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郎坚挺只是小事一桩”

底特律和其汽车工业的衰落是“去工业化”的典型案例,影响到了美国乃至西方多国的经济。 AFP

即使是在昂贵的瑞士,本地生产也往往比将企业迁至他国更为划算洛桑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Suzanne de Treville坚信这一点。她的研究成果甚至说服了奥巴马政府的最高层人士。

瑞士资讯swissinfo.chTudor扫描技术公司迁址于瑞士,这是个例,还是大趋势的体现?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普遍趋势。在瑞士,我们拥有受过良好训练、干劲儿十足的技术工人,因为年轻人能够在在现代、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企业工作。这里还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培训中心,这也是瑞士经济引力的一张王牌。我在研究中发现,瑞士的经济活力能够给科技公司带来15%至100%的经济附加值。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你的观点和工业界的主流论调背道而驰。面对生产成本在瑞士越来越高的状况,企业迁移难道不是不得以的求生手段?

我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明白,公司迁徙的代价比想象中要高得多。比如,生产链加长的风险显而易见,但常常被忽视。

我们使用的是数量金融的研究方法,而且结果渐渐也显露眉目: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比如美国,都开始对我们的研究发生兴趣。在瑞士,汝拉州议会最近也通过了一项倡导该州政府今后使用我们计算体系的提案。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当罗马尼亚公司选址瑞士…

此内容发布于 罗马尼亚企业家Mircea Tudor选择在瑞士伯尔尼汝拉地区的小镇圣伊米耶(Saint-Imier)建厂,专…

更多阅览 当罗马尼亚公司选址瑞士…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掩盖瑞郎坚挺的现实,这给瑞士出口公司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

我们看得很清楚,即使瑞郎汇率居高不下,瑞士经济依然运转良好。对很多企业来说,坚挺的瑞郎只是小菜一碟,很容易就可以弥补。怎么弥补?靠创新和标准产品兼顾的企业新定位。

创新产品是企业盈利的保障,但是假如一家企业仅生产这类产品,也会在回应市场需求波动上损失一些灵活度。如果兼顾到常规产品,企业就可以在需求旺盛时加大产量,同时又能避免成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

瑞士资讯swissinfo.ch这样说来,公司重返美洲和欧洲的时代是否即将到来?

我对此坚信不疑!越来越多的政界领导开始注意与“非工业化”作斗争,因为后者的危害实在巨大。在美国,好几座城市眼看着在工业企业撤出后,一步步陷入贫困荒夷。在英国也一样,随着英国脱欧后的如梦初醒,“再工业化”的呼声也愈发高涨。

20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只要“在发达国家创新,在廉价国家生产”就能盈利。可是,即使创新环节实现了与生产的完全脱离,也不能忘记,工业活动也是创造就业岗位的大户:一份工业企业内的职位可以牵动出供应或服务链上的5-10个岗位。这很了不起 !

外部内容

企业迁址的真实代价

Suzanne de Treville是洛桑大学高等商务学院的企业管理学教授。这位瑞籍美国教授今年开发出一件对公众公开的计算工具- Cost Differential Frontier Calculator (边境成本差异计算器CDF,法)外部链接,统计结果显示,公司迁址的成本大大高于企业家们的想象。

计算软件着重评估的是供应链加长造成的隐性成本:公司要么从外国供应商订货过多,需要大量付款;要么订货过少,出现缺货状况。这一计算系统传达出的信息给奥巴马“再工业化”策略的执行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翻译:郭倢)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