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的”土豆鸿沟”

瑞士德语与法语区的对话 Keystone

在对外宣传中,瑞士一向以拥有四种语言和文化而自豪,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语言的共存却并不容易。即使对瑞士人来说,从一种语言区“漫游”到另一个,也像“出国”一样适应困难。

这对住在瑞士的外国人来说尤其困难。有的人学习了德语,却因工作关系偏偏搬家到法语区,那么一切就都要重新开始…

这种情况对瑞士人来说也不鲜见,尽管瑞士一直致力于保护“少数族群”,但说法语、意大利语和列支罗曼语的瑞士人却并不买账,依然在“顽强”地争取着要求完全平等的地位。

政治分量有区别

据瑞士通讯社报道,尽管联邦机关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瑞士4种官方语言平起平坐,但事实上在管理层中却有不平等,很多重要的法律条文都只有德语版。

根据国家研究项目《瑞士语言多样性和语言能力》(NFP 56)报告,自2001-2008年,72.7%的联邦行政人员以德语为母语,20.3%说法语,6.7%的母语是意大利语,0.3%的是列支罗曼语。

在某些部委,德语母语的人甚至占据了绝大多数,比如在国防部占82%,外交部80%。在领导层这种差异更明显,那些在语言上属于“少数族群”的,不容易进入管理层。

在语言的使用上,联邦工作的日常用语依然是德语,很多重要的法律文件其原稿也基本由德文写就。

融合还是“老死不相往来”

“瑞士有4种官方语言”,乍听这句话,很多外国人都惊异地问,瑞士人个个都会四种语言?瑞士人是语言天才?然而并不是这样的,瑞士被划分为4个语言区,每个语言区其实都以一种语言为主,瑞士2/3人口的母语是德语。

与马来西亚多语言多文化的人共处不同,瑞士的语言分界线相对明显,德语区、法语区、意大利语区有相对明确的界限。尽管瑞士联邦成立于1848年,但多年来各语言区依旧保持着相对独立完整的不同文化。瑞士人很为这种多文化而自豪,并不寻求相互融合。

正是这种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使得瑞士德语区的人,更具有一些日耳曼民族的特点,法语区带有法兰西风情,而意大利语区的,则拥有意大利人的热情。这种带有语言痕迹的“族群性”,在生活中有时也会带来冲突,尤以德语、法语两大毗邻而居的语区为甚。而他们之间的地理分界线以及文化分歧,就被谑称为“土豆鸿沟”-Röstigraben。

政治倾向不一样

瑞士是直接民主国家,也就是说多数人占有绝对优势,在每次投票时,关于德区法区文化差异的问题,都会再次成为坊间的热点。因为对很多议题,德语区、法语区、意大利语区的意见都不一致。但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后的结果定会向德区靠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语区的不满。

在政治上,土豆鸿沟问题由来已久。瑞士德语及法语区的人,往往在外交和社会政策方面持不同看法。“Romandie”(瑞士法语区)人更开放,习惯于接受国家的协调管理,这在瑞士是否加入欧盟、申根等投票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瑞士德语区的人,则更保守,乐于在欧洲“独善其身”。

无论因不同文化的关系瑞士各地人的意见如何分歧,对外瑞士人都基本保持着严谨、可靠的瑞士“统一作风”;尽管因为语言问题,瑞士人经常被误认为是德国人、法国人或意大利人,但瑞士人总会骄傲地纠正:“我是瑞士人”。正像一位瑞士人说的,我们内部有很多不同,很多分歧,但当外敌来犯时,我们永远团结在一起。

瑞士资讯(swissinfo),宋婷

土豆鸿沟的德文原文是Röstigraben。Rösti,是瑞士德语区农民传统的早餐,把土豆丝加调料摊成金黄的土豆饼,便成为了如今的瑞士“国宴”。

Graben是鸿沟或壕沟的意思。

现在土豆鸿沟用来比喻瑞士德、法语区间地理的分界线以及政治、文化上的分歧。

德语区认为,Röstigraben就表达了以上这一含义,法语区则认为,该词应写成“rideau de rösti”,意译是Rösti的幕布,由铁幕的意义引申而来。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