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拯救了银行保密法吗?

最高机密:瑞士银行里的安全保管箱 Keystone

还不到两年前,瑞士银行保密法深陷困境,从美国与欧洲连续打击下脱身的前景非常渺茫。

如今瑞士与英、德间即将进行税收协议谈判,这似乎移走了瑞士金融中心最宝贵财富头上的千斤重担。但威胁究竟被去除了多少呢?

瑞士历史最悠久的私人银行威格林私人银行(Wegelin & Co)总裁康拉德·哈姆勒(Konrad Hummler)相信,同这两个强国间就代扣所得税而非税收信息自动交换的谈判将不会损害银行保密法。

“通过银行保密法来保护隐私和税收问题被严格加以区分,”他告诉《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银行保密法因此得到巩固,因为它不再被怀疑为保护不公正行为。”

所谓的“不公正行为”是指瑞士银行客户的匿名制导致英、德和其它国家不能在逃税调查中从瑞士方面获取信息。

现在英、德两国相关部门看来愿意接受由瑞士银行收取境外账户过去与未来的税款,并对通过瑞士逃税作自我监管,而不再要求瑞士提供这类客户的姓名与资料。

“放弃斗争”

就在本周,“英国税收调查”(Tax Research UK)监管组织的成员理查德·莫菲(Richard Murphy)在日志中指责英国,称其“放弃了对避税港的斗争”。

“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来解释将以何种方式规范化这些账户,”他继续写道:“没错,这些说明就不可能出现,因为瑞士人将不必逐一披露这400亿英镑(合630亿瑞士法朗)左右逃税资产的账户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就不可能向他们课以税息或罚款。”

但就在瑞士银行家们可以为其珍视的保密法得救一起长舒一口气时,欧盟却发出警告,不允许与英、德两国间的建议性协议取代欧盟就税收信息自动交换的要求。

“我们已取得英、德两国的保证,对实现欧盟内部信息自动交换及推进国际间尽可能广泛的信息交换的目标,他们表示完全支持,”欧盟税务督察官阿尔吉尔达斯·塞梅塔(Algirdas Semeta)的发言人艾美尔·特莱瑙尔(Emer Traynor)透露。

“若出现冲突,欧洲法律将总是优先于双边协议,”她补充道。

金蝉脱壳

这对瑞士来说将是个坏消息,由于税收信息的自动交换基本上肯定会涉及对账户所有人匿名制的威胁。

除了面临这一威胁外,形势似乎也并没有向对瑞士有利的方向发展,因为自去年年初以来,瑞士就一直处于包围之中。那时瑞银集团(UBS)已承认帮助与唆使美国纳税人逃税,而瑞士有关机构面对无情的国际压力,被迫承诺重新就税收协约进行谈判。

苏黎世大学的瑞士金融史学家托比亚斯·斯特罗曼(Tobias Straumann)则认为,与在美国的境外银行业务全军覆没不同,瑞士在欧洲又一次上演了金蝉脱壳。

他指出,瑞士银行保密法之前受到连续打击,却没人能够击出有力的致胜一拳。

逃税要求

与过去针对犹太人大屠杀时期隐匿财产与洗钱的国际控诉一样,当前的逃税争议虽令银行保密法折翼,却未能令其分崩离析。

“与洗钱相比,逃税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因为其中牵涉的财产分配范围更大。这次问题不止局限于第三世界国家,”斯特罗曼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但是如果你审视一下历史模式,每次都会有一个解决办法。”

斯特罗曼认为,英、德两国因与瑞士的距离更近,所以比起美国所做的妥协也更大。

“逃税的需求总会存在,这只是各国如何处理的问题,”他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表示:“欧洲在过去一直很宽容,因为我们的邻国们深知,如果不让这些未完税资产进入瑞士,它们只会进一步转向海外。”

与英、德间的税收协议将如何发展,欧盟将作出何种反应,这些惟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但瑞士的许多观察人士都相信,最艰难的危机已经过去。

银行保密法于1934年被制订为法律。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瑞士不断因帮助海外纳税人的资产逃税而受到攻击。

经合组织于2009年4月将瑞士列入不合作避税港“灰名单”。在对逾12个双边税收协议重新进行磋商之后,瑞士于9月份被从这一名单中除去,但瑞士拒绝在没有犯罪证据的情况下自动向税收调查官移交信息。

包括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在内的数个国家于去年宣布税收特赦,以期将逃税资产吸引回国。

瑞士对意大利咄咄逼人的特赦尤为反感,该国甚至动用对进入瑞士的越境嫌疑人进行监视和跟踪等手法。

损失最重的逃税案件涉及瑞银集团在美国的业务。2009年2月,瑞银集团在承认帮助美国公民逃税后获7.8亿美元罚款。该集团还交出285名账户所有者的资料。

9月份,瑞士政府同意向美国转交4450名瑞银客户的详细资料-为防止瑞银集团面临毁灭性的诉讼案件,却实质上违反了瑞士银行保密法。

同样在去年,日内瓦汇丰私人银行(HSBC)的前雇员携带客户资料出逃,并将资料交给法国有关机构。

德国有关机构则购买了几张光盘的瑞士银行被盗资料,其中一些还被移交给其它国家。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