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別跟瑞士人說「嗯嗯」,把話講清楚

一對兒情侶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首先要學會如何溝通。 Keystone / John Minchillo

你常說「嗯嗯」嗎?這應該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字眼了。如果你熟悉台灣用語,你應該知道依據情境這兩個字代表「是」或「我接收到訊息了」的意思。甚至,當你不曉得要說什麼的時候,也可以嗯嗯含混帶過,化解尷尬,而接收訊息的一方會根據當下的狀況和你答覆的語氣解讀背後真正的含意。

不過,因爲「嗯嗯」的用法是如此的微妙,所以通常只有「自己人」才能理解。

在瑞士說嗯嗯是行不通的

剛移居瑞士時,我曾經與先生因爲說「嗯嗯」這件事,起了小小的爭執。當時的情境是這樣子的。某個傍晚,我們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各自使用自己的電腦做事。因爲先生肚子餓,想吃點兒東西,所以開口問我餓不餓。依據過往的經驗,我知道如果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會馬上起身準備晚餐。

「你餓了嗎?」先生溫柔地問道。

聽他這麼問的當下,我感受到飢餓感,覺得肚子餓。然而,當時我緊盯著電腦螢幕,忙著閲讀文章,不想花太多力氣說話。另外,我們的相處是如此地自然,下意識我並未特別察覺他是一個瑞士人,不是「自己人」。因此,我以最省力的方式回答他的問題。

「嗯嗯」我微微點頭,以較高的音調急促地回答。

我想,很多台灣人應該明瞭這代表「我肚子好餓。你趕快去準備晚餐吧。無論你想準備什麼就煮什麼,我什麼都吃。」

我以爲先生會理解我的意思。不過,下一秒他的反應完全出乎我預料之外。

「你這是什麼意思?你到底是餓,還是不餓?這樣很沒有禮貌。」他一臉嚴肅地回答。

這時候,我才驚覺,先生無法解讀我藉由聲音和動作在空氣中釋放的信息。他認爲,他提出一個簡單的Yes/No問句,我只要回答「是的,我餓了」或「不,我不餓」就好。然而,我非但沒有做明確的答覆,還發出帶有敷衍意味的聲音,這讓他覺得有失尊重。

因爲這起事件,我發現在瑞士説「嗯嗯」是行不通的,因爲當地人習慣做口語上完整的表達,凡事都得講清楚。自從那天起,我便盡力避免跟先生說嗯嗯了。

請解讀字面上的意思

另一天晚上,當我反問先生相同的問題時,我們又起了小小的爭執。

「你餓了嗎?」我問他。

「我不餓。」他很快地答覆我。

「你真的不餓?」我記得先生的早餐是優格,中午吃了小份的義大利麵。他剛剛已經去冰箱開了一罐啤酒。或許他覺得一點兒餓,但想稍等一會兒,再讓我準備晚餐。

「我不是說我説不餓了嗎?當我說不餓就是不餓,句點。請解讀字面上的意思。」他皺著眉頭嚴正地回答。

先生的反應讓我思索了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造成溝通不良。我必須說,在這起事件裡我想得太多了。我專注於推敲非文字信息的意思,卻忽視了他瑞士式的直接回應。

「高情境」和「低情境」文化

在跨文化研究的領域中,溝通模式被劃分為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這是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在1976年出版的個人著作《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所提出的專用術語。

所謂的情境即意指文字之外以語調、手勢和音調等所構成的景況。在高情境文化的社會裡,人們進行溝通時,大量使用圈子内熟悉的非語言信息,往往只需要簡單的幾個字詞便能傳遞大量的訊息。最具代表性的社會就是日本了。在這個高達98.5%的居民是大和民族的島國,人們發展了一套專屬的溝通模式,例如:有時候不用直接説不,對方便能在委婉的回覆與當下的情境中接收到否定的訊息。他們甚至培養了閲讀空氣的能力。

相反地,在低情境文化的社會裡,人們的溝通仰賴語言,習慣直接又明確地表達自己。因爲他們想什麼就說什麼,所以基本上接收訊息的一方只需要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解讀,沒有必要另外推敲背後的含意。美國是量度表中最爲低情境文化的社會。這是因爲美國屬於低情境文化的安格魯撒克遜國家。最重要的,做爲老牌移民國,美國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溝通,更需要以文字多加解釋,把話說清楚。

如果以台灣和瑞士做比較,台灣為高情境文化社會,而瑞士是較爲低情境文化的國家。這便能解釋爲什麼在上一段提及的第一起事件中先生無法理解我說嗯嗯的意思,甚至認爲我忽視他的提問,隨意敷衍他。在第二起事件中,他則不明白,爲什麼他已經表達那麼清楚了,我卻提出質疑。

把事情説清楚,避免誤會

當然文化沒有優劣,你不能說高情境文化或低情境文化哪個比較好。然而,如果不瞭解文化差異,來自不同文化圈的兩個人便可能有所誤解。例如:高情境文化者也許認爲低情境文化人不懂得察言觀色,沒有解讀言外之意的智慧,而且說話太直白、太嘮叨,連簡單不過的事情都要說出來,顯得太「白目」。低情境文化者則可能認爲高情境文化人不直接回答問題,缺乏禮貌,而且不把事情直接說出來,似乎有所疑慮,讓人難以信任。

就個人意見,人是複雜的動物,以語言溝通都可能產生誤解,更何況雙方藉由非文字的形式做信息交換?基本上,後者傳遞錯誤訊息的風險比前著高,畢竟就算在相同的高情境文化圈裡,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擁有相異的成長背景,習慣一套屬於自己推敲文字或空氣的模式,因此也許不小心,便可能解讀失靈,曲解了他人的訊息,造成紛爭。

而且,在這樣的情境文化裡,我們太常抱持我已經做出這麼明顯的暗示,對方應該懂得我的意思的假設。但是,實際上很多時候,如果你不説,或者不説清楚,對方便無法百分百會意,甚至可能造成無中生有的誤會。

試想假設一方明確地表達自己,另一方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解讀,事情不是會變得簡單許多嗎?我的看法是,在必要的時候,不要冒著被人曲解意思,引發衝突的風險,寧可白目,也要把話講清楚呀。

作者:瑰娜 Facebook外部链接

相关内容
跨國婚姻協會會員-瑞士人Selina(右)和尼泊爾人Bikash-在國際愛情日推廣協會活動。

相关内容

瑞士的跨國婚姻協會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外國人的數量約占全國人口比例的25%,而且每年以家庭團聚身分定居瑞士的外國人大約有4萬之眾,其中不乏高知識份子的外籍配偶。瑞士職場對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要求較高,如不能掌握瑞士官方語言,外籍配偶很難找到一份與之學歷相對應的職業。失業及融入導致家庭和生活失衡的問題近年漸漸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更多阅览 瑞士的跨國婚姻協會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