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高明的中医在瑞士的艰难立足之谈

Kyle Hunter

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许多华侨、华人一辈子生活在驻在国的“唐人街”或“华人圈”,他们不懂当地语言,也不想去学当地语言;更多的华人只求参与当地的基层经济活动,埋头赚钱,不问社会与政治。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相关出国政策的放松,除了出国攻读学位外,众多国人带着种种想往来到海外“淘金”,试图实现人生梦想。

在这波出国大潮中不乏有人来到海外从事医师、律师、工程师、会计师、教师,以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工作,但是除了搞专业,经商,至今从政的仍是凤毛麟角。

其实,华侨、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完整含义应该包括经济融入、文化融入、社会融入、政治融入等。尽管定居的华人已经多元化,但为何华人融入驻在国主流社会仍然如此之难,以下故事的主人翁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

淘金之路

厉毓麟出身医学世家,父亲与祖父辈家中先后有六人从医,其本人系早年毕业于中国中山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不到34岁就评上副教授(副高职称,享有高级知识分子待遇),时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别人看来他前途无量,但不甘寂寞的厉毓麟在海外亲属的帮助下,1984年携夫人(医大同学)来到瑞士“淘金”。

由于没有西方大学医学专业毕业文凭,所在国法律不允许他认领开设私人医院的执照,无奈之下求助于亲属资助,厉毓麟夫妇转赴德国汉诺威大学攻读消化内科学,夫人攻读儿科学,5年后的1989年厉毓麟夫妇分别获得汉诺威大学颁授的硕士学位,并先后到德国、奥地利、瑞士进行内科临床工作或进行相关学术交流,经过严格考试后获得奥地利与瑞士政府专业机构颁发的医学执照。

1992年以后他们一直定居瑞士;为了筹措自己买房开诊所的款项,他们先后与人合伙开过餐馆,给别人诊所打过工;但实现自己开设诊所仍然是他们未了的心愿,1994年他们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并在亲友帮助下在毗邻奥地利的瑞士德语区中心城市买了属于自己的房产。

艰难时期

有了自己的房子,可以不用担心缴纳房租,一心一意从事自己想干的医学工作了。为了发挥中医药的特效功效,他们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的全科诊所,厉毓麟大夫主诊内科,夫人负责儿科与妇科。

虽然自己开设诊所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并摆脱了生存上的危机,但由于开始时从医操业的社会知名度不高,加上当初瑞士政府部门对进口中成药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能进口的只是纯中药汤剂或丸散剂居多,就连中药饮片,或常用中药制剂都不能进口,因此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变成了纯粹的西医,失去了诊所的优势,盈利就相当有限。为了节省开支,那时厉毓麟夫妇老板伙计一肩挑,经常穿着白大褂还不得不干些与行医毫不相干的零散诊所杂活。

欣欣向荣

然而随着开业年月的增长,厉毓麟夫妇医德与医术名气的远扬,他们开始有了相对固定的患者群体,加上瑞士逐步放开允许进口的中药名目增多后,许多患病时不愿多吃西药的瑞士当地人都来诊所就诊,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人均会选用中药调理;后来厉毓麟夫人还专门回国进修针灸与拔火罐等传统中医项目;同时诊所也先后引进了几台先进的诊断仪器和尖端检测设施。

到2000年时来诊所就诊患者数量不断攀升,诊所雇员也有所增加,一般患者涉及内科、儿科、妇科、老年病科,就连推拿科、骨伤科、针灸科等常见疾病历大夫的诊所都能诊治;现在历大夫诊所与同类华人诊所相比,应该说厉毓麟夫妇经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诊所算是比较成功的典范。

融入象征着双赢

采访接近结束时,历大夫着重谈了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是个与所在国和祖国都有利的双赢局面。

历大夫说,道理非常简单,由于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是非强制性的双向互动,互相促进的漫长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决定了它具有互利性、群体性的正面效益,所以一旦华人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就会给予驻在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带来众多好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首先必须社会和谐,民族和睦。

华人在国外是少数民族,如果一个少数族裔始终游离于当地社会之外,就会产生隔阂并导致误会,并有可能酿成政治与经济的冲突。

华人融入了当地主流社会对母国也是件好事,因为海外华人有数千万,分不在100多个不同国家与地区,这些华人既了解母国文化,也了解住在国文化,可以成为中外友好合作交流的桥梁;若部分华人从政治上也融入了当地主流社会,由于他们的参政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与住在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两国增进双边了解和友谊,有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发展。

作者:愚大

第一,华人融入当地社会都将面临的种种困难

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不仅受到所在国语言技能、合法居住身份、经济自给能力、接受当地文化的欲望、参与所在国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参加所在社区的政治竞争与参事议事的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有可能遭到所在国某些针对新入籍外国人士不公平政策限制,甚至带有歧视性的政策限制,所以华人要完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仍然有相当的难处;尽管在一些富裕的西方国家部分华人确实也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他们在驻在国的地位仍然属于弱势群体。

第二,华人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存在的客观因素

第一代远涉重洋来到异乡他国谋生的华人大多不懂驻在国语言,无法与当地社会交流与沟通,因此是自身素质决定他们最终无法融入当地社会。虽然最近几十年情况已有所改善,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政策上对外来移民仍然相当保守,有的政策甚至还明显带有歧视性。许多欧洲发达国家中的大部分民众缺少对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了解与认识,除了“中餐”、“唐人街”、“中国制造”外,对于其他的认识非常肤浅,非常片面。

第三,华人群体本身也存在制约自给不能完全融入当地社会的地方

历大夫说,不要以为定居此间的华人成分已多元化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融入了瑞士主流社会,其实不然,由于这部分华人扎根意识与扎根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与主流社会始终若即若离。

当然部分华人在所在国严重缺乏参政意识,即使他们在经济上已融入当地社会,从语言与观念上也基本具备了当地参政的条件,所在国政治家们对这一社会群体也开始出现关注,甚至很感兴趣并鼓励动员这些华人参政,出家门去投票,从制度上保证了华人参政时,他们仍然兴趣不大,不愿踊跃加入;所有这些行为举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拒绝了融入当地社会的机遇。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