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洛桑劲吹中国风-记奥林匹克博物馆

奥林匹克公园前的雕塑 徐红钢

瑞士承办了今年的欧洲杯足球比赛,因此这里到处都是各国的旗帜和球迷,空气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口哨声和喇叭声。

至少在比赛期间,欧洲杯给这个呆板而宁静的小国家注入了不少的活力和生机。

周六早上,本想睡个懒觉,但被一连串的汽车喇叭声吵醒。这些荷兰球迷也许一夜没睡,一大早又开始庆祝胜利了。

昨夜,荷兰队以4:1的大比分击败法国队,高傲的法兰西低下了头,小组出线危险了。

中国,搬到这里来了

今年欧洲的初夏雨水很多。连续2周的雨天,好象是江南的黄梅雨季。今天倒是难得一个大晴天。醒了就出去走走吧。莱蒙湖(日内瓦湖)湖面平静、柔风微熏,走在湖边,欣赏着对岸法国的阿尔卑雪山倒映在水中,真有“暖风吹得游人醉”的感觉,恍若回到了杭州西子湖畔。

顺着湖滨不知不觉走过了18世纪初就存在的Ouchy码头和被誉为“瑞士最好酒店”的“Beau Rivage”,渐渐耳边传来潺潺的流水声,知道是“奥林匹克公园”到了。入口边是一个很大的喷水池,公园面向莱蒙湖依山而建,最高处的白色建筑便是闻名世界的“奥林匹克博物馆”。

几个身着荷兰队橙色球衣的外国人在喷水池前参观,显然是荷兰队的支持者。我的“偷拍”被他们发现了,他们却很友好地竖起大拇指摆起了“普士”,让我一次照个够。问了才知道,他们是开着露营车专门从荷兰赶过来看“欧洲杯”的,至于奥运会,“我们也可以开车到中国去啊。”他们嘻嘻哈哈地开着玩笑。“看,中国搬来这里了。”那个戴着足球帽的荷兰人指着旁边的“北京2008”宣传牌说。

这熟悉的公园竟然有了陌生而亲切的改变:弯曲而上的小路旁,竖立着用竹竿搭起来的红色宣传板和海报,宣传着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最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天坛祈年殿”,还有奥运徽标“中国印”的红旗在随风飘扬……这绿色葱郁的花园中因为有了这些“中国红”,感觉便很“中国化”,难怪荷兰人说中国搬到这里来了。

中国,每天了解多一点

沿路曲折而上。两侧一边是宣传板上的中国历史文化介绍,一边是草坪、树木和花坛,还有好多座雕塑散落在花丛中,它们的材料和造型各异,创造它们的艺术家也不同,但都为着“奥运使命”聚集到了一起。

和三三两两的人群一起,弯弯曲曲地转到了坡上,延绵而来的宣传板的内容变了,现在是“中国政治篇”。 瞧见前面有一老外很认真地看着,一会儿他抬起头来,我才敢去搭讪:“您好!您对中国的政治感兴趣?”

这个戴着墨镜、长着络腮胡子的老外自我介绍名叫“Tim”,他很憨厚的笑着说:“我在看中国现在的领导人是谁。”细谈之下才知,Tim并非远方游客,而是住在附近的洛桑人,喜欢每天来奥林匹克公园散步。恰巧有关中国奥运的宣传就在路旁,很方便阅读,他便花上几分钟看看。这样几乎天天来“好好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已经读完 “中国历史篇”和“中国艺术篇”了。

“我已经是‘中国奥运专家’了,至少在我家里。”Tim很自豪地表示,若孩子们问他有关中国奥运的问题,他现在基本可以应付自如。

瑞士人对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喜爱,从Tim身上可见一斑,也许他们没有机会到中国观看比赛,但有了博物馆的介绍,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况且,博物馆对中国的宣传也是不遗余力的,相信了解中国的西方朋友会越来越多。

东南西北中

博物馆门口引人注目的是两排白色大理石圆柱,它们来自奥林匹克的故乡-希腊的Thassos岛,取形雅典神庙的柱头,冠以奥运五环标志,镌刻历次在世界各地举行奥运的城市名称,马上“Beijing”就要被铭刻在上,留下永久的印记。

在大厅的咨询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看到我便用生涩的汉语说:“你好!欢迎光临!”,还配合着表示欢迎的手势,让人忍俊不禁。可惜他只能说这么几个中文。我们改用法语沟通,我问:“来参观的人多么?”小伙子回答:“现在欧洲杯期间,人少,今天是周末,参观者会多些。不过,中国人明显比往年多了。” 估计他的中文就是跟参观的中国人学的。他还递给我一份介绍博物馆的中文资料,接着说:“您有很多东西看不到了,因为有700多件珍品拿到中国去巡展了……”

博物馆大厅往里走,迎面是一个巨型红球顶着由(天花板)天井下泻的太阳光,悬挂的巨型红球上书写着五个中文大字“东西南北中”,向游客指示着不同的展厅和展览内容。

“南”,指朝南面湖的“奥林匹克公园”;

“北”,是主题为“体育与社会”的展厅,介绍了中国的体育发展,以及丰富多采的各项体育运动,如古代的蹴鞠、马球,以及射箭、武术和气功等,中国多位奥运会冠军的巨幅照片在展厅中引人注目。

“西”,则是以“建筑·城市·环境”为主题的展厅,展示了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城市环境,还有北京城和部分奥运场馆的模型。

“东”,象征着东方文化,主题是:“书法与设计”,这里除了介绍中国千年的古老书法艺术外,更介绍了中国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创意,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奖牌、火炬、吉祥物、体育图标和指示图标的系列设计等。

总之,博物馆里的陈列和展示都是围绕着“北京奥运”这个中心主题来设计的,“中国红”的色彩可谓运用到了极至,连博物馆餐厅内的纸盘都染上了“中国红”,当然餐厅更少不了提供中国的美味佳肴了,而且价格不菲。品尝了餐厅的中国菜,说实话真不敢恭维,据说是留学到中国的瑞士名厨做的,但邻桌的老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走出充溢着中国风格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看着大街上满眼的欧洲景象,我从“梦幻中国”回到了“现实瑞士”。再回望那一抹红色,心里盘算着:该回趟杭州了……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外援记者 徐红钢

奥林匹克博物馆(Olympic Museum)隶属于国际奥委会,地处瑞士洛桑市莱蒙湖畔,是奥林匹克运动资料全方位的收藏馆。它利用文字、视听及音像技术全面地记录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今昔。

它汇集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发展史的见证资料,并在此向公众展示。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了近250万人次的参观者,其中一半以上的访客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

博物馆座落在一个巨大的庭园中,园中古树参天。博物馆选用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材料来自希腊的Thassos岛,这使它成为建筑中的珍品,也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境地。

历年来,当代艺术大师们如尼基·圣法莱(Niki de Saint-Phalle)、波特罗(Botero)、卡尔戴(Calder)、格拉汉姆(Graham)等的作品矗立于庭园中,供人们尽情欣赏。

博物馆拥有和收藏了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纪念物品。它们包括体育运动器械、使用过的火炬、奖牌、吉祥物、宣传画、纪念邮票及纪念金币等;最不能忽略的是珍贵的古希腊运动会纪念品的展览,它们娓娓地叙说着一段辉煌的历史。

另外,有“奥运之父”之称的顾拜旦男爵的个人展览也向人们展示了他的生平和事业。

近年来,博物馆也在开展对外交流,其中包括1993年的西班牙西维尔国际展览会、1998年的葡萄牙里斯本国际展览会、2000年的德国汉堡国际展览会,以及最近的2008年在中国的奥运珍品巡回展览等。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