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敢于展现男子气概的瑞士导演

Thomas Imbach
托马斯·因巴赫(Thomas Imbach)1962年出生于卢塞恩,20世纪90年代首次崭露头角,此后作为电影制片人享有特立独行的行业名声。 Film Festival Locarno

电影制片人托马斯·因巴赫是瑞士最大胆的导演之一,此次线上回顾展提供了深入了解其作品的良机。因巴赫的作品题材和风格边界之广泛或许能在瑞士影坛中拔得头筹,就连他的早期电影作品至今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作为一个盛产影视作品的国家,瑞士导演很擅长制作纪录片。在影视圈中做到出类拔萃并非易事,但有一位导演正在吸引全球民众的关注。

从11月22日起,由七个欧洲纪录片电影节共同发起的创意合作组织Doc Alliance开始在国际流媒体平台DAFilms上着手策划线上回顾展“不走捷径:托马斯·因巴赫的电影作品”旨在展示这位瑞士导演的十部作品。

因巴赫1962年出生于卢塞恩,20世纪90年代首次崭露头角,此后形成了特立独行的行业名声。他经常跨越纪录片制作与虚构电影制作之间的传统界限。

在以下国家/地区可以观看因巴赫执导的影片:
欧洲:丹麦、葡萄牙、波兰、德国、法国、捷克、瑞士、西班牙、斯洛伐克、奥地利和英国。 
美洲: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 
亚洲:台湾、日本、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

大功告成

他的作品回顾展以1994年的《大功告成》(Well Done)为开端尽管因巴赫在此之前已经执导了两部短片,但是将《大功告成》作为最早的作品进行展示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即使27年过去了,这部作品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宣言。

影片以一家投资公司为背景,详细讲述了几名员工的日常工作:一名IT技术员努力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私人生活;一名女高管与性别歧视作斗争;一群女性电话接线员忙碌地工作;客户经理讨论数千万瑞郎的转账事宜;部门主管时刻监督着一群陷入精神崩溃的员工。

外部内容

虽然《大功告成》借鉴了不少其他作品的表现手法,例如戈弗雷·雷吉奥(Godfrey Reggio)的《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和资深观察型纪录片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作品,但它无疑也是瑞士纪录片的一个里程碑: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互联网时代来临之际的苏黎世社会百态。

1997年的《贫民窟》(Ghetto)也是一部类似的外部链接作品。该片将镜头指向一群即将中学毕业、生龙活虎的郊区青少年。《贫民窟》不再有前作中的实验性剪辑,并增强了角色情感的饱满度。主角们更加接地气,他们的挣扎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将片中的幻灭感具象化。尽管影片充满了当时对青少年犯罪的道德恐慌,但它和《大功告成》一样,仿佛都能让观众坐上时空机,返回千禧年末的瑞士去一探当时迷人的社会场景。

外部内容

因巴赫并没有在作品的技术创新上下更大的力气,也没有为增强影片的即时感而开展环境背景研究,而是继续探索他在《大功告成》的会议室和《贫民窟》的青少年大本营里嗅到的那种桀骜不驯的男子气概。2000年之后,他制作的电影作品包括:《快乐是把温柔枪》(Happiness Is a Warm Gun, 2001年)、《快乐也会降临》(Happy Too, 2002年)、《伦茨》(Lenz, 2006年)、《我曾是瑞士银行家》(I Was a Swiss Banker, 2007年)和《白日已尽》(Day Is Done, 2011年)。这些影片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男性的阳刚之气。

洋溢着阳刚之气

《快乐是把温柔枪》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影视作品。这部电影改编自1992年德国绿党官员佩特拉·凯莉(Petra Kelly)遭她的男友、前军事将领格特·巴斯蒂安(Gert Bastian)谋杀一事。在这部纪实影片中,由琳达·奥尔桑斯基(Linda Olsansky)和赫伯特·弗里奇(Herbert Fritsch)扮演的这两个人物仿佛身处炼狱之中。影片以机场为背景,随处充斥着两位主角之间的矛盾关系。

因巴赫说他打算给凯莉的死赋予更多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在睡梦中被人枪杀。然而,《快乐是把温柔枪》看起来有点弄巧成拙的感觉,因为它试图从杀害女性之事中寻找诗意。这足以使《快乐是把温柔枪》成为因巴赫最富有争议的作品。

外部内容

相比之下,在电影《伦茨》和《我曾是瑞士银行家》中,因巴赫完美地将融合了纪录片和虚构影片的制作手法。《伦茨》的叙事线索来自格奥尔格·布希纳(Georg Büchner)的同名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自恋的导演,在采尔马特滑雪度假时拼命试图与前妻和儿子重建感情。在这部影片中,因巴赫把毫无戒心的路人拉入越来越尴尬的对话中,主演米兰·佩舍尔(Milan Peschel)成功展现出伦茨对现实失去把控,反映出采尔马特生动活泼的度假木屋外墙背后的空虚与冷寂。

倘若《伦茨》讲述的是冬日故事,那么《我曾是瑞士银行家》讲述的便是夏日里的现代童话。它讲述了一位虚荣的银行家为了逃离邪恶女巫的魔掌而去寻求真爱的故事。这部电影具有达达主义色彩,将纪实风格的画面、非专业配角和古怪的主角表演结合在一起,演绎了一段穿越瑞士传奇湖泊的混乱之旅。

外部内容

《白日已尽》(Day Is Done)为这些过度表现男子气概的影片故事画上了休止符。因巴赫在苏黎世工作室的窗口拍摄的图片拼贴出了这部作品,影片混入了答录机的语音信息,讲述了一位名叫T的艺术家难以敞开心扉的故事。在111分钟的影片中,观众得知他父亲死亡、儿子出生和婚姻破裂。然而T先生始终没有接电话,他只是在默默地听和看。

纵观他的全部作品,《白日已尽》或许体现了因巴赫作为导演的最高成就。影片不乏《大功告成》和《贫民窟》中刻画的那种苏黎世场景,导演书写了一部虚构的回忆录,描绘了一位难以捉摸的中年男性艺术家的忧郁形象,这或许是对他在几部电影中过度展现男性阳刚之气的一种纠偏,但或许也是对于过往作品精神的一种暗中叫好。

外部内容

包罗万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巴赫在《白日已尽》之后的作品里会不断反思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主题。例如,通过制作2013年的《英宫恨》(Mary Queen of Scots),因巴赫罕见地尝试拍摄历史剧,虽然题材更为传统,但与《快乐是把温柔枪》相比,这部影片以更加优雅的手法和内容重新评价了一位著名女性的死亡。同样,《我的哥哥我的爱》(Glaubenberg, 2018年)是一部具有神话和自传色彩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少女寻求与哥哥发生性关系的故事。与《伦茨》相比,这部影片更令人信服地讲述了爱情所引起的疯狂与堕落。

外部内容

最后,《涅墨西斯》(Nemesis. 2020年)是一部关于苏黎世旧货场拆除的纪实作品,拍摄方式与《白日已尽》相同。因巴赫再次对社会学问题产生了兴趣,而这种兴趣在《大功告成》中初露端倪。这种兴趣在《涅墨西斯》的旁白中喷涌而出,等待驱逐的移民所说的话构成了影片旁白,讲述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观点:就像瑞士推平其历史建筑一样,该国似乎也在碾压践踏其人道主义传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巴赫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为最终这种尖锐的批评做铺垫。这显然与他的影片作品所体现的一些主题思想相一致。但是在“不走捷径:托马斯·因巴赫的电影作品”回顾展中,观众能从十部作品里发现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一套含蓄且固定的意识形态或艺术信条,而是能够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在欢喜与忧郁交织之间清晰地认识到,因巴赫是一位难能可贵的瑞士导演。用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话说,他是一位心胸之中包罗万象的人。

外部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