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我的瑞士点滴

邻居的三个小孩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家,这是个多元化的国家 作者提供

一提及到瑞士,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瑞士银行、劳力士、巧克力、阿尔卑斯......如果你只想在瑞士“到此一游”的话,或者作为世界名人来躲避paparazzi和自己国家高税收的“追踪”,那你可是选对了地方。

这里风景美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交通方便。但是如果你想在这里长久居住并融入到这个社会中的话,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瑞士不是每个人的天堂。

不管你来瑞士之前阅读了多少有关瑞士的资料和介绍,在现实生活中和自己国家在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差别,衣食住行之间的差别并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并接受的。

我在swissinfo中了解到有2到3万中国人生活在瑞士,肯定每个人都有他或她在瑞士生活的心得和体会,而我的只算是其中的一个。

首先是语言关。我住在德语区,就谈谈德语区的情况吧。德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语言,瑞士德语就更加麻烦 。

在这里要先解释一下,其实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德语是在瑞士这里所指的标准德语,瑞士德语区的人通常讲的是瑞士德语。之间的差别就点像中国的普通话(标准德语)和方言(瑞士德语)。

瑞士人很“纠缠”瑞士德语和标准德语之间的差别。其实瑞士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讲标准德语。课本、报纸、杂志和官方信函都是标准德语。

但瑞士人却固执地认为,标准德语对他们来说像是一门外语,说起来不顺口。我问过很多瑞士人,既然你们认为标准德语是一门外语,为什么你们的官方语言之一是标准德语,而不是瑞士德语呢?他们都回答,瑞士德语有那么多不同的方言,选哪一种做为官方语言呢。我有时会想,在中国的方言更多,但没有人认为普通话是外语吧?!

外国人在语言学校里通常是先学习标准德语,这样的话你就可以不仅和瑞士人进行交流,而且和周边讲德语的国家,如德国、奥地利、如森堡和列只敦士登的人也可以进行交流。但问题是在学校里学的是标准德语,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练习。

一是瑞士人不太愿意说标准德语,二是你和瑞士人出去喝咖啡或聚会,他们都说瑞士德语,听都听不懂,你想插嘴都难。

记得刚来瑞士和朋友聚会时,通常是刚开始时他们会和我打声招呼,过了十分钟他们就“忘记”了我,全部用瑞士德语在交谈。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根本没办法参加他们的讨论。

然后他们会突然又“想起”我的存在,对我表示抱歉,说他们不习惯说标准德语。当然如果你先和他们说标准德语,他们也会用标准德语回答你。但我总有个感觉,是和另一个老外用德语在交流,心总是觉得不舒服。

有一段时间,我在语言学校里学得很快,但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办法得到练习,进步相当缓慢,心里极是恼火和无奈。所以我建议想学德语的中国人,瑞士不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德语的地方,尤其是对初学者。

当然瑞士德语也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你肯学并经常和当地人接触,语言这一关还是可以过的。

这里顺便提一下,标准德语和瑞士德语也是瑞士人和德国人经常争执的话题之一。德国人经常取笑瑞士人,说瑞士人不会说德语,只会说农民式的瑞士德语。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表示赞同,可是时间久了,我对瑞士也渐渐多了了解,发现其实德国人是很讨厌的,总是在背后说瑞士人的坏话。

瑞士人在自己的国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德国人一面要工作、生活在瑞士,另一面又要批评别人,搞得像国际警察。据调查有43%的德国在职员工表示愿意去瑞士工作和生活。这不仅是语言上有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在瑞士同样性质的工作薪水要比德国高出三分之一,而且要少缴个人所得税收。所以高傲的德国人还是向强大和平稳的经济实力“妥协”了。

在国内的朋友曾经问过我,在瑞士有比较健全的保险和养老制度、生活条件优越、社会治安也好,但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我的答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其中有两样一直都没变,那就是天气和食物。对待语言我的原则是“世上只怕有心人”,对待人际关系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天气和食物这两样却是我不能改变和控制的。

瑞士四季分明,但春、夏和秋天很短。冬天漫长,从十月开始到第二年的四、五月,寒冷且多雨。在瑞士下起雨来就如天上漏了个洞,没完没了。尤其是在冬天下雨,本来就没有了日照再加上没完没了的丝丝小雨,有时候会让人精神很压抑。我想这应该是为什么瑞士每年有1/5的人患上神精类疾病的原因之一吧。

2002年我刚来瑞士的那个秋、冬天基本上天天下雨。每次我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我妈的第一句话就是,雨停没有?我的瑞士朋友们都安慰我说,今年是例外,往年不是这么多雨的。是呀,以后我每年都过“例外年”。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认为只有英国人总是在谈天气的好坏。其实在瑞士,天气情况也是开始交谈的一个常用话题,而且决对保险,即可引起共鸣,又不侵犯别人的隐私。我的一个瑞士朋友曾经说过,多雨并不是件坏事。世界上少水的地方都是贫穷地区,如非洲。我没有考证过情况是否属实,但好象他的话很有道理的。于是我经常在下雨的时候这么安慰我自己,并提醒自己出门不要忘记带上雨伞 — 虽然很讨厌在包里时时刻刻要放把雨伞。

有关食物方面,不可否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特产。瑞士有精美的糕点、纯正的巧克力、奶酪火锅(在白酒中放入奶酪加热化成原汁,依不同口味放入各种调料,用长的叉子插上切成方丁的各种面包,蘸着奶酪吃)等。但我对瑞士食物的评价只是:单调、无味。

中国的食物会根据地域和气候的不同而不同,而瑞士的食物比较单调,味道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瑞士人会把餐桌、餐具、原料的形色方面布置得十分得精致,但食物的味道却是千篇一律,而且是大块肉,煮得烂兮兮的蔬菜,看着就没有胃口。

还有这里的亚洲餐馆,开始我在瑞士国内旅游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去那里的亚洲餐馆,以解思乡之苦。令我感到失望和惊讶是在瑞士的中餐不仅很彻底地“入乡随俗”地改变了口味,而且各个餐馆饭菜都味道相似,连菜单都差不多。真不知道,这些亚洲餐馆是如何统一战线的,反正我再也不去在瑞士的亚洲餐馆吃饭了。

我曾经和瑞士的朋友谈论到一日三餐方面的不同,他很惊讶我们的晚餐是如此的丰盛,即便是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是如此。他问我,你们为什么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准备晚饭上?我会把时间节约下来看书,看报,看电视或做运动。我说,品尝味道好的食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把时间节约下来,一来对不起胃,二来你休息日可以做什么呢?

瑞士这里一般情况周一到周六商场工作时间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或六点,周日全部关门,街上冷冷清清的。如果你是全日制工作,在你最有时间的时候,你却不能做什么,就只有在星期六下午五点之前买好你所需要的食物和生活所需品。对我而言,习惯了中国国内商场的工作时间,还有周末加长的开门时间,在这里购物总是感到紧紧张张的。

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当然有不适应的地方,而这个国家并不会改变它来适应你。所以就要看你如何对待这些不适应的地方了。在瑞士这几年,最喜欢的食物还是真正的中餐,还是不能苟同他们家庭成员之间冷漠的关系 — 他们称之为个性独立和经济独立。

但我也学会了对同事和朋友直接地说“不”,并直接说出我个人的想法 – 这在中国是很不礼貌的。学会了主动去争取我想要的东西,还学会了不再抱怨瑞士和中国的不同。

我不能武断地说这些改变是好还是坏,因为事物都是有相对性的。只是觉得既然生活在瑞士,就应该试着去了解这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文化,试着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至于接受和改变的程度,那就参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吧。

作者:辛坤(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眼中的瑞士”征文比赛稿件)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