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洛桑奢侈品踏上征服中国之路

奢侈品设计未必一定就是珠宝。为什么不能是雪橇呢? swissinfo.ch

瑞士-奢侈品之国。这是瑞士驻北京大使馆借《洛桑艺术设计学院:奢侈品设计展》之机要留下的印象。该展览是瑞中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的第一部分。

“奢侈品,这也可能是您给我的微笑的质量,”皮埃尔·凯勒这样告诉一位在某设计与都市环境杂志担任主编的年轻中国记者。

赵小姐所参加的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洛桑艺术设计学院:奢侈品设计展》(ECAL: Luxury & Design)开幕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在瑞士驻北京大使馆的主持下召开。

这次展览展出的是洛桑艺术设计学院设计与奢侈品专业硕士生于2005年至2009年间的精选作品。

令人吃惊的清单

十几口置于印有ECAL的松木箱上的耐热玻璃匣中陈列着这些艺术创造:为法国首饰公司昆庭(Christofle)设计的冰块桶或茶具、为瑞士钟表商爱彼表(Audemars Piguet)设计的吊坠、为法国企业柏图(Bernardaud)设计的餐具、为恒宝(Hublot)设计的碳材料雪橇、为雀巢Nespresso设计的盒子与咖啡杯、为尼德盖赫(Nidecker)设计的镶有施华洛世奇(Swarovski)水晶的单板滑雪板、为TAG Aviation设计的一只巧克力和一只碳纤维飞机,以及为威戈(Wenger)创建100周年而设计的刀具。

想法很原创、很惊人、很有新意,但这真的算奢侈品吗?记者赵小姐问道:“这不太符合我对奢侈品的理解,但我很愿意重新审视我的观念。”

在展览前言中,洛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皮埃尔·凯勒(Pierre Keller)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与我们合作的每个企业各自都有对奢侈品的理解,这时该怎样才能对它有一个共同的定义?只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对优秀的寻求。”

接下来接着写道:“在我看来,豪华与设计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令人惊艳的混合体,尤其是在瑞士法语区中部,不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有享誉世界的各种‘宝藏’(钟表业、酒店业、化妆品业等)。”

面对中国媒体,凯勒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向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全世界都陷入危机的时候,会搞奢侈品设计展?”这是因为“在一切都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革新,”这种说法也得到《Wallpaper》杂志主编尼克·康普顿(Nick Compton)的确认:“困难时期的好处是,它逼得人不得不改进,不得不忘记好做的买卖、大宗的库存和让奢侈品掉价的大减价。这种模式再也不顶用了。”

奢侈品标志下的周年纪念

这个展览标示着瑞中两国间有纪念意义一年的开端。今年是瑞中两国庆祝建交60周年,伯尔尼方面计划整个2010年间在中国频频亮相。

以奢侈品来开启这一年的庆祝活动有何特殊意义?“这纯属偶然,”主持开幕式的瑞士驻北京大使顾博礼(Blaise Godet)称:“但瑞士是一个产品与服务都相对较贵的国家,还不如在出售时让大家当作奢侈品来选购。我认为这是个好主意,我喜欢。”

更令人感到鼓舞的是,“你们在这里看到的都是些实用物品,有一天会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以,是的,我相信这次展览会伴随着瑞士高档产品进入中国或它国市场的运动…”

在中央美院党委书记杨力看来,奢侈品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间没有矛盾。“出于我们经济上的成功,奢侈品在中国的需求量很大,”他这么解释,同时称自己虽知道瑞士军刀和手表的设计,但却没见过在美术馆里展出。

“我认为中国人不会把设计与瑞士联想在一起,”顾大使评价说:“举个例子,人们谈及高级时装,就会想到意大利或法国。但人们却忘了,布料经常是以设计或制造图纸的形式首先在瑞士面世。”所以,让中国了解到瑞士奢侈品设计,这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在共产主义国家传播奢侈品会不会有什么顾虑?“不会!”凯勒回答道:“它很快就不是共产主义了。”

瑞士资讯(swissinfo.ch),Alain Arnaud于北京

1950年,瑞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成为首批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

今年瑞士将在中国频频亮相,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瑞士联邦总统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Doris Leuthard)将亲自出席8月12日的“瑞士日”。

世博会期间,瑞士馆每天除众多公开与小范围活动外,在瑞士文化基金会及其《瑞中探寻》(Swiss Chinese Explorations)项目下的许多文化活动将继续拉近两国间的关系。

皮埃尔·凯勒自1995年起担任创建于1821年的州立洛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令学院受益匪浅。

洛桑艺术设计学院常被列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艺术设计院校之内。

近几年来,该院在奢侈品业的世界领先企业及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紧密合作,提供设计与奢侈品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

这套课程的设置受益于瑞士在奢侈品与高档产品方面得天独厚的国际地位。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