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法郎-战争年代的吸铁石

瑞士法郎作为避风港货币的传统作用可能面临挑战。 Keystone

金融危机的余波见证了瑞士法郎受欢迎程度的回弹,这是由于投资者从波动性较强的货币中迅速撤资。

瑞士法郎又被经纪人称为“Swissi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获得避风港货币(safe haven currency)的声望。但它是否能在经济困难时期继续吸引投资者呢?

























如今的瑞郎成为避风港货币,根本原因与上世纪20年代基本还是如出一辙。

瑞士长期以来一直得益于稳定保守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令货币的波动幅度达到最小。世界级的金融与银行体系也在这里得到长足发展,极大便利了内部投资。

在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保持的中立性也是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催化剂。瑞士法郎与荷兰盾和瑞典克朗一起,成为受战争破坏的欧洲货币体系中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可靠的退路

由于二战中荷兰被德国占领,而瑞典则实施了更严格的资本控制,瑞郎从而在二战之后的时期内承担起更重要的避风港货币作用,瑞士财政史学家托比亚斯·施陶曼(Tobias Straumann)说。

“尽管瑞士法郎发行量相对较少,却取得了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他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

各国政府与央行已习惯于在外汇储备中持有一定数量的瑞士法郎,在经济衰退时作为退路,并会在困难时期不可避免地来临时增加瑞郎的储备。

即便在美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日元兴起成为所谓的“硬”通货的时期,对瑞郎作为退路选择的热情也未有减少。

据施陶曼分析,瑞士的优势在于,它所经营的财政体系比日本更开放,而在上世纪70年代,它的反通货膨胀也比其它许多国家更加成功。

欧元的挑战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1995年欧元的引入会削弱瑞郎的避风港货币地位。

最初的征兆显示,欧元的强势侵蚀了瑞郎的重要性。但金融危机及之后的衰退则见证了对瑞郎热情的重燃,这说明它在困难时期的重要性仍未受到动摇。

瑞士一贯持保守的经济作风,这确保本国不会像其它欧洲国家一样陷入债务的泥沼。虽然这个金融中心未能在危机中全身而退,但总体来看,除瑞银(UBS)外的其它瑞士银行在未获政府援手的情况下,仍相对保持了稳定状况。

自危机以来,对瑞郎的需求如此之高,以致于给瑞士出口商和旅游业造成问题。由于投资者担心可能会有更多国家需要摆脱债务困境,因而一度强势的欧元如今汇率暴跌。

今后汇率波动极可能会逐渐减弱,但对瑞郎作为避风港货币的热情却不会,施陶曼透露。

“瑞郎应会继续起到小储备货币的作用,”他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表示:“它不会成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关键部分,然而投资者喜欢安全的选择。”

在失去诱惑?

“动荡时期尚未完结,谁又知道金融危机还会不会卷土重来?”

不过日内瓦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国际金融教授查理·维普洛兹(Charles Wyplosz)认为,有原因表明,瑞郎在未来几年内会失去某些诱惑力。

首先是作为瑞士金融体系支柱之一的银行保密法受到损害,其次则是其它各国央行在取得政治独立性,并在推行更保守的金融政策。

除此之外,维普洛兹评论说,新兴经济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及其不断扩大的外汇储备,只会令有限的瑞郎供应相形见绌,从而进一步削弱该货币的影响。

“瑞郎会失去某些诱惑力,”维普洛兹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但它可能会保持自己在严重经济衰退时期吸引投资者的奇特地位。”

简而言之,必须在情况糟到几至灾难性时-就像近期出现的那样,才会在今后吸引蜂拥而上的投资者。

1798年,瑞士各州采纳了基于伯尔尼塔勒(Thaler)的十进制银制货币。

但由于各州,加上各修道院、银行及外国来源都各自铸造自己的货币,致使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达几百种。

直到1848年,新创建的瑞士联邦政府被赋予在瑞士铸造货币的独家权利。1850年,币值与法国法郎挂钩的瑞士法郎正式替代了当时在国内流通的各种货币。

1865年,瑞士加入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形成拉丁货币联盟(Latin Monetary Union),按各国货币的金、银含量设置了统一价值,以方便兑换。该联盟于1927年解体。

瑞士在2000年以前一直坚持金本位体制,以黄金储量来支撑流通中的货币。

瑞士中央银行(Swiss National Bank)创办于1907年,其职责之一为接管货币印制的任务。

1945年,瑞郎加入对国际货币体系设立新规则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公布,2010年,外汇交易中有6.4%左右涉及瑞士法郎,令其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货币。

近年来,瑞士法郎占各国央行货币总储备的0.1-0.2%左右。但这仍使之成为世界第五大最受欢迎的储备货币。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