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欲成为科技强国,必须与中国合作

上海瑞士科学中心 EXH DESIGN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科研领域投资象中国那样提高的如此之快!何海德(Hans Peter Hertig)博士如此认为。从2006年元月至今的两年来他一直在上海,亲自筹建了上海的瑞士科学中心-swissnex。

借何海德先生回瑞士度假之际,他接受了swissinfo独家专访。他告诉记者,在上海建立瑞士科学中心目的和原因是,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在科技领域成为世界强国。

swissinfo:在中国生活了两年,你对中国的印象如何?你最喜欢中国的什么,不喜欢什么?

何海德:我非常喜欢中国,对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印象。在中国我又重新看到了人的乐观精神并感受到那种向上发展的氛围,这在瑞士乃至欧洲长久以来已经不多见了,人在中国能感觉到一种动态和一天天的发展。两年前我刚刚到上海的时候,早上在一家较高档咖啡厅喝咖啡,我总是唯一的客人,而今天,这家咖啡厅门前天天都会排起长队。

我最喜欢的当然是中国的人,中国现在还不属于世界强国,但是从人们的精神和发展中能够感受到,中国正处在通向世界强国的路途中,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国家。

我不喜欢的是我至今仍不能使用中文与人们交流(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被排除在一定空间之外了。另外,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的官僚主义仍然较严重,因此也造成一些人在中国的工作较难开展。

swissinfo: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瑞士在内,提到中国便少不了人权及环保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瑞士人,你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呢?

何海德:我的印象是,这个国家被领导很非常好!我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有着无法想象的艰难使命,而面对如此多的困境,政府能做到今天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swissinfo:两年来,你在上海一手筹建了上海“瑞士科学中心”swissnex,它到底是个什么组织机构?其目的或目标是什么?

何海德:受瑞士国家教育及研究秘书处(Staatssekretariat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SBF)委托,我于2006年元月起,在上海筹建继波士顿、旧金山和新加坡之后的第四个瑞士科学中心。

瑞士政府设立瑞士科学中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加强瑞中之间在科技领域的深层合作,建立并提供一个稳定高效的合作交流网络和平台,促进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合作。

二是加强瑞士作为科技强国的宣传,让中国了解,瑞士除巧克力、手表以外,在科技领域也很具优势,将瑞士树立成一个科技强国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外交政策方面的目的。因此我们举办了许多展览、活动,以谋求建立一座中瑞间的桥梁,综合协调科技、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swissinfo:中瑞科研人员将共同研发哪些领域和课题?

何海德:我们将提供一个相对公开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由中瑞双方共同拟定,主要在生物工程、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环保、能源开发以及医药科研等领域。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一个中国大学的数据库,因为在瑞士,人们很难了解中国大学的具体情况,通过这个数据库,我们便可得知中国各大学以及其强项所在。我们还将选拔20-30名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来瑞士工作两年。

swissinfo:你认为,中国吸引瑞士的地方是什么?反之呢?

何海德:虽然中国今天还不属于科技强国,但是对于我来说,毫无疑问,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中国政府对此也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每年对科研的投资以20%的速度递增,这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未来10年中国将出现4-5所世界顶尖级大学,中国有着无穷的潜力。

瑞士吸引中国的地方也非常明显,瑞士本身在国际上就有着很好的声誉,尤其在政治方面。1949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瑞士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都是瑞士吸引中国的重要原因。

swissinfo:在科研领域,中国的强项在哪儿?弱项在哪儿?原因何在?

何海德:中国科研的强项在于它是建立在工程科学基础之上,比如纳米技术领域。较弱但在发展中的是生物工程学。最弱的是社会和人文科学。原因在于过多考虑科研的应用和实用性,以及其经济利益。目前中国95%的科研仍在应用科研领域。

swissinfo:受益应该是双方的,瑞士通过科学中心从中国受益什么,反之呢?

何海德:首先我们受益于,我们与未来的科技强国建立了兄弟关系,如果我们要成为科技强国,必须与中国合作,同时我们也受益于高科技人才的交换,这已经不是过去的发展援助,而是一种双赢的科研。瑞士每年给这个科学中心的投资约为300万瑞士法郎,中国同样受益于瑞士科技。

swissinfo:一个也许是较忌讳的问题:伦理道德规范的问题,中国在这方面是不是一个科研上的避风港?

何海德: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忌讳的话题,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回答:不是!

在瑞士不允许研究的课题,在中国同样不可能。目前许多领域尚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规范,比如在干细胞研究方面,中国同世界所有科研国家一样,虽然很多领域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这并不是说政府不愿意制定,而是还没有这样的需求,中国政府一旦发现有这方面的法律漏洞,会马上制定出相应的法律填补这个空缺。

swissinfo:2008年上海的瑞士科学中心正式开馆后您将返回瑞士,你不愿意继续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吗?回瑞士后,您有什么计划?

何海德:非常遗憾,我虽然很喜欢中国,但是按最初计划是我只负责筹建,而不领导上海的瑞士科学中心。我从中国回瑞士后,将任教于洛桑理工学院(EPFL)国际政治学,同时还将在洛桑理工学院开设一个选修科目:Asian Studies,我将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

瑞士资讯(swissinfo),邵大海

瑞士政府每年为上海的瑞士科学中心投资约300万瑞士法郎。

中国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00万之多,是世界上大学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使得中国没有了人才资源的后顾之忧。

何海德认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大,地域广和人口多。

其次是语言,也就是英文的普及和应用还跟不上。80%的科技出版物仍是中文,大学中真正使用英文的工作环境还很少见。

另外,中国的科研与政治关系过于紧密。

生于1945年。曾就读于伯尔尼大学、日内瓦大学、美国Iowa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

曾在伯尔尼的布格多夫(Burgdorf)州立技术高校学习化学,在伯尔尼大学攻读经济和社会学。并于1979年毕业(获得博士头衔)。

1993 – 2004担任瑞士国家基金会(SNF)负责人。

之前曾在瑞士驻美国华盛顿(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和加拿大渥太华大使馆任科技顾问,并曾在瑞士驻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代表团任职。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