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青年艺术家演绎的”中国制造”

瑞士艺术家作品中的中国印象 swissinfo.ch

“中国制造”的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世界的货架上,已经成为最寻常的事。然而“中国制造”出现在艺术博物馆中,似乎就不那么司空见惯了。而伯尔尼艺术博物馆现在正在举办一个名为《中国制造》的展览。

顾名思义“中国制造”令人联想到大批量生产的价廉产品。伯尔尼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制造》展览却是用瑞士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对于“中国制造”的概念加以全新的诠释。

自从2005年伯尔尼艺术博物馆中展出了以《麻将》为名的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展之后,瑞士出现了一股中国艺术热,与中国进行艺术交流的项目也就从那时起应运而生。瑞士艺术基金会“GegenwART”资助六名瑞士青年艺术家前往中国,在2006-2008两年期间,分别在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一个可以居住的北京艺术工作室中工作生活了半年。

这些艺术家在北京生活的时期,正是北京大兴土木兴建奥运设施的时刻。因此北京给这些异国他乡艺术家最大的印象就是它比比皆是的建筑工地。艺术家们的作品中也留下了“拆建”的痕迹。

“建筑特色”

《中国制造》展览在伯尔尼艺术博物馆中的一些小厅中进行。展览从一个昏暗的方形房间开始,房间的中央是从中国归来的瑞士艺术家兄弟Cyril和Gregory Chapuisat的一个“建筑作品”-灰色的长方形石砖围成的狭小空间。

中国人的居住环境为这两位兄弟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作品中有纸箱做的宿舍、有床垫围成的居住空间,狭小但布满生活的细节。

Pierre-Philippe Freymond的作品“视觉人”,在一个由激光横切面组成的长方形框架中,横躺着一个由白色线路组成的人体。这个人体只能从框架的两头看进去才能看见,而侧面看过去则空空如也。

这个作品是Freymond在中国期间制作。如果一定要追寻这个神秘作品与中国的关联,那就是其中寓意的对外来文化的高速效仿。

在另一个房间中,陈列了女艺术家Ana Roldan的作品,她并不属于这次奖学金项目中的成员,但是她2008年曾在昆明的苏黎世工作室中工作半年。

她的带有习武人形图案的系列陶罐明显带着“中国痕迹”。她的另一个作品是一面刻有“Yes”,另一面刻着“No”的钱币。这个作品影射着中国人“令人难以看透”的两面性。

而Christian Vetter的黑白摄影和黑白相间的大幅油画里,除了工地还是工地。尘土飞扬的大型建筑工地,令这位一向喜欢使用鲜明色彩艺术家改用单一的黑白色调。

文化冲击

6名土生土长的瑞士人,来到陌生的北京,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伯尔尼艺术博物馆《中国制造》展览策展人Isabel Fluri女士介绍说,瑞士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在这个项目中进展得并不顺利。

首先语言是一大障碍,一些瑞士艺术家尝试用手语与中国艺术家进行沟通,但发现两国之间的手语并不相同,后来还是发挥艺术本能,通过画图进行交流。

另外中国艺术家也没有显示出很大的合作意愿,他们不愿谈及创作意向,而似乎对于向国外销售自己的作品更感兴趣。目前,这一交流项目已经结束。

无论如何,瑞士艺术家们都通过这个项目对中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有人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唯一的一家同性恋酒吧;有人则是马路上倒退行走的中国老太太;有人忘不了北京神速的拆迁……

通过《中国制造》展览,让人从西方艺术作品中了解到中国给外界的印象。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杨旭东

展览时间:2009年11月20日-2010年2月14日

展览地点:伯尔尼艺术博物馆 (Kunstmuseum Bern, Hodlerstrasse 8-12, 3000 Bern 7)

开放时间:周二,10-21点;周三-周日,10-17点

门票:7瑞郎/5瑞郎(优惠价格)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