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爱上中国,十年之前的故事

作者照片
作者照片 中国驻瑞士使馆提供

中国是一个让人或爱或恨的国家,反正怎么也不会让人无动于衷。

当你读到标题就该猜到了,我属于那部分热爱中国的人。从十多年前的相识起我就爱上了它。好吧,且让我从这个爱的故事之初说起。

王美雪

生于1980年,2005-2007年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留学。

俗话说,“要抓住一个人的爱,就先抓住一个人的胃”。我和中国文化的最初的接触,或许就如你们当中的一些人一样,是从中国餐馆开始的。每次当我置身其中,所见所闻离不开饭前饭后的景色切换:门庭的石狮子,汉字书写的菜单,青花瓷制成的盘子,竹篮里散放的蒸汽,中国音乐,筷子,以及许多仍留存在我童年记忆里的细末枝节。

然而,除此以外,我与中国的缘分却并不比其他人多。其实我对中国真正产生兴趣是多年后我在大学学习翻译的时候。对此我也难以说个清楚。那时候,周末偶尔到中国餐馆解馋,依然是童年时一直去的那一家,我会跟着老板学讲几句中文。这就为这段漫长的爱情故事奠定了基石。

在发现了自己对中文的热爱并且获得了翻译学位后,我继续上了亚洲研究(现在称为“亚洲硕士”)的DESS课程,其中包含每周四小时的中文课学习。不消说,这是我最喜欢上的课,它让我很快明白到心的指引错不了,它带我走进了对的方向。人生的新篇已经打开,去发现这个新篇将把我引去何方则成了我唯一的心愿。我着迷于与中国相关的所有物事:历史、文化、尤其是语言和汉字。

去中国留学固然是一个印记:我渴望学习中文,因为它激活了我,但又无法解释。当我得悉自己获得了北京语言大学(BLCU)留学一年的奖学金时,我真的是喜出望外,以致时到今日我的家人依然记得那一刻挂在我脸上的灿烂笑容。没错,我的梦想将成真了,我将前往中国,这有充分值得高兴的理由。时至此刻,所有与这个国度相关的一切都是我从书上,课堂上,电视上学到的。而我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将亲眼去遇见它,发现它。

就这样,携着一个随行的大箱子、护照签证以及所有的体检和大学注册文件,我在2005年8月终于抵达中国。当我站在北京首都机场的时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起,如若返家。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每当我与人说起自己要去中国的时候,我都会说,我要回国了。

初抵中国,我随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在DESS每周上的四小时中文课,即便我刻苦地学习了一年,也不够我在中国进行交流。我完全听不懂北京腔。由于我常在音调上犯错,人们也听不懂我说什么。一切仿佛又要重新开始。

幸运的是,我在国际奖学金宿舍的同房是一个汉语流利的缅甸女孩(她在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不是说英语的。起初,由于我的汉语水平不高,我们交谈得不多,但是随着我词汇量的增长,而且发音越来越好,我们之间展开了交流。我得承认是她使我的中文快速取得了进步,即使背后有另一个更实在的动力,那就是学会去超市采购。这听起来也许平庸,但你要知道对于读不懂汉字的人来说,要知道究竟买什么,这不是件易事。

正如中国人说万事开头难一样,刚开始真是不易,但我很高兴自己来到中国,并已经爱上了这个国家。

每逢周末,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外出寻访北京,我们逛京城,走胡同,还去了长城、紫禁城、颐和园等旅游景点。开课一个月后,我们决定去天安门广场参加十月一日国庆节的升旗活动。我们被围在来自全国各地聚合而成的人海当中,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个盛会。我们随着人流挪动,不能自己。这是一次独特的经历,只愿别患上幽闭症才好!

但是,中国并不只有北京,远非如此!我利用大学假期的时间去领略了这个国家的宏伟壮丽,其领土之大相等于从德国北部延伸到阿尔及利亚南部!我们很快便感受到全国各地都在文化、景观、语言和食物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的第一年学习结束时,我完全没有准备好回瑞士,我觉得自己对中文才刚有了感觉(我已经习惯了北京方言,人们也不再一连不断地纠正我的音调),才刚刚开始了解这个国家和这里的生活:这一切让我产生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为了能多呆一年,完成学业并取得中文文凭,我向瑞士驻华大使馆、北京语言大学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提出了相关的申请。为了圆我更大的心愿,最后我的请求被接纳了:我获得了一笔涵盖学费的奖学金。

我在北京语言大学的第二年是在一种工作标志下启程的,因为除了在北京语言大学上课,我还必须写我的MSD论文。出于对翻译的兴趣,我的论文选题是围绕中法翻译之困难进行研究。尽管工作繁忙,但我仍然花时间走访了其他的地方。

2007年冬天,我在行走于云南和四川省的旅途中走访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九寨沟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趟旅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寨沟的蓝绿湖,云南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服饰,照亮丽江之夜的红灯笼,修道院的彩绘松赞林,它们在一起构筑成蓝天下斑斓多姿的色彩。也正是这次旅行使我认识到中国的丰富,其文化、语言和烹饪的多样性。我对这个国家越来越着迷,希望能对它深入了解。

夏天到来的时候,我的DESS与汉语文凭也同时到来了。但最重要的是,我荣幸地受邀担任了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主持人,与其他三位同学一起领衔这场毕业典礼。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肯定。我对他们心存感念,感谢他们对我耐心的教导。

难道这个成功就这样成了我的中国探寻之旅的终点了?我无法想象更无法接受,我怎么能就这样离开我深爱的国家呢?后来我决定找一份工作以延长我在中国的居留时间。

有一次就有第二次,果不其然,我开始了在中国的第三年生活。我在北京的一家大酒店担任客服经理。我对能深入中国的生活,能与当地人一起工作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感到兴奋不已。

从我的住处到酒店搭地铁大概需要一个小时,话说这个距离不算太长,但换了在瑞士,我肯定不情愿为了工作这样每天在伯尔尼-苏黎世之间奔波。不过,在中国又不同:那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以北京的标准,一个小时算是快的了。

一开始工作我就爱上了它,也爱我的同事们:我们的关系很好,所以十年后我仍然和他们保持有联系。锦上添花的是,我工作的酒店入选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夏季运动会的合作酒店,让我得到入奥运村工作一个月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这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啊!

时光如白驹过际,一眨眼到了夏末,我的居留证眼看就要过期了。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当我想再续居留的时候,出于中国政府对奥运期间大量居留申请的保障,我的延长申请被拒了。终于到了那个要与待我三年之久的国度离别的一刻,我心情沉重但又深深明白,我别无选择,只能回去瑞士。然而心中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当然那时候我并不晓得,离开是为了一个新的开始,这是一段新生活的伏笔,而我将不会后悔。

我对中国文化深爱不已,以致初返瑞士时又得重新去适应这本来伴随过我20多年的生活方式:商店在晚上18:30后和周日都关门。很少有全天营业的餐馆,当我问他们一杯热水时,服务员皱着眉头(“你要一杯热水,只是热水,不要茶?”);总的来说,服务质量要比亚洲惯常所有的要低。

在中国,不管几点你都可以下馆子吃饭,所有门店天天营业,直到深夜;到处都有热水供应,包括机场和火车上;服务质量非常好:例如在理发店,以很优惠的价格,你就不仅能享受洗头服务,还给你按摩头部,肩膀和手臂。

当然,回到瑞士我也有很多惊喜:准点的公共交通而且不必人挤人(有一些例外)。行人优先过马路,路面也不会乱糟糟。这里环境很安静所以不必带耳塞睡觉;还可以到河里和湖中畅泳以及呼吸清新的空气。

我开始感恩在瑞士的“新生活”,但心里依然会怀念中国:“物是人非、人走茶凉”的谚语不适用在我的情况,因此我也从没放过留意任何能让我有机会与它走近的物事。正是那时我发现华为公司在瑞士成立分部,这是一个能让我与中国重新连接的难得的好机会。尽管仍相隔千里,但当你有了这样的机会之时,你还要求什么呢?

自2009年加入华为瑞士分部起,无论是从专业还是个人角度来说,这份工作都给我带来了许多:我对ICT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有许多美好的遇见,我能讲中文,我可以定期回中国,我在瑞士有了自己的中国小天地。

我相信,与中国的情缘绝不是一场机缘巧合,而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缘分。我也对那些让我与中国再续缘份的人,感激不尽。


*本文经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同意,转载自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二辑一书。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