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国:不同寻常的魅力

2015 年在天津与朋友一起过春节包饺子
2015 年在天津与朋友一起过春节包饺子 中国驻瑞士使馆提供

早在踏入中国之前,我们已然对它着了迷。读法律专业期间,伯尔尼的家里就摞着诸如《中国外交及安全政策》《中国经济模式》《中国在世界上的新角色》等书籍。于是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报了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合办的暑期班,并在2011年夏天赴北京,参加为期三周的“新中国──新亚洲”课程。那次课程成为我们迄今为止最奇妙的经历之一。

帕德里科·纶茨(Patrick Renz)

出生于1987年,瑞士联邦经济事务国务秘书处项目经理。曾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并于2012年至2014年间就读于清华大学。

芙萝可·纶茨(Frauke Renz)

出生于1989年,国际法专业博士毕业,将于2018年秋在McKinsey公司担任业务经理。曾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并于2012年至2014年间就读于清华大学。

我们长久以来的疑问,尤其是那些超出法律专业范围的问题,终于得以解惑,更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被激发。课程结束后,我们去攀登黄山、游览南宁,体验了长达24小时的大巴之旅,从而也更加确信:我们还要再来!

非常幸运,我们得到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慷慨支持,实现了当初的愿望,从安逸的伯尔尼又回到充满活力的北京,坐标清华大学。基于对国际关系的关注和对中国的痴迷,我们知道,想要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清华大学这个培育了诸多政要和高管的地方,显然是不二之选。于是三年的中国历险开始了。清华的课程使我们涉猎到战略研究课题(例如“Clausewitz遇上孙子”),并教授给我们政治经济学的广博知识、国际关系方面的理论框架,以及中国对时事的观察角度。知名专家访问我校时做的诸多讲座,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John Mearsheimer和阎学通之间关于“中国崛起”的对话。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中西方现实主义巨人,这着实是我们平时享受不到的特权。

2014 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
2014 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 中国驻瑞士使馆提供

在中国的三年期间,我们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生活过:其一是大学生聚集区五道口,那儿有许多咖啡屋,里面常坐满带着电脑认真学习的大学生;其二是离东华门不远的胡同,周围尽是熙熙攘攘的中国旅行团;其三是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超高层住宅楼。北京,不光生活丰富多彩,也很多元化,各种元素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当我们穿梭于这座大都市的人海之中,饱受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的困扰,有时会感到震惊不已。总之,北京从未使我们觉得沉闷无聊。

Patrick拿了中国驾照,因而我们可以自驾几千公里,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一无二的风景。除了读书和旅行时那些难能可贵的经历之外,令我们最难忘的便是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中国新年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请我们到家里去庆祝。无论是在北京的某军事基地,还是在天津郊外的一个新建小区,我们都受到了最热列的欢迎,有幸亲身感受节日的喜庆。记忆犹新的是,一次碰巧认识的一个中国家庭(应该说,是我们的中国家庭)对我们的接纳。那时候,我们几乎每周都会乘北京的公交车到距离很远的北市区,辅导这家女儿的英语作业,而小女儿和她爸妈会给我们上中文课。小姑娘真是当时最严格的老师之一了。上完课呢,Frauke跟小女孩在她的房间里玩耍,从中也了解到一个中国小女孩对世界的看法和她在学校里的一些经历。原来中国孩子和欧洲孩子的梦想有很多类似之处,只是实现梦想的计划不尽相同。女孩儿的娃娃们也计划到远方去学习外国文化,但首先还要乖乖地去补习班和上钢琴课。

这时候Patrick会跟这家的爸妈一起做饭,学习中国厨艺。做中餐需要很耐心、机敏且有经验(爸爸做的酸菜绝对是全北京最棒的)。一代代改良的家传菜谱,经过从容闲缓地烹制,那是瑞士中餐馆里的鸡肉菜品远远不能比拟的。

体验中国、解读中国,都与吃分不开。所以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饺子的做法,它是我们和“我们的”中国家庭一起做的很多种美食中的一道。

饺子:

先强调一点:数量说明虽然不尽准确,却绝对不是随意给出的,而是源于中国家庭传授给我们的经验。由于我们欧洲人对具体数量的要求几乎是强制性的,所以我们在以下菜谱中做了大致的量化,同时也只提到了在瑞士能购买到的原料。

和面:

  • 750克面粉,约500克室温水(室温很重要,否则不易揉面)
  • 在盛面的盆儿中加入水——水要缓缓地逐渐加量,揉面直至表面光滑。为了方便下一道工序,最好将面团盖好,放置冰箱饧上至少一个小时。

馅儿的做法

  • 做法一:芹菜肉馅儿
  • 绞肉与芹菜的比例约为1:5
  • 做法二:白菜肉馅儿
  • 绞肉与白菜的比例约为1:4
  • 菜和肉的总重约为2公斤左右。除了主料之外,另需半颗葱、姜末、油(比如麻油)和白胡椒粉。所有馅料剁碎之后,搅拌均匀。

饺子做法:

这才是最有趣的环节。如果能在技术娴熟的中国朋友的指导下完成,当然是最理想的,否则可以按照下面的提示来:

将面团揉成直径约2厘米的圆柱状,分切成多个1.5厘米长的小段。将小段面团揉圆之后,用擀面杖擀成面皮。理想的饺子皮应该中间厚,边缘薄——可这个只有那些最娴熟的厨师才能一开始就做到。现在取一点儿馅儿,放到面皮中间,注意千万不要放太多,也别把馅儿沾到面皮边缘,那样粘黏不紧。把面皮边缘对折、捏紧,饺子就包好了。至于如何捏不同饺子褶儿这样高难度的技艺,大家还是以后亲自找人讨教吧。饺子包好了之后就可以下锅煮了:水烧开后,把它们小心地放入锅中,添加一些凉水继续煮沸,然后同样再加两次凉水。待饺子浮上水面时,捞出,配上用醋、酱油、蒜末调制的蘸汁儿,上桌。

我们俩除了叫Patrick和Frauke以外,很快又多了新的称呼,那就是:“哥哥”和“姐姐”,这虽是中文的一个特点,但我们真得被当作这家里的儿女一样对待。甚至我们的父母来中国的时候,也直接被邀请吃饭、参与家庭活动。说起中国人吃饭,你会发现另一个特点:在瑞士,我们更喜欢把吃饭和聊天分开,较长的讨论在饭前开胃酒时或正餐之后进行;而在中国,吃饭所花费的时间比我们多得多。还有,在瑞士同事间熟悉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一起出去吃饭;而在中国,我们入职第一天,正式自我介绍环节才刚结束,同事们就在饭桌上欢迎我们。

记忆中另外一大亮点,是那次“延庆柳沟全家游”。延庆镇柳沟村位于北京市以北,那里你会感受到有大自然的恬静。我们寻找的便是这样一个民俗小镇,一个北京人为了逃离魔都的繁忙和紧张也常去的地方。那里的传统佳肴──尤其是“柳州豆腐宴”,以及和北京以外的农民朋友的接触,我们至今都清晰记得。很遗憾,中国的这一面常常因为那些大城市而被人遗忘。

我们一直关注着小妹妹的成长和学业,也非常开心,去年她能和中国其他朋友一起来参加我们的婚礼。

在中国我们不仅深入认知了另一种文化,结交了新朋友,而且也对自己有更好的了解。工作方面,我们的业务范围仍然涉及中国境外投资、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等问题以及一带一路等商务项目,其中也通过我们自己的咨询公司IR.Asia来操作。

中国以其辽阔的疆域和截然不同的文化将会一直吸引着我们。这样挺好的──我们期待今后更多的中国之行,无论是出差还是私旅,最好能沿着丝绸之路游走其中的中国省区,这是我们很久以来的愿望!

*本文经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同意,转载自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二辑一书。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