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嫦娥》在瑞士踏上征程

嫦娥的传说在瑞士演绎 swissinfo.ch

嫦娥奔月的故事,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着各种版本。有的版本是嫦娥向往天国的生活背着丈夫独饮了长生不老药,而飞上天,在月亮上安家。有的版本是说嫦娥为了不让丈夫得到的长生不老药落入坏人之手,而将药一饮而尽飞上月亮。

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是嫦娥孤独地离开了家乡、亲人,来到高处不胜寒的月宫过着孤独的生活。中国戏剧导演曹克非巧妙地用嫦娥的故事,暗喻了背井离乡远嫁瑞士的中国姑娘们的喜怒哀乐。

2010年10月30日,《嫦娥》在伯尔尼Schlauthause剧院进行了首场演出,这部话剧真实地反映了中瑞婚姻中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不但远嫁异乡的中国妻子们在瑞士感受着诸多不适,娶了中国姑娘的瑞士丈夫也在文化鸿沟之下,有着自己难言的苦衷。

这部话剧由曹克非与瑞士剧作顾问Mats Staub共同编导而成。中国剧作家将自己的作品推上瑞士舞台,这在瑞士也是很少见的例子。这部话剧中,除了客串不同丈夫的男演员Sebastian Krähenbühl是专业演员之外,其他5名女演员都是在瑞士找的真实人物,她们讲述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曹克非告诉swissinfo.ch,这些演员是她从30多名报名或被推荐的人中挑选出来的,她的标准是,“需要她们的故事让我感动”。

中国妻子

妻子甲是一名来自上海的女孩,大学刚刚毕业,就离开中国的大都市,为了爱情来到瑞士。她的道白招来场下的阵阵笑声。

“我们通过网络认识,一段时间之后,他提出要来上海看我。虽然我们常常视频,但是第一次在上海机场见到他,我还是觉得‘他怎么这么矮,这么胖’。我甚至想我是要上去和他打招呼,还是一走了之算了。正在这个时候他看见了我,过来说了声‘Hi’。”

“后来见了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是和我一样的感觉,一顿饭吃得别别扭扭。但是我们还是继续交往了下去。毕业之后,妈妈问我你是不是要嫁给这个人,否则不必浪费时间,女孩子的青春是很宝贵的。于是我问他,要不要和我结婚,他居然说‘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在第二次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勉强地说:‘那就结吧’。就这样我们就结婚了。”

这段台词用英文讲述,因为这位女孩子才来瑞士1年半。

妻子乙是来自北京的研究生,父亲是大学教授,对女儿给予众望,而女儿却在瑞士做着“家庭主妇”。“我觉得自己在中国能做很多事情,可是在这里我却是那么的没用。这种反差令人绝望。我住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中,与世隔绝。一次去游泳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心是那么的痛,痛到我都不再想浮上水面……”这位女士的英文和德语发音都非常标准,她已经在瑞士生活了几年了。

剧中的嫦娥,是一位来自北京的京剧演员,她的一身京剧行套鲜艳夺目,俨然嫦娥降临人间,这位美丽的嫦娥姑娘的原身也是一位普通瑞士人的妻子。“我喜欢教授京剧,我喜欢被学生围着的感觉,我喜欢逛街、喜欢KTV,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

“这里是那么的冷、那么的安静,德语又是那么的难听……”这位刚来不久的年轻北京姑娘肆无忌惮地在舞台上宣泄着自己的不满,似乎要把往日的憋闷全部宣泄出来。

妻子丙也是在网上认识了自己的瑞士老公,从初见时的“没感觉”,到因为他的存在,下班回家看到的桔黄色灯光,而当灯光忽然不见了的时候,她才发现,她已经离不开这束灯光后面的那份温情。

现在她在瑞士开了一家古董家具店,生了一个儿子,和丈夫过着安静幸福的时光……

妻子丁,是这些中国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已经在瑞士生活了20个年头,但是她依然不习惯“为什么在瑞士星期天不能洗衣服”。

瑞士丈夫的心声

作为中国姑娘的瑞士丈夫,他们又有什么苦衷呢?男演员Sebastian Krähenbühl“身兼数职”,扮演着不同的丈夫。

丈夫A说了:“她从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意思,去哪里吃饭,我决定,去吃什么,我决定,而她总是说‘什么都行’,那么到底是愿意不愿意呢?就连对性也是这样,结婚三年了,她从未主动表示过。”

丈夫B:“她总是说有一位中国的什么大哲学家说过:‘只要爱一个人,就能体会到她的需要。’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伟大的哲人说过这样的话,我只知道爱是一种情感。”

丈夫C为了怀孕妻子的“闹吃”可谓颇费苦心:“她忽然想吃一种特殊佐料烤制的鸭子,我走遍了全城的中餐馆、亚洲店也没找到,后来在市场上遇到一个中国人说他会做,我才让她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这一口。”

丈夫D:“我的岳父岳母第一次来瑞士,我问他们对瑞士的看法,他们表示:‘很好,很美,既干净又安静。’两年以后,他们又来了我问他们的感受,他们说:‘还那样’。”

观众的反响

整个剧情,被演员的独白串联,这些台词都是一些肺腑之言,时不时引发观众的阵阵笑声。演出结束后,swissinfo.ch采访了一些观众,人们的反应有肯定,也有质疑。

Mirjam Stolz-Silfverberg女士表示,她一点也不为这些远嫁过来的中国姑娘的抱怨感到吃惊,因为尤其是在瑞士德语区,的确存在着排外的氛围。

生活在瑞士多年丈夫也是瑞士人的林女士表示:“很真实,很多感受只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才能领悟。”

一位未留名的中国女子的瑞士丈夫感到:“还是有些肤浅,只是一直在重复,瑞士的冷,德语的难学,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却没有涉及。”

从台湾来的王女士感觉:“看这场话剧,对语言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要懂英文、瑞士德文和中文。但这也许就是这部戏的特点吧。”

伯尔尼Schlachthaus Theater,首场演出2010年10月30日,演出时间:11月2、3、4、5、6日。票房:031 312 96 47。

苏黎世:Theaterhaus Gessnerallee,演出:11月9、10日,票房:044 225 81 11。

巴塞尔:Theater Roxy,演出时间:11月12、13、14、17、18、19、20日。票房:061 206 99 96。

卢塞恩:Kleintheater,演出时间:11月24、25日。票房:041 210 33 50。

巴登:Kurtheater,演出时间:2011年3月3日。票房:056 200 84 84。

1964年生于上海。

在上海完成德语学业。

1987-1997生活在瑞士,并在伯尔尼大学学习戏剧科学。

自1998年开始在北京担任戏剧策划。

策划的剧目包括Thomas Bernhard的《习惯势力》(Die Macht der Gewohnheit)和曹克远的《终点站:北京》。

近几年她着重着手文献戏剧的制作,目前正在从事一个名为《Together》的项目,主题是体现现代社会的中国女性。

2009年3月她将中国抒情诗人多多的剧作《天空深处》送上了德国舞台。

自2008年7月起,她在北京组建了自己的剧组-Ladybird。

2009年她根据卡瑞·邱琪儿(Cary Churchill)的剧作编导了《Far away》,推上舞台。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