收效甚微。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因此在细节上难以达成共识。联邦院与国民院的意见也很不统一。

焦点集中在对农业工业加工产品“瑞士制造比例”的制定上,各方争论不休。如果由钟表业提出对品牌构成保护的比例,那么农业协会则会提出,还应该进一步提高、严化。而食品业则要求加大宽松度,实现更多自由化。

经济行业协会Economiesuisse组织主管Thomas Pletscher表示,尽管讨论已趋向部分统一,如引入地理品牌、联邦获得更多起诉可能等等。但却产生了“本该不存在”的分歧。

他认为,用法规条例细化的办法,为各行业制定不同的标准,效果会更好。“这样每个行业可以拥有不同的比例准则,不必采用通行的,”Pletscher说。

1815年,瑞士十字首次成为瑞士联邦国家的象征。

其他标志,如马特洪峰和弓箭,也可以视作瑞士制造的标志。

因为瑞士十字是一种价值品牌,并非产品品牌,因此在法律上既不能注册,也不受保护。

没有人真正拥有瑞士十字,它不属于任何人,或者说,它属于所有人。

80年代末,联邦委员会希望将瑞士十字自由化,但失败。

1991年庆祝联邦建立700周年时,瑞士十字的价值首次引起了商家的注意。

1994年,瑞士政府又试图对十字作为商标进行注册,同样未果。

1988年,政府确认,“瑞士也是一个品牌”,并申请规范其商业用途。

在02国家博览会上,“瑞士制造”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强。

至少有6400种产品与瑞士品牌有关。

瑞士化,更多还是更少?

持同样观点的是瑞士品牌协会Promarca的会长Anastasia Li-Treyer,她认为瑞士还缺少“整体框架纲领”。瑞士并非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果标准过高,只有少数企业担得起‘瑞士制造’的名声,那么瑞士制造的名气也会减少。如果食品工业不再在瑞士制造生产,那么农民也卖不出自己的产品了”。

已经有企业在考虑,是否将厂址迁出瑞士了,Li-Treyer估计说:“这取决于,人们是否会放弃纯粹主义和农业保护主义,成败在此一举”。

消费者保护基金会却倾向于更严格的瑞士制造标准。“贴有瑞士标签的,就要是由瑞士制造的”。他们担心法律会过于宽松,Sara Stalder说:“我们不希望瑞士的消费者受到欺骗”。

苦涩的等待?

在等待新法出台期间,品牌盗用者沾沾自喜,而在某些行业,欲制定长期规划的企业,却受到了制约,Pletscher说。比如化妆品业的一些公司,他们已经制定了市场计划,并希望照此执行,但“他们首先要等行业规范出台,才能在新法下继续发展”。

Stephan Feige也认为,出台新法,耗时太久,这不利于瑞士的国民经济,很多企业都计划重新将生产线搬至瑞士,或者打出瑞士制造的品牌,可“就这样拖了一年又一年”。

Jürg Simon倒是看到了一线生机:“我很乐观,2013年春天,联邦就会理顺关系,出台新法。最迟2015年,新规则就将会付诸实施”。这样看来,保护瑞士品牌的噩梦,最后还是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译自德文:宋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