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的学校培养的是能力

Alexej在给老师“讲题”。 邵大海,瑞士资讯swissinfo.ch

教育是瑞士人引以为豪的一种精神资源,在科研革新领域,瑞士一直世界领先。这与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密不可分。在瑞士东北部一座名叫沙夫豪森的城市里,有一所特殊的学校,这里的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学习,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进行教学。

从沙夫豪森(Schaffhausen)的老城区出来,穿过一条马路,顺着台阶拾级而上,就会来到小山上的这座教学楼前,这是一幢普通的中世纪建筑,带着一个不大的院落,滑梯、帆布帐篷、乒乓球台、篮球架、足球门接连进入眼帘。

早晨9点,院子里除了这些静物之外,空无一人,而从厚重的楼墙里却传出打击乐的强鼓点。

踩着鼓点的节奏进入大楼,一个身穿帽儿衫、一头长卷发的年轻人出现在门口,他就是这所沙夫豪森私立学校-城边学校(Stadtrandschule Schaffhausen,德外部链接)的校长Thomas Schwarz。

他身后的教室里坐着几名年龄从七岁到十几岁的学生,各自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其中一名坐在窗边电脑前戴着耳机的小男生,在看着窗外,“他在做梦,”校长诙谐地介绍说,其他的孩子们叽叽嘎嘎地笑了起来,而那位小朋友却始终没有把头扭过来。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学习也可以很快乐

此内容发布于 这所学校的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他们完全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和业余时间,他们轻松、快乐、自由自在,他们是自己童年的主…

更多阅览 学习也可以很快乐

校长不像校长

地下室是孩子们做手工的地方,5、6名孩子在一位“大哥哥”模样的辅导员带领下做着南瓜灯,他们给南瓜刻上眼睛和一个弯弯的微笑,每个人的脸上也带着放松的笑容。

隔壁就没有这么恬静了,在一个堆满各式工具的空间中摆着成排的架子鼓,一个小男孩在里面尽情敲打,这就是在院子里听到的鼓点声的发源地,大早上的他为自己安排了架子鼓功课。

校长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这所学校的特点就是让孩子自主地学习,这里的学生每周自己制定出本周的学习计划,每天的课程表由他们自己设计,老师根据学生的课程表和他们各自的程度和能力来安排学习内容。

这里不分年级、不分班级,学生中有具有特殊天分的小天才,也有智力低下的弱智儿童,他们都在一个教室里按照科目由老师分别指导。课堂气氛非常松散,有的学生在做练习,有的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辅导,他们随时可以走出教室去喝水或者上厕所。

上课时间,在楼道里看到学生在走来走去并不是什么怪事,但是没人大声喧哗,”虽然行动自由,但依然守着一定之规,“校长这样告诉swissinfo.ch。

一位怯生生的女孩子多次拿着数学练习走过来向校长请教问题,校长总会耐心地予以解答。”她比较习惯找我问数学问题,“这里的孩子拥有各种选择自由。

”我们是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来因人而异地为他们量身定做学习内容。我们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学会自觉学习,但是州教育机构制定的教学大纲,我们也是完全遵守的,孩子们在我们这里不会比在别的学校学得少。“

顺应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把学生锁定在一个系统里。校长说起话来很严肃,但是当他和与他几乎一般高的男孩子们击掌祝贺的时候,看起来完全不像校长,似乎就是孩子们中的一员,他们彼此之间存在这一种”男人之间的默契“。

学生不像学生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老师和学生是那种“没大没小”的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老师在这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人物。我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位校长说。

这里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瑞士9年义务教育,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加初中,这里小学与初中在一起),有些学生从一年级就在这所学校上学,有些则是在普通学校中遇到问题,而来到这所私立学校。

Neriah今年13岁,已经在这所学校上了两年,他在以前的学校里感到很大压力,不喜欢那里的老师。“我在以前的学校上学的时候,感到很有压力,常常整夜都睡不着,我的德语不好,表达有问题,却得不到帮助,就被当作笨学生对待。”

而在这里他得到专门的训练,得到更多的关心,他现在不再紧张,德语也有所提高,他以后的志向是要去美国工作。

Kaya是一位台湾和非洲人的混血儿,他15岁,会讲中文。他也有着自己的故事,“我不喜欢以前的学校,也不愿意强迫自己配合。但是这里不一样,这里感到很放松。”

课间的时候,院子里开始人声鼎沸,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各自呼朋唤友,在操场上“操练”了起来,虽然乒乓球、篮球、足球都在滚动,但是还是乱中有序,有着“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

一个7、8岁的小男孩跑过来问:“我是不是要上中国的广播了?”(因为瑞士资讯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校长不置可否,他欢呼着说:“我要成为名人了!”

相关内容

这所学校里的孩子与其他学校里的孩子似乎有些不同,他们非常坦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好奇,一群肤色各异的女孩子围过来主动攀谈,她们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说话的样子非常“小大人”。

Emin是一个俊朗的翩翩少年,他告诉瑞士资讯,“这里是整个沙夫豪森州唯一一所没有家庭作业的学校,我非常喜欢这一点,因为这样我就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可以从事我的爱好,我喜欢坐着火车在瑞士全国各地跑。以后我要当一名火车司机。”从他少年老成的样子上很难看出他有多动症,但是他毕竟只有15岁,最后还是忍不住说了“雷人”的话:“在过去的学校里,老师把我当成奴隶,令我感到恐惧。”

引发思考

而在城边学校,学生与老师的关系非常亲和,“我的英文老师,对我就像一位母亲,”Emin发自内心地说。

Heil老师刚刚大学毕业,现在在这所学校任教,这个工作很吸引他。“这是一所独一无二的学校,有点像博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创办的斯坦纳学校,注重开发孩子的天性。”他不认为这里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像朋友”,他说:“我们依然是老师,是学生的护理员,我们很爱我们的学生。”

至于中国“高压”式教育,Schwarz校长表示:“或许在某种特定的经济环境中,需要中国式教育。我个人认为,我们不是在生产机器,人要对自己满意,要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竞争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他说:”我们的学生也考试也有成绩,但是成绩不是用来攀比,也不是用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而更多地是对是否完成学习计划的一种检测。”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优秀,但是他们一定更自信,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Schwarz校长对此毫不怀疑。

或许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令瑞士成为一个在革新领域笑傲世界榜首的国家。

如果你有孩子,你想让你的孩子从小接受充满竞争的中国式教育还是希望他在宽松的环境中自觉地学习?欢迎发表言论,请在下方留言。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