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瑞士上恩嘉丁地区的Corvatsch山(3451 m) swiss-image

想了好久到底要不要写这篇文章,从10月到11月,一直到现在的12月。

当我看到这次征文活动时,兴趣却异常地浓烈。跃跃欲试,但一直不敢动笔,我担心自己拙笔会误了我心中的那份美好,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好。一旦将它变成了铅字,那就是意味着放弃了那想象的空间和灵性。但我还是忍不住动笔了,却还是因为那份喜爱与向往。

瑞士,我该怎么写?她是一个这样神秘的国度,以至于我竟找不到任何适合的词语来形容我眼中的瑞士。我爱瑞士、向往瑞士,但却不了解她。当我在自己繁芜的记忆中翻找关于瑞士的记忆时,我才发现原来我只是在书中、在梦中见过她的幻影。

我没有去过瑞士。自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18岁上大学,我一步也没有踏出中国西部的那个哺育了我童年和少年的小山村。连小县城的门都没有出过,更何谈天各一方的隐秘之地–瑞士。

但恰恰就是这份隐秘让我心醉神往。最早关于瑞士的记忆大概是初中时候的样子吧,那是在历史和地理课本中。只有只言片语,但是却勾勒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片“世外桃源”,没有落英缤纷,只有白雪皑皑,共同的都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永久中立国”、“金融之邦”、“精密手表”…这样的印象一直伴随了我很多年,我向往和平,因而感激世界上还有这片永远宁静的乐土;作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社会保障、医疗体系完备,人们生活富足。所以,瑞士人是幸福的。他们也是聪明的,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上帝的垂青。瑞士人早在两个世纪以前就懂得了和平的可贵,不管是维也纳会议还是《凡尔赛和约》,抑或是雅尔塔体系,他们都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和平、中立”的立场。这不但使他们免于战火的“洗礼”,更为今日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某年,“世界十大人类宜居城市”发榜了。瑞士独占三席:伯尔尼、日内瓦、苏黎世。这是何等的荣耀!那又是怎样的一片生活的乐土啊!我对瑞士的向往之情愈加强烈了。

18岁那年,我到了上大学的时间。幸运的我,进入了上海某高校,日子过的平淡但也还充实。某天,一则校园布告勾起了我对瑞士的向往之情:我校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存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项目,日前正在选派交流生。心中不禁一阵狂喜,难道这是上天给我波澜不惊的大学生活着上一点鲜艳明丽的色彩?真得感谢“命运”。

然而,上天似乎是喜欢开玩笑的。当我兴冲冲地跑到外事办报名的时候,才被告知:交流项目限定于某些专业。而我恰好不是该专业!呵,这是怎样的一种失落呵!我只能眼看着瑞士飘然而去,离我越来越远。

人说:“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我们越是要得到它。”我想,它是有道理的。我对瑞士就是这样一种“追之不得,愈要得之”的感觉。利用大学里的资源,我开始愈发疯狂地对瑞士进行追逐了,我对瑞士的了解也更加深刻了。尤其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我更可以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地关注这瑞士。所以,我也才会通过“瑞士中文网”看到这次征文活动,或许这本身就是我跟瑞士结缘的另一种方式,谁知道呢!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但差异之中也存在着某些相似的情节。或许,我的瑞士情节正契合着一大批普通中国的心,因为在这点上,我们经历着相似的故事。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大概可以完全形容我现在的心境吧!

当然,我跟瑞士的情缘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我还在追寻这她:我报名参加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志愿者并且申请了希望可以在瑞士馆服务。我期待着在“瑞士馆”体验一把城市和乡村的完美平衡与互动并且愿意通过我的努力在中瑞两国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期待着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站在瑞士馆向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民讲述瑞士的故事。

或许,若干年之后,我还能够坐在“冰河”号上,透过车窗,看看享受着暖日的“瑞士老朋友”,当然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中国朋友。

作者:李毅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眼中的瑞士”征文比赛稿件)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