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你要是有个普通孩子,在瑞士上学还是很好的”

表情迷茫的小学生。
为了孩子好,“相煎何太急”:外国家长和瑞士老师真的需要互诉一下心声了。 © KEYSTONE / GAETAN BALLY

每到8月中下旬,瑞士各州近50万名小学生便陆续背着书包返回学校-他们当中,三分之一的人没有瑞士国籍(多语)外部链接,更多的人出生在混血家庭。随着子女的入学,很多移民父母才“初遇”瑞士教育。不同文化在学校的相遇是“拥抱满怀”还是“撞了下腰”?开学之际,瑞士资讯swissinfo.ch采访了几位移民家长。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點擊此處外部链接


“瑞士学校的滑雪运动营(法)很棒,孩子们除了运动,还可以学到很多其他知识。”(俄罗斯)

“不明白瑞士小学为什么不允许孩子们在楼道里跑跳?”(黎巴嫩)

“在瑞士小学一个老师教所有课程,我们国家每门课都有专门老师。”(中国)

“瑞士学校没有成绩排名,孩子们之间能够健康竞争。”(印度)

“瑞士学校的纪律和作业都更少,但我感觉孩子的学习压力更大!可能瑞士人家不是这样,我觉得瑞士的学生应该更用功一些……”(日本)

“我们国家的学校里,老师比较专制,而瑞士老师则讲求民主。”(摩洛哥)

“在瑞士,孩子是王,大人围着孩子转,老师的权威少了很多。也许这就是那么多瑞士老师过劳(多语)的原因吧。”(卢旺达)

“孩子们在瑞士不用每天下午去上学,这样很好。”(英国)

“低年级只有两天下午有课,是不是太少?”(中国)

毋庸置疑,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们*对瑞士小学的“初体验”也各不相同。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家长对面的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其实也不能用“瑞士学校”和“瑞士老师”来一概而论。我们讲的都是个例,不求全面,只愿“捅破”一点儿老师和家长之间那层名叫“文化差异”的“窗户纸”。

整齐划一的羊群?!

“在印度,只有优秀的学生才会得到赞许,话不多或者害羞的孩子,常常会被老师忽视。但我孩子们的瑞士老师会尽力去满足班里每个学生的需求。”住在沃州的印度妈妈Ruby对孩子能在瑞士接受教育感到欣慰。“瑞士小学甚至在教室里为左撇子的孩子准备了左手用的剪刀,还有适合左撇子使用的笔记本!”一位中国妈妈也对瑞士学校的周到感到惊叹。

两把剪刀
中国妈妈参观教室时拍的照片:贴了红点儿的是专门为左撇子学生准备的左手用剪刀。 swissinfo.ch

而生活在弗里堡州的黎巴嫩妈妈Mounira则有另一番感受:在女儿升小学前5个月,她家收到了一份学校入学章程,上面详注了孩子在入学时需要具备的能力:会用剪刀、会系鞋带、上完厕所会自己冲水、注意力能集中,等等。“足足有20多条。我觉得学校在传递一种态度:他们想要整齐划一的羊群……要知道,在黎巴嫩,有的妈妈会帮孩子在便后擦屁股,直到5、6岁!”Mounira嗔笑道,“瑞士学校的要求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位妈妈提到的学校章程令Adrienne Berger颇为惊讶,作为弗里堡州公共教育、文化、体育局(DISC)的移民学生融入负责人,她的工作就是协助学校和老师更好地接纳和教育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些要求不是州的硬性规定,可能来自学校或市镇,”她表示。入学前有准备是好事,但是沟通方式很重要。“一纸清单的形式可能有些简单粗暴了,会给家长造成心理负担。”

为了让移民家长“宾至如归”,弗里堡州公共教育、文化、体育局(DICS)、弗里堡州法语、德语义务教学处(SEnOF/DOA)及弗里堡高等师范学院(HepFr)联合制作了4部有11个语言版本的小电影(多语)外部链接。绝不说教,只是单纯展示瑞士学校内外的学生生活。潜移默化地帮移民父母进入“瑞士式”家长的角色。

相关内容
地上的书包和铅笔盒

相关内容

在瑞士做小学生家长要知道这些

此内容发布于 在弗里堡州公共教育、文化、体育局制作的4部小纪录片中,入门篇向移民家长概括地介绍了瑞士的义务教育机制,同时细致…

更多阅览 在瑞士做小学生家长要知道这些

语言第一!

“当年,在我儿子入小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讲了45分钟话,15分钟欢迎辞,剩下的30分钟全用来介绍学校会怎么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了!”校方对弱势学生的重视给中国妈妈兰华留下深刻印象。同样,住在伯尔尼州的摩洛哥爸爸Fadel也不约而同地提到:“在瑞士,学习慢一些的孩子会得到比较多的关照,会有专门的教育顾问为他设计个人学习计划。”

“不管学生有着怎样的移民背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帮他们掌握好教学语言。”Adrienne Berger明确道,“通常情况下,一个入学时不说当地语言的孩子需要3个月的时间开始听懂,2年能够交流自如,但想达到母语者水平,则需要5-7年的时间。当然孩子的语言天赋和入学年龄都是影响因素,但无论如何,家长和老师都不应该忘记,一年半载是不足以保证孩子完全跨越语言关的。”

从幼儿园(4岁)开始,瑞士学校就会向语言较弱的孩子提供附加辅导课(多语)外部链接,以提高其沟通能力。但Fadel的一位朋友还是遭遇了一场“意外”:幼儿园毕业时,老师说他的孩子需要用2年时间读一年级(3H)。“我觉得这种制度很不好,留级会让孩子很难受。再说,老师的判断力一定准确吗?”突尼斯爸爸质疑道。

瑞士跨州义务教育“HarmoS”计划(多语)外部链接于2009年起生效,各州陆续加入。截至2015/16年,在瑞士大多数州内,年满4周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幼儿园(école enfantine/Kindergarten,1H-2H)教育;部分州允许推迟一年(满5岁)进入义务教育系统-后者学制从9年(小学6年+初中3年,或小学5年+初中4年)延长至11年(幼儿园/小学8年+初中3年)。

以弗里堡为例,11年义务教育被分为3个阶段:幼儿园2年(1H-2H)和小学1、2年级(3H-4H)为第一学习阶段(cycle1)、小学3至6年级(5H-8H)为第二阶段(cycle2),初中1至3年级(9H-11H)为第三阶段(cycle3)。

一般情况下,教育专家不主张教学机构在某一学习阶段进行当中让学生留级。划分学习阶段的目的之一就是给予学生3-4年时间,让其按照各自不同的速度学习、成长。

“老师是在对学生的长期观察后,以‘学生能力是否满足下阶段学习要求’为标准做出的决定,”Berger解释说,“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书写,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此偶尔会有老师会从专业角度出发建议延长这一年的学习。当然,最终决定权还在家长手中。”

“知道这点太重要了!无论是校长,还是教育顾问都不能强迫家长做什么决定!”黎巴嫩妈妈Mounira激动地说。在她看来,不少移民家长因为自己人生地不熟,对学校只能“充分信任和被动妥协”,而这远非是平等关系。

天才儿童可咋整?

“瑞士教育还是很不错的,尤其如果你的孩子各方面处于平均水平的话。”中国妈妈佳认为,虽然她孩子的情况倒并非如此。佳一家住在圣加仑州,她8岁的儿子自从上小学以来就经常头疼,去医院却也查不出任何生理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我儿子在学校太过无聊。他学东西快,普通课程对他来说太浅、太慢,”佳感叹道,“我感觉瑞士小学为学习能力超常的孩子做得有点儿少。在中国,各级教育都有针对天才儿童的少年班。只要有能力总有接收你的地方,孩子们永远不会无聊。”

孩子今年已经跳了一班,而且每周参加1小时额外益智课程,但情绪不振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家长和老师就此多次沟通,但老师实在没有时间和余力做更多。难道得再跳一级?

“我们越来越不主张让学生跳级,”Adrienne Berger表示,“一个孩子也许学知识比别人快,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心智就足够成熟。如果和同学们的年龄差距过大,他会遇到社交和融入困难。”

目前在弗里堡州,不同学校的超常儿童会被组织在一起,参加特别课程。“都是单独的、非系统化的项目。公立学校无法做到为高智力潜力的儿童专门制定特殊的教学大纲。”这位移民学生融入专员遗憾地说。

最后,佳夫妇决定送孩子去上私立学校,那里采取小班授课,每个孩子的兴趣和潜力能被充分激发。尽管每月2500瑞郎的学费不是小数,但在重视子女教育的中国妈妈眼中,这笔钱值得花。

上帝啊!

如果说这位中国妈妈找到了办法,英国妈妈Hannah则一直苦于没有出路:瑞士学校的宗教信仰课给这位无宗教信仰的妈妈出了个难题。虽说在瑞士,学生可以免修宗教课,但因为没有更好的安置(免修生只能在教室外做习题),而且孩子不愿和朋友们分开,所以Hannah的女儿还是选择听课。恰巧她的班级老师又极其信仰宗教。

“有一次我女儿哭着回了家,对我讲:‘老师说了,不信上帝的人会下地狱,我很害怕妈妈,因为你不信上帝’!”还有一次,小姑娘承受不了老师讲的耶稣受难故事,在课堂上偷偷抹泪。“要不是圣经里的内容,有谁会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把人钉在十字架上这么血腥残忍的情节呢!”

老师和学生及家长打招呼
移民学生融入专家指出:学校和家长的交流至关重要,老师是家长的第一沟通对象。在瑞士,家长随时可以提出约见老师的请求。 Keystone

尽管如此,Hannah并没有向学校申诉。“已经有一位妈妈向校领导反映这位老师的问题了,但是毫无结果。我去说,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如果有问题,家长应该表达出来。学校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尤其需要沟通。”Berger指出,老师是家长的第一对话对象,如果双方协商无果,家长还可以向校领导或地区教育督察员申诉。另外,每个瑞士学校都有家长委员会,向家长代表反映问题也是一个好途径。

“但我想说,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Berger强调,“因此双方都要努力彼此靠近。”

话说至此,一位俄罗斯妈妈想对“非瑞士”家长们说句心里话:“要记得,毕竟我们的孩子今后要在瑞士生活。而瑞士的学校教育正是在为他们今后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

*文中家长名均为化名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