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圣哥达:瑞士小传(二)

圣哥达山口上的雕像:苏沃洛夫在向导带领下翻越圣哥达。 他山未眠客

1799年9月25日,魔鬼桥。涛声掩没,杀喊震天,那是俄军正发起冲锋;炮响隆隆,硝烟蔽空,那是法兵在顽强防守。石桥摇摇欲坠,终于没有倒塌。不待声住烟消,高处观战的俄国名将苏沃洛夫(Alexander Suworov)露出笑容,扬鞭催马,踏过桥去。

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正在进行。在“解放”意大利后,苏沃洛夫决定率领2万人取道瑞士,完成对法军的奇袭包抄。昨天,他攻克了圣哥达山口;今日,俄军成功突破了雪轮峡。不过,由于地图有误、友军失利,苏沃洛夫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只得再次越过群山向奥地利突围。这是一次辉煌但失败的远征,全军1/4士兵命丧途中。胜利属于另一位英雄——次年5月,拿破仑跨越了大圣伯纳德山口。

苏沃洛夫跨越阿尔卑斯山 akg-images

近代以来,与四周君主国相较,瑞士同盟算得上城市富庶、乡村淳朴、社会安定,但远非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和民主。臣属地区民众和启蒙主义者对旧制度怨望已久,为大国干涉提供了借口。1798年初,起义在巴塞尔和沃州爆发并向全国蔓延,拿破仑顺势入侵,轻易击败抵抗,将革命强加于瑞士。把持政坛的大族纷纷垮台,单一制的“海尔维蒂共和国”取而代之。共和国模仿法国委员会制的督政府和美国两院制议会,废除了臣属地区、人身依附、封建税赋和刑讯逼供,实现了名义上的法律平等。

尽管新制度不服水土,共和政府被反对入侵者和中央集权的民众推翻,使1803年法国主导下的宪法“调解文件(Mediationsakte)”恢复了联邦制,大革命的价值已在各邦打下根基。大陆封锁时期以降,格拉鲁斯、圣加仑等东北部地区的家庭包工制纺织业迈向机械化,瑞士更凭借丰沛的水能跻身仅次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第二梯队”。但委身霸权的代价同样巨大:9000名瑞士士兵远征俄国,返乡者仅700人;反法同盟进犯瑞士,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三国君主1814年初在巴塞尔聚首。

拿破仑统一欧洲的努力失败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的中立和完整“符合整个欧洲政治的真正利益”。瑞士恢复为邦联,几个法语邦的正式加盟将成员数量增至22个。特权和歧视虽在多地复辟,但旧制度的死亡只是时间问题。在舶来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感召下,要求建立联邦制国家,实现代议制民主、政教分离、个人自由和法律平等的呼声日盛。自1830年革命起,“革新运动(Regeneration)”在多州占得上风,全国性的社团纷纷创立。面对信仰冲突、但更主要是经济和政治压力,日渐被动的天主教保守派1845年结成“特别同盟(Sonderbund)”。此时,以小资产阶级为代表、资本主义工商业为基础的激进-自由派已获得全面优势。赶在外国干预前,杜富尔将军(Guillaume-Henri Dufour)在1847年11月以最迅捷和温和的方式打赢了内战,使瑞士收获了1848年革命浪潮的唯一长久果实。

《圣哥达邮车》(Gotthardpost),瑞士画家科勒(Rudolf Koller)作于1873年 Keystone

于是,人口约240万的“海尔维蒂邦联”得以按照自由派的意志建立,但地方主义者也获得了足够尊重。1848年联邦宪法规定:“每一个州民都是瑞士公民”,将联邦主权置于各州主权之上,使之获得在外交、国防、内政、经济、社会等事务上不断增强的权利。联邦统一了关税、邮政、货币和度量衡,设联邦委员会为政府,定伯尔尼为首都。瑞士不仅继续作为传统通道和避难国,也成为西方上流社会最青睐的度假胜地。

圣哥达山口也是常被“顺访”的著名景点。自拿破仑起,阿尔卑斯通道被大幅扩建。由于魔鬼桥在战斗中严重受损,第二座石桥于1830年代落成。道路也加以拓宽,使圣哥达山口实现全线通车。从此,邮政马车在山道上往来飞驰,络绎不绝。

不过,邮车只属于过去。铁路,作为新时代的象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更意味着市场、财富和机遇。19世纪下半叶,欧洲版图发生剧烈变动: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后者取代法国成为瑞士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邻邦。大国们争先恐后,将蒸汽机车从平原开进山地。塞默林铁路(1854年)、塞尼山铁路(1867年)和布伦纳铁路(1871年)先后开通,使位置偏僻、起步较慢的瑞士可能被排除在欧陆铁路网络之外。

作者简介

他山未眠客,现居瑞士,平日碌于生计,闲时颇好文史。尝闻友人怨文字不通,不得尽观瑞士繁荣之由,又睹媒体人云亦云,报道不乏陈见疏漏。故作此文,凡五章,试以不足万言梳理海尔维蒂发展大略,欲抛砖引玉,洗刷视听,敬献于同好瑞士之华人读者。

*编者:《圣哥达:瑞士小传》系列由他山未眠客供稿,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瑞士资讯swissinfo.ch分五期刊登。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