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难民小哥在瑞士开启新生活

Un uomo di colore lavora a una macchina
厄立特里亚难民Solomon Aklilu在伯尔尼州Münchenbuchsee的Hegg公司实习。 Luca Beti

和许多生活在瑞士的难民一样,Slomon Aklilu还没有找到工作。不过自2018年8月起,他就开始在伯尔尼中部平原的公司里实习,并有望拿到实习证书,然后到学校继续学习。瑞士希望加强难民们的就业能力,并将为此在4年里投资4680万瑞士法郎。

Solomon舒展手指,精准地将铜片放在冲压机下。然后开动手柄,这小小的铜片就像鬼斧神工般被削出了棱角。他用审慎的目光眯着眼瞄了瞄铜片,随后放在一旁,开始压下一个。这位24岁的厄立特里亚人Salomon Aklilu在瑞士已经生活了3年,我们在Münchenbuchsee的Hegg厂房见到了他,这里距离伯尔尼大约10公里远。 

自8月1日起,Solomon开始了作为屋屋顶工的学徒。这并非是真正的学徒岗位:而是一种业前培训,为瑞士已承认的难民和暂时被瑞士接收的人所提供的职业生涯开始前的整合训练。“我想学一门手艺,可我的德语还不够使,”这位年轻的厄立特里亚人说,他现在拿的是居留许可F证。“实习过好几次之后,Hegg给了我机会,可以做屋顶工的学徒培训”。

Hegg公司的负责人Hans Häubi是白铁工和屋顶工专家,他是帮助Solomon的人:“现在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找学徒并不容易。这个职业现如今不太吸引年轻人:工人们经常户外作业,而且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做这种很繁重的工作,”Häubi解释说:“我在为期一周的职业实践中见到了工作中的他,就想给Solomon这个机会,让他到我们这里来完成一年的学徒实习。这不仅仅是给他一个机会,也是我们公司的一份投资,因为我们需要新生力量”。

难民融入难

2014年的研究显示,只有48%受承认的难民在进入瑞士10年之后找到了一个职位。而在暂时被接收的人群当中,该比例仅为25%。他们的融入将会给瑞士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2016年,接近86%的难民靠社会救济为生。融入职场太难的原因是什么呢?匮乏的语言知识和职业技能,文化障碍、过于执着于某些价值和规范,缺少与当地人的接触和关系网。

怎么才能为瑞士人避之不及的职业找到接班人呢?例如去难民中间找。一方面,他们就不再需要领社会救济了;另一方面,随之得到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也会得到重视。

这便是瑞士联邦移民事务秘书处(SEM)和各州共同推出融入项目“预科融入”的原因之一。

SEM计划自2018年8月开始的4年时间里,在各行各业创造出3600个工作岗位,特别是在那些面临着学徒持续减少的行业中。联邦给每位预科生的年资助额为13000瑞郎,其余的要各州自行负担。例如伯尔尼州就要同比出资7000瑞郎。 

在伯尔尼教育局的号召下,70家企业为难民进入职场提供了便利,其中就有Hegg公司。该企业有一名泰米尔籍的老员工,在Hegg工作了32年,这也是Hegg选择帮助难民的原因之一。Häubi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让记者看相册,封面日期栏写着1984-2016,还有这位员工的名字。2年前,他回到了斯里兰卡。“我们一直有联系,虽然现在我们远隔千里,”Häubi说。

从今年8月起,Hegg就可以用上新员工:年轻的Salomon Aklilu。他每周在车间工作3天,或者在三湖区、伯尔尼中部地区人家的屋顶上工作。周一、周二他要坐在伯尔尼工商业职业学校(GIBB)的课堂里,他的德语水平还是需要好好提高的。“我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特别是瑞士德语方言,工作时我每天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这位难民说:“我的强项在于数学。我在厄立特里亚的高校里学习过1年。我本想成为一名化学家的,可惜后来我必须逃亡”。

“正式”教学前的预备学习

如今Solomon加入了一个被称作“业前融入A班”的培训课程。差不多有20位年轻移民和他一起坐在教室里。大部分是厄立特里亚人,其他的来自孟加拉、叙利亚和阿富汗。“这是一个差异性很大的集体,”老师Andreas Wüthrich说:“有的上过大学,而且智商很高;有的则上学不多。”尽管差距很大,但目标是一致的:得到入学许可。伯尔尼州教育局的目标是:成功率60%。

课程表上有语言、沟通、数学、专业课、职业和社会,以及体育。还有一个半小时用于行政事务和学校的个人咨询。“几乎每个人都是坐船横穿地中海来到欧洲。许多都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那是一段曲折的过往,而且记忆不时浮出水面,甚至在课堂上也不得不时而提起,”教师Wüthrich说。

Solomon Aklilu也必须从他的祖国出逃,而把他的家人留在了故乡。在瑞士,他在寻找一个岗位,可以让他名正言顺地开始生活。他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这份生活。他希望接受锻造,就像手中伯尔尼平原Hegg车间里的铜片那样。

(翻译:宋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