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瑞士企业文化中遨游的中国龙

中国电信巨人华为在苏黎世、伯尔尼、洛桑均有分支机构 Keystone

随着瑞士与中国自贸区协议的签订,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公司落户瑞士。但已落户瑞士的中国公司,却总发现与瑞士的文化有些“格格不入”。

汉口精武公司是一家坐落于中国武汉的食品生产企业,他们的产品主要面向本土,然而他们也正在试图拓宽市场-直到瑞士。

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ZHAW)经济学家吴娟认为,汉口精武的企业行为体现了中国公司对瑞士的、不断增长的兴趣。

“中国的企业愿意在瑞士开一家分支机构,并且按照瑞士的标准进行生产。因为中国的顾客们知道,这意味着品质,因而销售量也会增加。特别是在最近发生了多起食品丑闻之后,”吴娟对瑞士资讯swissino.ch说:“这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并不是总部在北京或上海的某家大公司对瑞士感兴趣,而是像汉口精武这样的一家公司”。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自贸协定将助阵瑞士产品拓宽中国市场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和中国已就在各领域间增进合作达成了共识,其中包括两国在高端机械制造业上加强合作。对于那些产品已经出口到中国…

更多阅览 自贸协定将助阵瑞士产品拓宽中国市场

一旦中国人来了

吴娟确信,一旦签署了瑞中自贸区协议,定会有更多中国公司在瑞士开办分所。杨玉明,一位在瑞士生活了30年的企业家,也持同样意见:“‘瑞士制造’”在中国享有很高的信誉”。

自贸区协议意味着双方商品进出口时海关税的减免,这将会促进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这一协议会激活双边的出口,而贸易往往是投资的前奏,”大日内瓦伯尔尼区经济促进处(GGBA)负责人Philippe Monnier说。

“在我们的商区,我们当然欢迎制造商,但与研究单位、大学联系紧密的企业,我们也很欢迎,”Monnier说。

增长中的中国销量

根据永安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在瑞士共有70-80家中国企业。2005年时,才只有5家。中国人通过购买和合并进入到公司的管理业务中。其中也有自行开办分支机构的。

有些中国大企业开始在瑞士开办分公司,如电信巨人华为,抑或太阳能厂商晶科(Jinko Solar)和天合(Trina Solar),他们都将欧洲总部定在了楚格或苏黎世。

“他们对瑞士的市场和跨文化知识很感兴趣,”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中国和新市场专家Marc Laperrouza说。“中国人热衷于新科技、瑞士质量和专业化,”杨玉明说,自2000年起,他在汝拉州Pruntrut开办了一家名为Nouvelle Onivia,生产钟表零部件的工厂。

但对瑞士的整体经济、以及设立新的工作岗位,中国公司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永安事务所中国专家Andreas Bodenmann说。“中国企业不会形成一股趋势也没有集中化的倾向。中国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州、不同的行业。钟表、咨询、电信、太阳能等等,”吴娟谈到,作为合著者,她的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在瑞士的书即将出版。

继欧盟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瑞士第三大重要贸易伙伴。

自2002年以来,对中贸易呈顺差。2011年瑞士对华出口达88.4亿瑞郎,自中国进口6.31亿瑞郎。

2012年的暂时数据显示,出口增长到78.2亿,而进口102.8亿瑞郎。呈现另一种趋势。

瑞士向中国出口钟表、机械、医药和精准仪器。

自中国进口机械、纺织品、服装、钟表零部件以及化工业所需原材料。

国民性格大不同

这位经济学家对20家驻瑞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及雇员进行了调查,有的研究结果令吴娟也难免惊诧:“大部分中国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都是,澄清中国与瑞士雇员之间因文化而产生的误解。这并不是语言问题,而是国民性格的不同,有时会导致冲突”。

在瑞士,提出意见并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这很普遍。而中国人的习惯则是绕着事实委婉地说,并且希望对方可以“意会”。“这两种不同的习惯就很容易引起误解,”专家说到。

工资差也是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大部分中国人的工资远低于瑞士同事,“中国经理有时就会与欧洲同事相处地不和谐,”Marc Laperrouza说。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失败的原因之一。

朋友间的建议

之所以产生误解,也是因为瑞士作为“经济重地”,对中国企业来说,尚是一块处女地-“没有人真正了解这块土地,”杨玉明说,他曾担任过斯沃琪钟表集团的顾问。

瑞士的标签是巧克力和钟表,除此之外,在中国企业之间,瑞士这个国家还享有盛誉。“但瑞士作为制造业和经济基地,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Andreas Bodenmann确信。

如果中国公司希望在欧洲开一家地方性分支机构,那么他们会首先考虑德国,Philippe Monnier说。例如仅在汉堡,就有500多家中国企业立足。“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形象。因为在中国,瑞士并不是作为‘经济基地’出现的。其实我们这里的条件要好于德国和法国,”经济促进署的Monnier说。例如税收优势、政治、社会稳定、位于欧洲中心,员工会讲多种语言,等等。

吴娟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的经理们都乐于从朋友、熟人那里听取建议,“这些都不是专业化的建议。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只有5%的被询问者阅读过瑞士贸易促进局(OSEC)的官方讯息”。

“许多中国人只是凭运气来到瑞士。但他们往往会发现,这是一个错误,不应该仅靠运气,”这位对日内瓦伯尔尼区负责的经济学家说。

像日本人一样?

吴娟说,瑞士作为经济基地应该另辟蹊径,吸引那些新兴的、尚缺乏国际经验的公司。“促进工作必须要找那些有潜力的,比如大学教授等,这些人能够得到企业的尊敬”。

杨玉明担心,中国会走日本的老路:“中国人正在做30-40年前日本人做的事情。70年代末,日本人来瑞士投资、买公司、买楼堂馆所、合作,铺天盖地。和今天中国人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现在生存下来的几乎没有,成功率小于10%。其原因在于文化差异。瑞士没有关系文化,官方也帮不了你忙,唯一能帮你说话的是你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要来瑞士做生意,必须首先了解当地法律、税收政策,了解当地人文、工人待遇,等等。如果拿着中国国内的理念来瑞士做生意,那就行不通了。只拿钱而本人不参与,便很难把事情做好。必须有一个自身的投入,如何与当地融合、和谐相处,是门很大的学问”。

瑞士是首个就自贸协议与中国达成共识的欧洲大陆国家。2013年7月6日签署协议。2013年4月,中国首先与冰岛签订协议,这是首个欧洲协议。

协议实施后,双方会对一系列的产品实行海关费用减免。中国将对84%从瑞士进口的产品量减免海关费及稅费。协议的实现将分步骤、有过渡地进行。

中国方面谈判负责人俞建华表示,瑞士将对99.7%的中国出口产品量实行零关税。

瑞士经济国务秘书处表示,经瑞士海关进入的中国产品,平均8.9%为工业产品,15.2%为农业产品。  

中国将对以下产品实行海关税减免:机械、制药工业和钟表业产品,测量仪器,以及涡轮机。

瑞士经济部长阿曼(Johann Schneider-Ammann)表示,瑞士在农业这样的较敏感领域没有做出让步。中国在法制和人权方面是取得了进步的。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