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老外看中国:在中国开车-如鱼得水

老外眼中的中国交通状况 Keystone

我曾经在许多国家开过车,但在中国驾驶汽车,却是让我感觉最过瘾的。一位汽车专家在《Automobilrevue》杂志的专栏中写到:

在瑞士,如果允许我笼统一点来说的话,瑞士人开车并不在乎是不是“好”,而在乎是不是“对”。

世界各地

而在欧洲,司机们的“恐惧”因国而异:法国人怕警察;德国人怕保时捷;斯堪的纳维亚人怕牡鹿;东欧人怕路上坑坑洼洼,而意大利人则怕被超车。

在美国开车,一点都不“酷”。他们以最高每小时55英里的速度行驶,脚撂在汽车毯上,手里拿着奶昔。所有车开得不怎么样的人都该到美国去,那里的公路和交通指示牌都是超大号的。噢,上帝,他们那份儿冷静!美国可能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国家,在那里你可以花上4-5秒的时间,在绿灯亮起的时候依然停在那里思考,而不必顾虑有人会在你身后按喇叭。

在中国

在中国,所有的行车经验都不管用了。想想看,机动车3亿辆、自行车5亿辆、还有那数以万计、川流不息的行人。全都在路上。这还不算,其中80%的司机竟然全是新手。这可和其他国家太不一样了。

就算是和其他亚洲或者非洲国家相比-在那些国家,开车简直就像在做寻宝游戏,中国的情况也大有不同。中国司机的平均水平是:既不灵活,也不迅猛(除了在用筷子吃饭时);既不高超,也不敏感(听得见喇叭声吗?)。你们也察觉了吗,他们开起车来,有点儿,有点儿像行人-即便是在人行道上,中国行人也不直着走,他们可能会随时走上行车道,与挨着他(她)开的汽车齐头并进。不少游客经常会因这种随意和无序而破口大骂。

不远不近,如鱼得水

中国人凭直觉在遵循着流水的法则。所有行进中的车、人都在慢慢汇拢,但在最接近碰撞的那一刹那,他们又都巧妙地避开。像流水,为自己开出了一条道。当出租车小心翼翼、一厘米一厘米地拐入高速公路时,车上的欧洲人往往会觉得世界末日就快到了,因为旁边的汽车正“嗖嗖地”飞驰而过。

是的,中国人的驾驶方式就像梦想中的未来版,只不过速度慢了点。在未来,所有的汽车都被电子网络连接在一起,即使是高速行驶,也可以互相交流,而且不用踩刹车。红绿灯,停车让路、优先行车权,一切都消失了。与之同时消失的,还有车祸。

瑞士联邦统计局2011年出具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时,瑞士人的出车动机分别是(以每人每日平均出行公里数计):

工作:8.7公里;

受教育:1.5公里;

购物:4.3公里;

业余活动:16.6公里;

服务、陪同:0.5公里;

公司业务、出差:3.2公里;

不定:2.5公里。

瑞士每人每天平均乘汽车出行的公里数为37.3,其中45%,也就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从事业余娱乐活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工作,占23%;还有一原因是为了购物,占11%;出差和公务的出行方式并不以汽车为主,只占9%;而其他动机如培训受教育、服务陪同等,比例较小,各占4%和1%。还有7%原因不定。

(译自德文:宋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