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只欢欣鼓舞解决不了气候问题

令人心潮澎湃的一刻: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宣布抑制气候变化协定经过两周的密集讨论终于成功签订。 Keystone

2015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全球气候新协定,欣喜赞扬之声褪去后,最艰巨的挑战摆到了面前:195个与会国如何具体实现雄心勃勃的协定目标?尽管任务艰巨,瑞士媒体态度依然比较乐观:抑制气候变化的努力,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巴黎协议到底是可以写入历史教科书的里程碑,还是25年来虚伪气候政治的延续?”像大部分瑞士报刊一样,《新苏黎世报》(NZZ)的评论语气雀跃中透着谨慎- 国际社会的既定目标雄心万丈,而如何实现还待考量。

法语区大报《时报》(Le Temps)态度颇为乐观:“近200个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国-为了在气候之战中并肩协力,做到了将分歧-至少是部分分歧-放在一边。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巴黎协议的宏伟目标而鼓舞。”

该报指出,目前工作的关键是要改变方式,走得更远:“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四分之三都源于化石燃料,所以后者不能继续存在于未来能源的行列。”

《时报》认为全球正在步入“低碳经济”的轨道:“太阳能、风能的成本大幅下降。因为风险过高,金融机构在减少其在化石燃料领域的投资。中国此类污染的状况如此令人堪忧,以至于该国不得不开始采取行动。”

巴黎协定概要

本项《巴黎协议》取代了1997年签署的《京都协定书》,制定了“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并且朝着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努力,致力遏止全球暖化”这一全球环保目标。

该协议还规定,从2025年起,每5年重审一次硬性环保措施,以及对南方国家的环保给予的财政资助。

2020年,对发展中国家的年环保资助将达到1000亿美元-这应是最低值,未来还有望提升。这一资助是南方国家的长期需要。

巴黎协议有助于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的演变。这场气候革命意味着逐渐放弃目前在全球能源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同时,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能源经济,并加强森林保护。

来源:通讯社

2016下一个考验

《日内瓦论坛报》(la Tribune de Genève)认为此次巴黎气候大会的成果“令人惊叹”,而该报纸也因此生起一丝警觉。其评论文章称:“法国外交在协议准备阶段唤起了各国的合作之意,美国、中国、南非、印度… 这些国家气候变暖问题相当严重,它们的合作诚意目前来看毋庸质疑。但需要确定的是各卫星国是否真心认同周六晚签订的协议,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在协议生效阶段会受桎梏。从利雅得(沙特阿拉伯首都)到加拉加斯(委内瑞拉首都),这些石油生产国是否会尊重巴黎协议的规定,目前这一点十分令人好奇。”

尽管巴黎协议并不能从根本上拯救地球,尽管去化石燃料之路依然漫漫,《一瞥报》(Blick)还是赞扬道:“如果还有人认为只有‘浪漫生态主义者’为环保操心的话,本次大会成果对这些人来说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为此,我们应该为2015年12月12日这个历史性的日子感到欢欣鼓舞。”

“本协议是一个奇迹,因为它本可能更差;但它也是一场灾难,因为地球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

奇迹还是灾难?

《阿尔高州报》在欣喜的同时,也提出:“已经采取的措施仅是实现目标的基础。”而日内瓦左派报刊《邮报》(Le Courrier)则明确质疑气候大会制定出的时间表和其对可再生能源表现出的欠积极态度。该报称:“本协议是一个奇迹,因为它本可能更差;但它也是一场灾难,因为地球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

《邮报》还指出,协议中,实现减排目标的方式依然显得扑朔迷离:“通过使用清洁能源肯定有助于减排,但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使用补偿手段或者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这类值得探讨的做法。”

环境保护有利可图

《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呼吁,富裕的瑞士应该在国际环境保护事业中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目前议会应把改善气候目标放入议事日程,推动瑞士担当起全球环保的先锋角色。”但不利因素在于,当前议会以右翼为主导,而右翼政党无意关注环保,不愿相信环保能为经济、财政、保险业带来机遇的事实,该报遗憾地表示。

格劳宾登州的《瑞士东南报》(Südostschweiz)也将视线瞄准经济前景,该报写道:“一个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其能源革命的实现速度。这一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和投资者。”

瑞士经济报刊《Agefi》则引用了瑞士环保先锋人士、太阳能飞机之父贝特朗·皮卡尔(Bertrand Piccard)的话:“关于环保的探讨应该改变一下了,与其讨论问题,不如探讨解决办法。目前存在很多清洁能源,足以保证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半。必须让寻求利益的投资者对此感到兴趣,光靠指定的捐助解决不了问题。”

(翻译:郭倢)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