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是武术让我们走到一起”

吴咏梅和范强 swissinfo.ch/Filipa Cordeiro

这本是一篇平常又平常的人物特写,但是由于主人公的突然去世,令这篇采访成为了他的绝唱。就在我们计划发稿前,突然接到噩耗,文中的主人公在一起恶性交通事故中丧生。在征求了文中另一位主角-遇难者爱妻-同意后,我们今天将这篇文章上网,也借此向逝者表示追忆和怀念。

武术,在西方被称为功夫,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他们对功夫的理解都是从功夫片开始的:飞檐走壁,手掌开石…然而,今天从伯尔尼这家武术学校回来后,我对武术却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吴咏梅和范强-两位7段武术教练-瑞士最高级别武术教练,因为武术的缘故与瑞士结下了渊源,15年前吴咏梅在伯尔尼创建了一家武术学校,如今,她与这位同段位的武术教练范强结为连理,让我们听听他们对武术的诠释吧。

作为一个在瑞士举目无亲的外国人,悲痛欲绝的吴咏梅(44岁)得到了他们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不幸发生后,他们自发地轮流日夜陪伴咏梅,为她料理日常生活,洗衣做饭。

这些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律师界学生们从法律法律方面为其争取利益;保险业的学生为咏梅提供帮助,医生,心理治疗师等都为咏梅提供不同帮助。他们真的亲如一家人。

葬礼的安排也由学生自发承担,范强的葬礼将于2013年10月21日周一10:00在伯尔尼Bremgartenfriedhof的Kapelle厅举行。

今天,范强(享年41岁)虽然不在人世,但是我们相信,他的武术精神和对武术的追求会继续留在这里…

武术在瑞士

说到武术在瑞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心态,咏梅说,瑞士人对中国的印象中,武术占的比重相当大,除了吃以外,就是功夫。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最多的就是中国的饮食和中国功夫-中餐和李小龙、成龙、李连杰。

瑞士人练习武术的目的主要以健身为主,尤其是孩子们,父母把他们送来练武术,是因为觉得中国武术有种纪律性在其中,是一种精神,对孩子是一种约束,一种锻炼。同时,武术是对身体一种非常全面的训练,不仅仅只是对肌肉和力量的锻炼,同时还是对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毅力和精神的训练。

“从我们这里走出过很多瑞士武术冠军,这是我们很骄傲的。”作为武术教练很多年后,他们最大的心得是能将自己最强的项目变成职业,就是幸福:“学生们对武术的喜欢比我带出一个瑞士冠军更让我有成就感”。

吴咏梅

武术与其他体育不同之处就在于,武术可以练到老。

师父与老师

提及武术,不得不提到师父一词,传统意义上,师父被中国人解读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过去在中国徒弟拜师学艺非常讲究,师父选徒弟要看人品,武德等。而老师仅仅是一个传播者。不像今天的武术学校,谁都能去学校报名学武。

那么是不是今天的武术已经丢失了原本的中国武术文化呢?咏梅说,这么多年来,我们这里就象是一个大家庭,学生之间都以师兄妹相称,就象在中国。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从一而终,给师父倒茶铺床。但是,我们还是保持了一些原有的中国传统,比如,学生见到我们会叫:范老师好,而且行抱拳礼。但不称呼师父。

咏梅认为,师父和老师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叫我一声“师父”的话,我觉得我的责任感和我要给他的东西远远高于一个老师给他的东西。

从8岁开始跟着他们,一直学到今年23岁的Andreas Koch就是跟他们有了师徒感情的一位。Andreas说:“这里就象一个大家庭,我并没有想过有一天能飞檐走壁,手掌开砖,武术给我很多乐趣,我练武术并不是想用它去打架,对于我来说,武术是一种艺术,一种竞技体育,武术的精、气、神,我还需要时间去领会,去悟,我想把武术练到我不能走路的那一天。”

这时咏梅过来了,看到我们正在说她,就挥舞着拳头调侃地问Andreas:“bin ich böse?”(我很凶吗?),而且,当我问他是否明白师父和老师的区别的时候,他说,他们虽然不象是父亲,但是象母亲。从他们之间的言谈举止不难看出,他们真的亲如一家。

我没有钱,但我真的好想学武术

我们的谈话到此被一个电话中断了,咏梅告诉我,刚刚打电话的人是一位武术爱好者,但是没有钱交学费。“你答应他了吗?”,“我让他先过来看看”咏梅说。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年轻人来这么问,从内心来讲,我不能把这么热爱武术的人拒之门外,如果我不答应的话,心里好象挺难受。

同样是这种情况的Bisrat Baynesay告诉我:“武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梦想,我曾练习过空手道,但是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武术具有多面性,我爱武术,但是我也不相信练习武术能让人象电影中那样飞檐走壁。我的问题是,我没有很多钱,他们就跟我商量,我能交多少就多少,我们可以互相帮助,如果我愿意可以帮学校做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将来有钱了,补交也可以”。

说到硬功,范强说,诸如用手劈砖头这样的硬功是可以练出来,但是这样的人到老的时候,手就基本残废了。并且大多数电影中的这类表演基本都是一种做秀。我们不鼓励学生去练习这样的偏门功夫。有人来找我们学这些功夫,我们就会给他洗脑。

“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三秒钟”

“是武术让我们走到了一起”。8年前,范强作为客座教练(Gasttrainer)应邀来瑞士教学,已经开办了数年武术学校的吴咏梅得知瑞士来了一个七段武术高手,就打电话请范强来伯尔尼一叙,同时切磋武艺。

范强回忆道:“当我推开她学校门的一刹那,便相信了‘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三秒钟’这句话。”范强对咏梅是一见钟情,并且通过接触对咏梅非常崇拜,便决心帮咏梅把她的武术学校提高一个层次。

咏梅对范强的初次印象也非常好,比武中她看到范强是个在技术和武术知识方面非常全面的教练,对他非常认可,并且通过接触,她发现范强是个责任感非常强的人。从而从请他教课,变成了请他去家里吃饭…

武术与科学

既是夫妻,又是工作中的同事,天天都在一起,有没有相互烦的时候?当说到业余时间两人做什么时候,咏梅调侃地说:“吵架”。范强说睡觉和旅游。紧接着咏梅的一句“健身”引起了我的好奇。当教练每天都在健身,为何还要去“健身”呢?这时我不由向训练大厅一角的健身器械看了一眼。因为健身器械能将人的心跳和运动强度做一个量化,能够很科学地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而选择一种锻炼模式和程序,但武术呢?

范强对“健身”似乎有些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一种单一的机械运动,跟武术无法相提并论。而咏梅告诉我,健身运动虽然是一种简单单一的机械性运动,但这是很个体性的,而武术训练是一种带有其文化背景团体性的活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能够起到减压和释放压力的作用。同时武术还包容了人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对神经系统的锻炼,这是简单机械运动很难做到的。这样能使人很快找到一种乐趣,兴趣性也就自然会维持的更久。

但是,器械运动的长处在哪儿呢?武术,尤其是在对抗格斗的时候,讲究快,准,狠和爆发力,这就要求有强劲肌肉和耐力的支持,而单一的器械运动和跑步对增加肌肉弹性和肺活量非常重要,所以,器械运动对练习武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而使练武者达到一个更高更强的境界。

那么,拳击遇到武术谁更胜一筹?范强告诉我,这是不能相互比较的,各有所长,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到了一定的级别,他们进入的境界是相同的。

教学方式的不同

谈话间,不知不觉到了上课时间,换上武术服装的两人好像变成了另外两个人,一反平日里松散的常态,成了威严严肃的老师。“同学们好!”,“老师好!”我几乎不敢相信我所听到的,10多名瑞士学生异口同声地用这么标准的中文向老师问好,而且与我在中国上学时一模一样的师生礼节。看来他们是把中国的教学方式带到了瑞士,武术的纪律性不是空穴来风。

范强在中国曾经是有名气的武术教练员,是被学生捧着教学的,喝斥学生是很正常的事情,学生则非常听话,学生的意愿必须服从老师的意愿。而来到瑞士,范强说,在瑞士教学和在中国有很大的区别,我自己心理上的落差开始很大。在瑞士,学生们非常自由,学生的意愿和老师的意愿必须相互尊重,老师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这也是在融入瑞士社会中遇到比较难的地方。瑞士的课堂纪律太自由,而中国太严厉严肃,我们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将瑞士和中国教育方式相互中和取长补短的教学方式。

现在他们上课的时候,还是会“喝斥”学生,但是与在中国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满脸严肃的范强可以说对学生是严厉有加,时而背着手,看得出他是要把他那种崇武的精神贯彻进课堂,言传身教,用肢体语言让学生们领悟其中精髓。

如果你们没有来到瑞士,今天在中国会是什么境况?咏梅说:“我会在中国的商海里游啊,游啊… 其实我很庆幸从小学的是武术,因为在瑞士我是最好的,我来自武术的故乡,如果我学的是其他职业,我不一定是最好的。这就是所谓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范强说:“我会继续当教练,拍电影。”范强曾经参加过诸如《射雕英雄传》《英雄》等七八部中国武打电影的拍摄….

最后我问:记忆中,你们在瑞士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两人几乎异口同声的说:“遇到他/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