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雌雄同体”儿童的强制治疗“大清算”

继德国人锲而不舍地为“第三性”儿童的权益长期抗争之后,2013年,德国成为首个允许同时具有两性体征的新生儿被登记为既非男性、亦非女性的国家。 AFP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出生于瑞士、没有明确生物性别的孩子,均通过施行生殖器手术或注射激素来矫正,从而在尚在襁褓或咿呀学语的年龄就早早地被“分配了一种特定的性别。近日,一项苏黎世的科学回顾项目开始层层披露那段在历史长河中日渐湮没的“暗黑医学史”。

无论是瑞士还是其他各国,关于跨性别者以及双性人的讨论都已成为社会热点。

根据官方数据,平均每年会有40余名性别模糊不明的儿童诞生在瑞士。

目前,苏黎世大学儿童医院正着手开始系统地审查1945至1970年之间瑞士各家医院对性发育异常的儿童所实施的治疗手段。该项目启动于2016年10月1日,预计将持续两年。本周一(10月10日)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及,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将会全程提供资金资助。

这一项目的前身是始于2014年的一项前导性研究,而那项规模尚小的研究由瑞士民间自助组织“双性人协会”(zwischengeschlecht.org外部链接)主导,其初衷是对瑞士双性人所接受过的强制性医学治疗进行历史性综合回溯。

强制指派性别

素来反对给先天性性别异常的儿童实施医学干预的“双性人协会”曾经多次指斥医院,认为医院在未经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对那些被称为“阴阳人”的儿童实施了不必要的治疗,尤其是在生殖器部位进行手术。“对过去桩桩件件的手术一一进行审查,从而重新评估那些医学措施是否荒诞无稽,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双性人协会”的Markus Bauer在接受瑞士广播电视台的采访时如是说。

儿童医院的泌尿科主任Rita Gobet也是这一研究项目的拥护者之一。在身为医生的她看来,回首过去几十年间的病例不难发现,双性儿童们并不是总能获得恰如其分的治疗。过去的医生们普遍认为,一个具有先天性性发育异常的儿童在出生之后应尽早通过医学手段的干预,强制性将他/她推向某种特定的性别发展方向,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而如今,这种看法已被定性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界确实给那些孩子带来了负面效应,”她在瑞士电视台的镜头前说。

业已启动的回顾研究项目将收集采纳所有参与者的意见,其中不仅包括昔日接受无法逆转的生殖器手术、如今作为成人终生承受羞耻和挫折感的人,还包括曾对这些人作出诊断或实施治疗的医护专业人员。

据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介绍,主导这次研究的苏黎世儿童医院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际医学界就一向被公认为性发展差异及先天性性别异常儿童医学治疗领域的领军人。

既非男性,亦非女性

“这项研究可谓是恰逢其时。因为跨性别者,也就是所谓的‘变性人’或者‘双性人’的话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符合公共利益,”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委员会下属的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Paul Schubert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介绍说。

此外他也特意提及,那些曾经在懵懂无知的年纪“被迫”接受治疗的儿童,随着光阴的流逝已身为成人,但他们的痛苦并未伴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褪,反而承受着更大的痛苦和心理折磨。

“眼下,在我们谈及我们该做什么之前,我们首先得回头看看我们曾经做过什么、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而要反思这些,只能借助于回溯性的科学研究,”他补充道。

2013年,瑞士的近邻德国成为首个允许同时具有两性体征的新生儿被登记为既非男性、亦非女性的国家,其父母可暂时将出生证上的性别栏空置不填。这一举措,无疑让那些迫于压力、仓皇失措而不得不仓促决定让孩子接受治疗的父母如释重负。

双性人

两性畸形、假两性畸形、外生殖器模棱两可、雌雄同体、性发育障碍、性发育变异等等……这些词汇均用来描述儿童先天性别异常状况。他们的内部和/或外部生殖器组织有不止一种性征,身体兼有女性和男性的性征。

然而,这些儿童却往往被世俗贴上“阴阳人”或“雌雄同体”的负面标签。

据北美中性人协会(Intersex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透露,该状况在每1000名新生儿中至少有一例。有些双性人在出生时即可被很容易地分辨出,但另一些则要等到更晚,尤其是到青春期时才能被发现。

如果您的孩子是双性人,您会在他/她多大年纪时让他/她接受医学治疗?请给我们留言。

(编译:张樱)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