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印象

瑞士超市Migros的付款台 Keystone

我和瑞士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从父亲的那块“摩凡砣”表开始的。白色的表盘,黑色的表带,老爸一直把那块表看成宝贝一样,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用眼镜布小心擦拭手表,把它摆放在卧室的书桌上。从父亲口中我第一次听说瑞士,知道了那里是世界钟表王国。

2003年初冬,我带着渴望,叛逆,彷徨的心情踏上了瑞士这片土地。朋友在我入关的那一刻给我拍下了值得回忆的“纪录”。一张四处张望的脸,一双迷茫的双眼。那就是我刚出国最真实的写照,相信那种迷茫的眼神是没有可能被复制的。

12月初的苏黎世,圣诞气氛浓烈,可我却无暇顾及。清晨必须独自去上语言学校,潮湿的路面,寒冷的风雪吹得心里一阵阵发酸。好多次当我坐在公车上,望着窗外的雪景,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有多久能到头,眼泪就不受控制往外涌。那是一种当你对新鲜事物过了保鲜期后,感觉到异乡生活的孤独和由此产生的无奈。特别是每到星期天,清晨当你醒来,四周一片寂静,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那种彻骨的孤独感会慢慢的吞噬你,使你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我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遵循父亲大人的逻辑,给自己找了些不痛快,却又在每次和父母的通话中不敢让他们察觉出我丝毫的不安。

苏黎世不相信眼泪,哭是无济于事的。它不仅不能让你摆脱原来的烦恼和痛苦,甚至会带给你更多负面的东西。谁叫你自己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没人拿枪指着你让你走这条路。为了继续和老爸对着干,向他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只有硬着头皮上。因为出国这条没有终点的路,本身就意味着在很长时间内你都需要不断努力,不断适应,不断思考。

异乡的生活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瑞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人们的语言要求自然就高。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无论哪种语言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是简单的。可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只有多看,多学,多讲。从中找出对自己有效的方法。慢慢的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他们帮助我,纠正我在德语上的错误,带着我参与当地的活动。给我讲瑞士的历史。而我也开始喜欢上瑞士的生活。那时,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给自己选定一个目的地,去看看,去了解当地的人文。

瑞士其实本身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并没有发展工商文明所需要的优势,甚至连块象样的平原都没有,更不用说通江航海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瑞士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打造和复兴传统工艺,并把它提升到一个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尖端。而其中众所周知的便是以钟表业为代表的精工产品。记得一次和德国朋友聊天,谈到瑞士的名表,他德国式的幽默了一把:“知道为什么瑞士能制造那么好的手表吗?看看瑞士的环境,四周都是山,一到冬天,大雪封山,不在家敲敲打打,能干什么呀!这表,就是这样敲出来的。”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瑞士的地理环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在朋友的带领下我参加最多的还是户外运动。时间长了,渐渐的你会发现这里和国内的不同在于,这里的人们,无论老少都很热衷于户外运动。一到周末,出来锻炼的人群随处可见。而在国内,我们想得最多的周末活动就是去哪吃,去哪玩。相比起来,这的生活更加健康。这里有很多好的健身设施,工作学习之余,多参加运动,不但让你拥有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而且让你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其实锻炼的同时也能认识很多当地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并不孤单。当然,无论你将来是否准备在此定居,还是只是完成学业,对这里文化的了解与融入都会使你获益匪浅。

不过,瑞士人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们这种精工,精细的生活方式,为瑞士提炼出自己的“精致”人文精神和国民形象。这里的国民都以主人的姿态对待社区,村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大到政治选举,小到勤俭持家,每个公民都非常自律,并不与周边强国盲目攀比。而在国防上却是全民防御,全民皆兵。虽不设常备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枪,遇到国难,全体出动。而平时又承认其对外保持完全中立。

身边的瑞士朋友都很爱国,且都有自己得一套理论。他们节省,但是却很少让他们在购物时因为德国的东西便宜,或是现在德国连锁超市Aldi ,Lidl 大举进军瑞士,为了省钱去那买东西。一般的同事会在你和他炫耀你买到便宜东西时淡淡地说:“Migros , Coop的东西他们从小就吃,口味已经习惯,不想去尝试,万一不好吃,都又浪费了。”而熟悉的朋友会告诉你他们的真实想法:

1. 社会保险问题。朋友告诉我,德国超市给员付给员工的工资比瑞士的超市低,而且每个超市雇佣的员工也少。如果我们都去德国超市买东西,必然会造成瑞士超市为了迎合这种竞争去降价,久而久之,很多员工就会失业,给国家造成负担,国家收的税会少,必然会涨税。反正羊毛都出在羊身上。最后我们也没有得到实惠。

2. 情感问题。瑞士是小国,我们应该多支持自己的企业,不然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会让我们很不利。听起来会觉得他们有些小国意识,不过还是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很深远。不过我是中国人,我已经习惯了货比三家,习惯了贵不一定代表好。有时我也会和朋友开玩笑说,连IKEA的老板都习惯每天下班去Migros买打50%的东西,那我还有什么不能丢脸的。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前不久和国内好友聊天,她和我提到:“每次给学生上课讲到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瑞士,想到我,想到那一定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好地方!”而我却大笑,或许人世间的事情往往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仔细想想,这篇在神州大地传颂千古的文章,作者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生活却真有几分瑞士的感觉。

不过童话毕竟是童话,这“世外桃源”里没有住着所谓的神仙,而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作为一个生活在瑞士的中国人,我常常要回答瑞士朋友和中国朋友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你觉得是中国好,还是瑞士好?其实我觉得这是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凡事都是有得必有失。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

作者:吕丁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眼中的瑞士”征文比赛稿件)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