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怎样从开发项目中受益

Eine Frau, ein Mann und ein Ochse
瑞士“人人为人人”救助组织为埃塞俄比亚人提供帮助,图中,一对夫妇从该组织得到了一头牛,他们可以喂肥后,卖掉赚钱。 Ppr Media Relations Ag

世界开发银行一直饱受争议。而瑞士在这些以促进贫困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超越国家的机构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瑞士似乎从中有利可图,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世界银行的钱会被贪污,然后转到瑞士账号上。

当世界银行为某一个发展中或新兴国家准备好一笔经济促进款时,该国某位富甲在离岸中心的银行账号上的资产就会忽然增加。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得出结果:他们汇出的开发资金中的7.5%会被贪污,然后转到援助国一位不知名人士在税收绿洲国的一个银行账号上。瑞士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绿洲国。

瑞士银行在无形之中,间接从这些开发银行为贫穷国家准备的经济发展资金中获利。瑞士国家经济事务秘书处(Seco)多边合作项目负责人Daniel Birchmeier对于这项调查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但是他指出,该项调查是近期基于不确凿的数据分析得出的,换句话说,就是调查在统计上没有很大价值。他说,腐败问题在许多贫困国家都存在,需要从机制上利用监督举措加以遏制。

瑞士公司从中受益

而瑞士还能从开发银行的项目中直接受益:瑞士企业从开发银行资助的工程中获益,尤其在健康、金融、水力基础建设、能源和农业领域,瑞士的公司很占优势。

外部内容
外部内容

实际上开发银行的项目都是公开招标,而瑞士企业的中标几率却显而易见相当高。很有可能瑞士企业在这方面掌握了一定窍门。至于这些招标是不是为瑞士企业量身定制;或者其他国家的公司对于繁复的招标程序缺乏经验,这点还有待观察。

最终,瑞士公司不仅在被援助国家得到了项目,往往还能一只脚迈进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市场(aufstrebenden Markt外部链接)。

瑞士的影响

瑞士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但在开发银行却深具影响力。当然,美国和中国是这一领域最强大的成员国,但是瑞士却肩负着重要的委员会领导工作,目前许多开发银行的执行经理都由瑞士人担任。而且因其经济实力和大额资本投入,从比例上来讲,瑞士在发言权上拥有的份额占据优势。

国家经济事务秘书处的Birchmeier说:“以瑞士这样一个小国,已经拥有超出一般的影响力。”瑞士是为援助项目捐款最多的前十位国家之一,因此无形中获得了很好的位置,常常提出积极的建议。“瑞士无疑属于意见领袖行列。”

图表
Kai Reusser / swissinfo.ch

“关于开发银行中的发言权,在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差距,”瑞士救助组织联盟的Kristina Lanz批评道。这一点不足为奇:西方国家出了钱,它们当然就要拥有发言权。

对此Birchmeier也不反对:“我们投资了很多钱,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在实行过程中发表意见。”尤其是那些瑞士直接资助的项目,瑞士在其中的影响力会更大。

让私人投资商加入进来-瑞士的主意?

瑞士在世界银行内部关于是否应该让私人投资商加入到发展项目中来这场争论中,起了主导作用。“瑞士是最先提议要有目的地利用私人领域资源的国家之一,”Birchmeier说:“我们一再强调,我们要的不是一个不稳定的交易市场,而是要转型,这意味着逐渐创造透明的市场。”换句话说,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个别公司创造良好商机,而是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


而号召私人企业加入发展项目,受到了无政府组织的批评(NGOs auf Kritik外部链接)。

“私人企业的兴趣是降低风险,扩大赢利,”Lanz说:“而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是件高风险的事,而且许多必要的抗贫措施-如投资教育和健康项目,是没有收益的。”

世界银行甚至鼓励私人企业成为官方合作伙伴,将风险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或者换一个说法:“赢利私有化,而风险国有化。”

另外一个矛盾是:私人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不同,从法律角度,有义务保障他们的股东实现赢利最大化。而既保障赢利、又投身发展救助,在很多时候是难以两全的。对此,国家经济事务秘书处也没有合理的解释。但有一点,该机构与救助组织联盟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鼓励被援助国本国的私企加入到发展项目中来,从而增添当地市场的活力。“当地市场的确有良好的、可利用的私人投资商,”连Lanz也对此表示认同。

开发银行的成绩和受到的批评

瑞士联邦的数据显示,世界银行集团,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世界上的极度贫穷问题,将贫穷比例从1981年的41%降到了2015年的10%。

而Lanz则持不同意见:“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使用他们的体制改革项目甚至提高了贫穷指数。”她指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政策,那是一种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私企国有化,号召自由市场经济、降低国债的做法。

直至今天,这种机制依然在发挥作用:基础建设建好了,但是要想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则要求国民缴纳使用费。这就造成了问题,因为当地的工资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从而能够让消费者支付得起这些费用。尤其是外企建了高级、奢华的设施,或者因为公路和能源企业实现私有化之后,这一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比如莫桑比克,许多基础设施都是由半公半私的合作伙伴资助建设起来的。当地人忽然被要求必须为使用公路缴费,而他们并不清楚具体原因,”Lanz说。

学校私有化之后,需要征收学费,而许多家长无能力支付这笔费用;另一个由世界银行促成的半公半私资助的坦桑尼亚电力项目,令当地人需缴纳的电费暴涨-一年之内涨了40%。尽管民众享受到了发达的基础设施,但是如果因为交不起学费就不让孩子上学,或者不再利用公路,那么这样的开发项目起到的副作用会远大于积极作用。

“当然,开发银行也有好的项目,”Lanz说:“比如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资助扩建小型太阳能板的项目,”但是Lanz也批评说,也有很多资金资助了化石能源项目。

(翻译:杨煦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