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握手的未來

瑞士资讯编辑

法律研究員Ashley Mantha-Hollands和Liav Orgad寫道,新冠病毒能夠改變我們的習慣,也能改變我們在歐洲土地上“共同生活”的理念。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最近被問及握手問題時,美國頂尖病毒學家福奇博士(Anthony Stephen Fauci)表示(英)外部链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再握手了。”言下之意就是不握手會阻止新冠病毒和季節性流感的傳播。而在握手話題近年已成地雷的歐洲,這個健康要求能夠引出一場非常必要的文化轉變。


2010年,法國(英)外部链接拒絕一名阿爾及利亞女性入籍,因為她不肯跟伊澤爾省的男性官員握手。 2016年,布魯塞爾(法)外部链接的一位民政登記員拒絕為一對新人證婚,因為儀式過程中新娘不肯跟他握手。 2017年,荷蘭一名應聘巴士司機崗位的求職者被拒絕,因為他不肯與女性乘客和同事握手。 2018年,瑞士曾發生因拒絕握手而遭洛桑市駁回入籍申請的事(多語)。在巴塞爾鄉村州的特維爾市(Therwil),因為個別學生不肯與學校裡的女老師握手(英),他們的家長甚至被當地政府處以5000瑞郎(約合5074美金)的罰款和參加社會服務的處罰。今年的瑞士輪值總統西蒙奈特·索馬魯嘎(Simonetta Sommaruga)那時擔任司法部長,她當時曾義正辭嚴地宣稱,握手是“瑞士文化的一部分”。教育管理部門更加直截了當-“老師有權要求學生跟自己握手”。

歐洲最嚴格的握手政策在丹麥。 2018年12月握手登上了各報章頭條,原因是丹麥通過了一條法律,規定所有入籍儀式上都必須握手。在儀式上拒絕同市長或其他官員握手,可能會被拒絕入籍。有意思的是,自疫情暴發後,丹麥以“沒有握手,沒有國籍”(英)外部链接為口號,凍結了所有的入籍儀式。

從表面上看,握手只是一種問候方式,跟揮手、微笑或鞠躬(或者你喜歡的話,可以碰手肘、點頭和飛吻)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然而在日漸多樣化的歐洲社會,握手成了“共同生活”理念至關重要的部分。

“共同生活”原則曾在2014年震動了歐洲,當時歐洲人權法院(多語)外部链接支持法國的波卡罩袍禁令。該法院裁定,女性是否“應獲准在公共場所穿戴完全遮住面部的面紗”這一問題“是社會的選擇”。根據歐洲人權法院,要共同生活,就需要有政府所定義的最低限度的社會交流與社群生活。

目前從新冠疫情的角度來看,在公共場所遮住自己的臉被視作保護社會脆弱成員的公民義務之舉。奧地利、斯洛伐克、德國和法國都已建議或要求民眾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英)外部链接。面罩使得我們可以參與公共生活,而不是從中退縮。重點在於便利人們對公共生活的參與,而不在於你能否看到一個人的微笑;共同生活並不是個死概念,要領會共同生活的真正含義。

新冠病毒疫情暫時動搖了我們的社會交流,因此也帶來一次機遇,可以對歐洲生活方式中的替代性問候(英)外部链接做一次反思。決策者應該對不同的問候方式和不同著裝規範的理由更為寬容,而不應拘泥於過去的習俗慣例。因為全球疫情而出現的不握手、要遮臉的責任,顯示出這些禮節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對社會生活來說必不可少。

本文首先發表於Verfassungsblog(英)外部链接

本文所表達的完全是作者本人的觀點,未必反映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觀點。

“視角與觀點”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視角與觀點》欄目不定期地刊登各界專家、評論者、觀察家及決策者的文章。我們的宗旨是,以個人獨特對瑞士或國際重大話題和事件的觀點和視角引發討論。


外部内容
不要错过瑞士的热点新闻:现在就订阅我们的每周要闻。
相关内容
新冠疫情:瑞士局势

相关内容

新冠疫情:瑞士局势

此内容发布于 这里,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为您实时更新报道瑞士疫情发展:追踪最新病毒感染数据、公告瑞士联邦防疫措施、介绍官方健康防护信息和重要咨询途径。

更多阅览 新冠疫情:瑞士局势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