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那时瑞士有位“国王”

伫立于苏黎世火车站前的厄谢铜像,是很多游客对瑞士的第一眼印象。 Keystone

有谁知道,在讲求民主至上权力均分的瑞士,还曾经有位“国王”-他在瑞士运筹帷幄30多年,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全国铁路网、修建了圣哥达隧道。他的名字叫做阿尔弗雷德·厄谢(又译:阿尔弗雷德·埃舍尔,Alfred Escher)。不久前,一个研究小组完成了对这位历史人物数千封来往信件的数字化,将他的生活格外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厄谢对现代瑞士的形成功不可没-可谓19世纪的瑞士之“王”,但他却晚景凄凉,令人感叹。

网上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巨大工程,100人全职或兼职,耗时10年方才完成。2015年夏终于向公众开放。档案包括原版信件的转录和数码拷贝两部分,很多内容意味深长-瑞士资讯swissinfo.ch带你进入这位伟大政治家的世界,探寻他的故事和功绩。

“这5018封信件并不都为人所知,有的是别人寄给厄谢的,有的是由厄谢自己写的。它们并非研究资料,因此散落于瑞士和海外的很多档案馆里,”阿尔弗雷德·厄谢基金会主任Joseph Jung介绍道。

(以下是信件电子转录和原件数码拷贝版本的例子。)

外部内容

异军突起

阿尔弗雷德·厄谢的政治生涯以闪电的速度上升:30岁就首次当选议会国民院主席,后更成为第一位四次出任该职的瑞士人。在他的整个从政生涯中,厄谢曾是200多个州级或联邦议会委员会的成员。他是人们眼里的工作狂,他也这样要求自己。

“我没有白天黑夜地工作,但这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知道我要做个有用的人,要耗尽气力才行,”厄谢1846年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Joseph Jung认为,要想理解政治家的工作动力,还得从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入手。厄谢出身于苏黎世一个颇具海外影响力的老牌世家-其父曾在美国生活多年。不过,厄谢家族和苏黎世其他世家似乎并不合拍,尤其是老厄谢先生建造了一座辉煌的宅邸以示财富-在崇尚简朴的基督教城市苏黎世,这种高调作风令人侧目。

“还有一点,厄谢不是保守派,而是自由派,后者向往一个现代、进步的瑞士,这并非前者的诉求,”Joseph Jung解释道。在他看来,厄谢就是想向保守派证明,他要走自己的路,他要促成一个现代的瑞士。

变革时刻

1848年,瑞士宪法(多语)外部链接在全国范围推行,政治变革期开始。Joseph Jung讲道,在此之前,瑞士既不存在共同经济空间,也没有统一货币。各州像独立国家一样运作。“自由瑞士的最大敌人便是各州和国家的混乱状态,”厄谢在1844年的一封信中愤慨地写道。

阿尔弗雷德·厄谢,摄于1878年 Alfred Escher Foundation

尽管有些地区的跨国贸易-尤其是钟表生意-方兴未艾,但当时的瑞士依然属于贫穷的农业国家,基础设施简陋。

1848年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进入起飞阶段-而其中的关键就是铁路网的建设。19世纪上半叶,瑞士的铁路总长仅为23公里,局限于苏黎世和巴登之间。而在同一时期,英国、德国和法国的铁路网络已经遥遥领先。

“瑞士很有可能被未来世界所遗忘,只能让人联想起毫无生气的欧洲修道院,”1849年,厄谢在一次议会发言中这样谴责。

联邦理工和瑞信集团

对于私人铁路建设在瑞士的发展,厄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推动了该领域企业间的行业竞争。“厄谢体系”聚拢了瑞士政治、行政和经济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作为人脉核心,它实至名归,显示出极其重要的意义。19世纪50年代末,瑞士中部已经布满纵横的铁路线路。

“铁路是瑞士成功的关键,因为铁路建设需要工程师、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等专业人才,而当年在瑞士还没有此类教育,所以厄谢创办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Joseph Jung介绍到。

圣哥达

阿尔弗雷德·厄谢最大的成功还是他在1870年打通了圣哥达隧道,用铁轨连通了瑞士南北。“圣哥达隧道能够缩短瑞士和意大利的距离,并使从德国到意大利的路径更加安全-这一信念是我的动力,”厄谢1863年写道。 

相关内容
富有传奇色彩的圣哥达隧道

相关内容

富有传奇色彩的圣哥达隧道

此内容发布于 哪座山最能体现瑞士的个性?大多数瑞士人可能会回答:圣哥达(Gotthard)。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中心的圣哥达,在瑞士人眼里,没有哪个地方所取得与保持的象征意义,可以与圣哥达相提并论。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你无论开车还是乘火车都无法体验的圣哥达之旅吧-漫步在世界最长隧道之巅。

更多阅览 富有传奇色彩的圣哥达隧道 外部链接

被赞为杰作的圣哥达铁路隧道可谓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建设工程,Joseph Jung指出。每天有5000多名工人现场作业,既没有现代激光技术,也没有钻孔机,但硬是从山岩中开凿出15公里长的隧道。

圣哥达工程虽然辉煌,但也加速了厄谢政治生涯的谢幕。因为工程经费超支,他不得不辞去圣哥达项目执行主席的职位。“对于Alfred Escher来说,这是艰难的一关,而这一考验最终让他陷落,当时已经身患绝症的他,没能等到隧道打通的那一天,” Joseph Jung讲述道。

1847年以后,随着直接民主、各种结盟和利益集团的出现,新瑞士的雏形开始显现。但这不是厄谢的瑞士。尽管人们将他比作身在苏黎世、统领全瑞士的“一国之君”,但是他不再能承担如此之重任。

1875年,圣哥达铁路隧道的钻凿施工现场。 akg-images

晚景凄凉

阿尔弗雷德·厄谢一生多恙,最终于1882年逝世。临终前,只有他的爱女Lydia守在他的身旁。他年轻的妻子和另一个女儿分别于1864年和1880年早逝而去。

Joseph Jung总结道,厄谢终生努力的目标就是推进现代瑞士的发展。面对政敌,他可以表现得非常强硬,很多政治对手都把他视作争议人物。但他鲁莽的一面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助他实现了很多成就。

1877年,一位政界友人在信中很好地总结了厄谢的世界观,赞扬他是一位反对“欲望、私欲和政治上鸡毛蒜皮”的勇士。

这位友人在信中还鼓励厄谢道:“继续为您的州和全瑞士的利益工作吧,您的目标非常伟大,这需要终生的努力、丰沛的创造力和不懈的活动力。”

档案

阿尔弗雷德·厄谢信件的电子档案已于2015年7月1日对公众开放。瑞士交通部长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Doris Leuthard)出席了档案开幕式。

档案汇集了1831至1882年间5018封厄谢的寄出或收到的信件。档案包括信件内容的电子转录版以及信件原件的扫描版。档案也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阿尔弗雷德·厄谢基金会位于厄谢的故乡苏黎世。

(转译:郭倢)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