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美味與人情味交融的瑞士餐飲業

外食用餐享受美食,也要感受溫暖,吃出人情味。
外食用餐享受美食,也要感受溫暖,吃出人情味。 © Keystone / Gaetan Bally

追尋著踏入瑞士餐飲業夢想的阿智,2010年開始在蘇黎世近郊的飯店裡擔任廚房助手。最初他僅只有初級的德語程度,工作環境火熱水熱,備菜、烹煮、送餐等分工,在講求品質與速度的瑞士廚房裡,大廚、二廚與助手們,所有人都處在高壓下。

他回憶起九年前的生活:「不只手腳快,我連吃飯都吃得比其他同事快,為了達到專業要求,我得把休息時間拿來做準備工作。」

逐夢路途中的磨練與磕撞

在飯店工作的初期,阿智和同事用英語溝通,他的個性陽光開朗,與人相處融洽。不料一日總管廚房的大廚一聲令下:「我們在瑞士,每一個人都要說德文。」突來的禁令,阿智在廚房裡失語了,德語不流利,就跟不上同事工作的速度,用餐尖峰時間也沒有人有空、有耐心教他。

碗盤碰撞、水火來去的激烈廚房裡,講究團隊密切分工,一個二廚竟然也發飆對著眾人說:「他就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外國人!」這個被看不起的打擊,讓廚房裡唯一的亞洲人阿智發奮圖強,更不敢懈怠。

他虛心地跟大廚表現他要學習的決心,借到了廚房機密的食譜,當晚他將內容全部譯成英文,把廚房必要的德語詞彙完全背下來。他告訴自己:「我要做得比別人多,趕上其他人的專業水準。我是全飯店裡唯一的亞洲人,不能丟臉。」

之後,一進廚房他便是處於備戰狀態,吃得比別人快,省下時間做準備工作。半年的辛苦磨練後,他練得獨當一面的功夫,快速晉升二廚,主管冷食部,照應一次用餐時間前前後後80個客人的前菜與甜點,不出絲毫差錯。是令主管與同事驚豔的巨大進步。

職場惺惺相惜而生的友誼

餐飲業是一個專門行業,專業廚師有多種專業證照核可,外國人要達到和瑞士人一樣的標準才有話語權。阿智說:「當初看不起我的同事其實自我要求很高,對其他人也是持著這樣的標準,自然對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外國人不耐煩。」努力工作,專注學習是他當時的信條。半年之中他不僅工作達到了瑞士要求,德語也進步了,更贏得了同事的肯定與尊敬。原本的嫌隙釋懷了,看不起他的廚師也成了好朋友,是長期友誼的開始。

有人說認為:在瑞士工作就是保持職場和諧,不應奢求同事之間還能產生友誼。而阿智在餐飲業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種情境,他說:「我多數的瑞士朋友都是在工作上認識的,和瑞士人之間的來往像是古語所說的君子之交,在距離中同時存在著信賴感。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百分之九十都是正面的能量,是友誼不是互相利用,不是各取所需。就算有時我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也能理解我不能即時伸出援手的苦衷。

瑞士人不會把利益關係視為交友的基礎,友誼建立在真誠與信賴。如果沒有信賴感,在瑞士稱不上是朋友關係。通常我們信不過一個人的時候,才會在心裡猜忌、胡思亂想。」在職場拚搏之後,他更看到友誼的真諦。

融入瑞士,職場與私人生活這兩方面皆能豐富而快樂,需要不同條件互相支持,他也說:「瑞士人很謹慎也有距離感,除了時間是關鍵外,自然表現自己,頻率開關也啟動了,友情就會開始。」情感需要時間滋長,也必須通過考驗,因此瑞士人們不會輕易互稱朋友。阿智在職場中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與性情,贏得了同事關係之外更多的友誼,雙重的收穫是非常成功的異國經驗。

從語言細節裡觀察人際界線

投身工作九年之後的阿智同時磨練了工作技能,也操練出一口流利的瑞士德語。他後來從內場廚房,也轉戰到外場服務生的工作,接聽電話,應對進退間,慢慢地掌握了瑞士德語的詞彙、口音與口吻。

阿智直言:「會說德語的確拉進了人與人的距離,而且從簡單的德語也能聽出看不見的人際細節。比方:招呼客人時我們總是要用您(Sie)來稱呼,把飲料送到客人面前,如果他說謝謝你(Danke dir.)這就透露出這個客人比較隨興,我也可以用你(Du)來與這個客人互稱。有的客人若是一直用您,就是想表現一種距離,那麼也不必過於強求,一直想拉近距離。」從事服務業需要細膩的心思來留意細節,是要跨進或是後退的界線,全部藏在無意間所流露的小事裡。

瑞士人儘管要求甚多,顯得嚴格苛刻,但阿智也體會過溫柔的一面,曾有一個客人跟他說:「你的德語雖然有錯誤,但很親切、很可愛。」非歐洲人的面孔,一看就知道是外國人,儘管德語非母語,但嘗試表達,人們多半也能感受到那份努力。

阿智認為:「就是要厚著臉皮,不怕犯錯,其實沒有瑞士人會期待亞洲人說出完美的德語。」以溝通為目的,在錯誤中修正自己,多聽多說日子久了就會看到進步。讓周圍的人看見自己的成長進步,也能修補許多原本出現的裂痕,帶來更多正面的互動。

帶著人情味的成功服務

阿智挑戰西餐廚房成功之後,轉戰瑞士人所開的日本壽司店,繼續從二廚開始學起,在壽司轉盤滑動之間,他更看到了人類社會心理層面不可缺的互動需求。一次客人意外的誇獎他,說道:「壽司和生魚片在瑞士是高消費的餐點,一個人隨便點就是50-60瑞郎,可是坐在你的壽司轉盤前,慢慢點、慢慢吃,和你說說話,就覺得是一種享受。」他開朗的性格獲得了客人的肯定,走出廚房站在台前更有成就感。

阿智也提到:「要是結伴而來的客人,我多半不會打擾。但要是看到他們拿出手機,各自滑了起來,那我就會過去寒暄幾句,再搭起話題。有的時候,大家又天南地北地聊開了,外食用餐享受美食,也要感受溫暖,吃出人情味。」阿智在工作間看見如何拉近瑞士人際距離的方法,尤其是單獨用餐的客人,他一定會聊上幾句,讓簡單的吃飯成為很愉快的社交活動,日子久了也成了無話不說的熟客,培養了忠實顧客群。

海外生活需要無比正面的能量

阿智最後與讀者分享:「惡劣刁鑽的客人也有,但我總是多看給我鼓勵的客人,他們感謝我做出好吃的菜,提供舒服的用餐氣氛。這些正面的能量足以抵擋惡言惡語。做餐飲每天都要接觸人,一定要保持積極向前的態度,才能帶給客人好心情,長久經營。」

各行各業的外國人受到的挑戰與要求比本國人多,語言和專業能力上無時無刻接受著考驗,彷彿每天都在證明自己是不是夠格平起平坐。職場與生活平衡兼顧,實非易事。生活的壓力是瑞士這個美麗國度之外,不易見的暗處。

而餐飲業是與人群高度接觸的行業,觀察人、理解人,都是必要的能力與能耐。保持正面思考,也是化解日常煩憂的關鍵態度。先給自己飽滿溫暖的力量,才能面對外界各種挑戰。阿智笑說自己是台灣廟口長大的孩子,特別珍惜與人接觸的機會。人生多有曲折與驚喜,從台灣廟口走到山國瑞士是不可計畫的奇妙旅程,他以努力工作,在人群裡傳遞溫暖,來回饋這個美好的機遇。

作者:方常均 Facebook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