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这是一个感受文明的地方

瑞士的山区学校 Keystone

早在1997年,就毅然决然地把正在北京读髙中的女儿送到了瑞士。那时,我对瑞士的了解非常有限,像全世界所知道的一样,无非是:湖光山色,蓝天白云,是旅游圣地外加精美的手表和巧克力。

可以说,让孩子到那里去读书,是作父母再三考虑的结果,就像一只在空中遨翔的风筝,尽管飞远了,看不见了,但那里像天堂,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的了,况且还有根拴着她的线在手心里紧紧地牵着呢。

女儿就读的是一所设在山区里的教会学校。第一次有中国孩子成为这里的学生。到了那里才知道,新学年开学但没有新课本可发,出于环保,年年届届都是新生将老课本复印后使用。与女儿同宿舍的新生埃斯特,来自前东欧的匈牙利,这两个作为曾经的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孩子,国家贫穷但智商倒不缺乏。俩人硬着头皮一起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希望能够收集各个办公室只用过一面的纸张,用以复印上课的教材。不仅被特批,还表扬了她们懂得环保,两个孩子欢天喜地的心情溢于言表。由于学费住宿费等事先都已缴纳了,所以我给她随身带的钱只有不到200美元。但是,没过多久,女儿就发现了每周只需捡拾一些饮料罐,就足够给我们打个国际长途的了。

第一天到校,孩子想把行李全搬进宿舍后再去买些日用品和方便面,谁知埃斯特微笑着说,你就堆在这儿吧,没人会动的。忐忑不安的女儿迅速买完东西,赶回校门口,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真的原封不动。日子长了,才发现,同学绝大部份都是当地人,因此每到周末,就只见宿舍门口、楼门外到处都堆满了书包、冰鞋以及琳琅满目的运动用品,还都是各种名牌。但是,从未有过丢失。不仅如此,我曾千叮咛万嘱咐要保管好的护照和100块美元,也因为房间里连个带锁的抽屉都没有,甚至每间宿舍的房门也无锁,只好交给校长去保管了。后来才发现,这也是多此一举。

由于瑞士的特殊地理环境,学生通常要熟悉并会使用3、4门语言,德、英、法或意大利语。过语言关是个大坎,没有录音机是不行的。女儿发现在楼道里有台菲力普录音机落满了尘土,在埃斯特的牵线下,物品主人说:送你了。擦拭后才发现机子不仅完好,还有好多功能。就这样,女儿与埃斯特的宿舍里,日常用品一点一点地增加,却没花什么钱,这与瑞士同学的心态有关,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没有那么多的险恶,比较朴实和善良,尽管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山民的家庭。

瑞士政府及学校对来此留学的学生有较严格的规定,比如必须购买保险什么的。对此,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一次体育课,女儿的眼镜不慎断了腿,女儿有些发懵。体育老师说,给你的保险公司打电话。但是,不太顺利。于是有瑞士同学自髙奋勇地告诉保险公司:这是留学生,以后会年年买保险,又不是只有你一家保险公司。没过多久,女儿居然在当地配了新眼镜,这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谁不知道瑞士的消费髙啊,但谁又知道体育课跌断了眼镜腿也可以享受保险理赔呢?!

留学在外,打工是必然的。女儿有段时间在快餐店打工,我问她感受,她说一开始,每天下班可以带走店里的一些剩余食品,后来不带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她发现有些在店里打工的是难民,通常都是拖家带口的很困难,此外他们一般没有语言能力,因此不会有小费收入,而自已年轻一个人又有小费。

受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你能给孩子的物质总是有限的,教会孩子如何生存才是一种真正的保证。

回想当年,女儿那时正在读高三,我们张罗让她出去留学。父亲一听很是反对:“一个女孩子家,才十几岁,出去不行;你们又不去,那边连中国人都没有。”可我们早有准备,于是言简意骇地说了两条:第一,老爷子,您自已不是十几岁就离家当红军了吗,当年没出来的话,那您现在跟那些在老家种田的八十岁的老农不会有啥区别噢;第二,老邓和老毛的区别就在于老邓年轻时出了趟国门,……老毛既便活到现在也不可能搞什么改革开放。父亲是个地道的职业军人,是在战火的实践中走过来的,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从不拖泥带水,特别明白机会的重要意义……。在此后的多少年里,父亲一直说,这孩子是咱们家的突破,我们明白,这绝不单单是对选择去瑞士学习的肯定。

就在女儿出去留学的这十来年里,我发现自已也改变了许多。

长久以来,在我的脑海里,无时不刻牢记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无与伦比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此而深感骄傲与自豪。对此,我从来没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甚至在面对改革开放后涌入中国的那些欧州人时,还曾几番洋洋洒洒地抛下一句“我们中国人在做诗的时候,你们欧州人还在树上呢,这可是你们欧州人特崇拜的大诗人歌德说的哦!”当时真是一脸的春风。……。

然而,一件很小的事情,却教会了我开始学会反思。孩子刚去瑞士的那段时间,我常用单位电话与女儿联络,但很快就听到了来自瑞士的批评之声。女儿告诉我:房东说,你母亲总用办公电话打私人国际长途,太公私不分了,应该抵制这种滥用电话的单位。要知道,这是一位退休在家的老人。听到这种批评,我真感到很惭愧。

……,就是这些发生在女儿身边的无数件小事、无数个过程,就是那几句历历在耳的话语,使我从此生心:要告别那人云亦云盲目自大的日子,学会在文明面前脸红。

自从女儿去了欧洲留学,欧洲以及瑞士的历史和现状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很快,我就知道了:

– 瑞士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唯一在首都不设机场的国家,是由当地公民选票决定的;

– 瑞士本土修建70公里长的铁路也需要全民投票公决才能决定;

– 瑞士18至40岁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人人手中都持有枪支子弹,但却极少有持枪犯罪的;

– 瑞士缺乏资源,但它包容了大量的移民,而移民带来的手艺,使瑞士成为了世界制表业的灵魂所在;

– 瑞士在二、三百年前,还是个很贫穷的国家,由于山民彪悍,它成为雇佣兵源地之一,焚蒂冈的教皇卫队至今仍沿袭由瑞士人组成的传统;

– 让全世界头疼的吸毒问题,在瑞士良性循环的方案中,得到了妥善而稳定的解决;

– ……。

总之,瑞士是个物质的天堂,但同时也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圣洁之地。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尽管我从未走出过中国,尽管我并不知道苏黎世的那个广场的名字,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二十一世纪是个可以神游的时代嘛。牵在手心儿里的那根细细的线,紧紧地联结着遥远的瑞士与中国,联系着女儿与父母。

在瑞士那阳光灿烂的土地上,女儿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心态平和,心理光明,拥有了这些难道还不够吗?!但我更想说的是,除了文凭之外,女儿在那里感受更多更深的则是一种文明。为此,连我们也很欣慰。

作者:周立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眼中的瑞士”征文比赛稿件)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