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從晦暗走入陽光,瑞士愛滋病的預防宣導

三个身披彩虹锦旗的女孩
性别议题从晦暗走入阳光,需要瑞士30年的社会运动。 Fangchangjun

1980年代科學家發現愛滋病毒之後,人類社會對此疾病的認識與醫藥發展尚為不足,但恐懼與猜測卻是相當快速的蔓延開來。愛滋病在歐洲公開的初期,如同瘟疫,人人皆想八卦討論,卻又避之唯恐不及。德國發生了第一起愛滋病死亡案例,在瑞士也激起整體社會的討論。1986年,瑞士報紙一瞥報(德)外部链接也以斗大聳動的標語寫著「瑞士是全歐愛滋病第一名」,讀者無不心驚。

愛滋病的死亡案例從美國的同志圈開始,歐洲的同志圈也開始了揣測,1984年蘇黎世大學對外招開了一場愛滋病講座(德)外部链接,根據瑞士愛滋病防禦先鋒也是同志運動工作者史韜先生(R. Staub)回憶,那次的講座聚集了300多位同志,許多人得知這個疾病的消息後,晴天霹靂,無法接受。史韜先生表示:那場講座至少說明了,這是由「免疫缺陷病毒」所產生的疾病,並經體液或血液傳染,這個疾病的正確名稱為「免疫缺陷症候群」,俗稱愛滋病。有了明確的醫學訊息,他與其他蘇黎世同志工作小組(德)外部链接的朋友開始討論,如何成立宣導小組、如何成立防治專線,以及如何取得醫療資源。當時同志圈是愛滋病的高危險群,得快速集結力量,開始進行宣導與防治工作。

積極小眾改造社會的力量與決心

30多年前,是一個沒有網路,國際電話十分昂貴,通訊並不容易的時代。為了得到第一手的愛滋病醫療訊息,蘇黎世同志工作小組必須時常與美國的愛滋專家通話。因此,尋求外援得到資金,才能持續進行這個小團體的大工程。史韜先生與其他兩位小組成員主動造訪國會與瑞士中央政府,尋求國家資源注入愛滋病防治工作。在協商之後,史韜先生與其夥伴組成三人的瑞士愛滋協會,接受中央政府撥款,開始進行全瑞士的愛滋宣導與防治。

這個三人的團體最初採取的策略是在有限的名單內,寄出文宣、捐款單和一枚保險套。企圖告訴社會大眾,愛滋的傳染並非只存在同性戀之間,異性戀也是極有可能受感染的,戴上保險套才是真正保護自己的方法。

當時保險套並不如今日這麼容易取得,購買時的心情也不像今日這麼輕鬆自在,這個打破禁忌主動談起「性事」的出擊,引起了瑞士社會極大的正面迴響。史韜先生回想那段日子(德)外部链接,當時每天到郵局領取協會信件,都會收到正面的反饋以及捐款,收信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成功之後,他們下一個里程碑即是:集結了當時眾多不同地區性的小型同志團體,成立了瑞士愛滋救助組織(德)外部链接。更多人的參與,也擴大了影響力。

除去同志汙名化的社會運動

將愛滋病公開化與資訊透明化,有助於社會大眾瞭解整個病情的發展。1986瑞士愛滋救助組織會長若提先生(A. Ratti)當時也是瑞士知名記者,接受瑞士國家電視台的採訪(德)外部链接,他以自己同志與愛滋病患者的雙重身分,公開說明當時瑞士的社會情況,並對大眾喊話:「愛滋病的傳播與人性有關,男同性戀者的愛戀行為是隱藏的,疾病的傳染也是隱藏的。若是要降低全國感染人數,將傳染途徑與防治訊息公開是非常必要的。」

若提先生含蓄的表達中沒說出口的是:30多年前瑞士社會對愛滋病患者與同性戀仍帶著有色眼光,歧視是大剌剌存在的。家人的不諒解、職場上的排擠,就連找房子都受到影響,在如此不見容於社會的狀況下,疫情在社會的暗處蔓延,受害的卻是整體社會。

若提先生(德)外部链接是同性戀愛滋防治運動的先行者,當時以同志身分公開在電視上喊話,是驚世之舉。不但是公開出櫃,也暴露自己愛滋病患者的身分。他願以自身的最後的力量,大膽地為同志議題與愛滋議題做出正面的行動,喚起更多人的重視與支持。10年後,在蘇黎世聖母大教堂內院有一塊刻有André Ratti的紀念碑(德)外部链接,先行者積極的行動是改變社會重要的一步。紀念碑代表著同性戀議題在瑞士社會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宗教團體以及政治人物改變了原先保守的看法。瑞士的同志團體在在愛滋病的防治工作上,與政府部門合作,也打了成功的一仗,這同時扭轉了同志社群被汙名化的社會形象。

知識與法律戰勝傳染病

走到了今日,世人已普遍瞭解愛滋病的傳染途徑,了解到受感染的群體不僅限於同志圈。於是,愛滋病防治協會今日的重點工作也更擴大到性工作者的職業訓練、吸毒者衛教,以及消弭歧視的法律制定與道德宣導教育。尤其愛滋病患者在藥物治療下,有的人已能再度回到工作崗位服務,如何在職場繼續工作不受到歧視,是相當大的重點項目,藉勞工法的規範,保障愛滋病患的工作權(德)外部链接

法律上的支持是實質的改變社會的利器,同時也具消弭歧視的宣示作用。訴諸民眾的道德勸說,在法律的保障之下更具說服力,社會大眾明確瞭解訊息,才能減少愛滋病患在生活中或職場上遭受歧視。

為突破愛滋病患者的晦暗的形象,在今日瑞士愛滋病救助組織的網頁內,也可見到陽光正面的個案,每個人在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後,如願地回復正常的生活。莎拉就是一個受愛滋病毒感染的年輕照護機構的工作人員(德)外部链接,她在得知自己罹患了愛滋病之後,快速地重整自己的心情,接受治療。回到職場上繼續服務,也遇到了她的真愛伴侶,決定一起生活。一直想成為母親的她,在醫生的指示下成功地走完了孕程,躲避了垂直感染的風險,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女嬰。 

醫療之外,關懷同等重要

莎拉願意公開自己的經驗就是要讓世人知道:愛滋病患者也能好好活下去。遵照醫生指示,做好安全措施,接受定期檢查與治療,現在愛滋病對她來說,像是一個長期陪伴的慢性病,無須過度畏懼,只需小心面對。莎拉表示:「世界愛滋病日時,我有機會和其他愛滋病患者見面,面對共同的問題,這使我更感堅強。」社會風氣開放之後,與知識觀念普遍建立後,人們對於性別議題與愛滋病傳染也能分開討論。兩者不再被視為一體,相互混淆,造成無謂的恐懼。患有疾病的人,除了醫療協助之外,人際間的關懷更有助患者重新建立新生活。

瑞士社會面對愛滋病,所走過的30年歲月並不容易,性別議題的討論與社團也越趨多元,攤在陽光下的公開透明也有助於互相理解。醫藥進步的今日,愛滋不再是絕症,在瑞士也能購買到自行測試是否感染的愛滋的病毒試劑盒(德)蘇黎世同志工作小組(德)外部链接所服務的對象增加,年齡層下降,年輕的孩子越早學習到正確的性知識與觀念,越有能力保護自己。

瑞士的愛滋防治工作除了在本國之外,也擴及到海外。將自身成功的經驗,拓展到疫情快速擴張的地區。愛滋防治在今日不只是單個團體的問題,而是全體人類傳染疾病防治共同的重要任務。

作者:方常均Facebook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