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创业头一年融资千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中国创客”抢摊瑞士初创圈,遭遇过哪些水土不服?他们究竟看到了怎样的前(钱)景?
“中国创客”抢摊瑞士初创圈,遭遇过哪些水土不服?他们究竟看到了怎样的前(钱)景? © KEYSTONE / CHRISTIAN BEUTLER

近年来,不少赴瑞深造的中国学生选择毕业后作为“洋漂族”留在瑞士创业。有人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也有人告诫“异国创业,如履薄冰”。“中国创客”抢摊瑞士初创圈,遭遇过哪些水土不服?他们究竟看到了怎样的前(钱)景?


提及瑞士,中国人的印象还大多停留在强者恒强的制药业、声名显赫的金融业、技艺精湛的钟表业。鲜为人知的是,这片弹丸之地催生出大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科技公司和改变生活的创新,堪称初创企业强国Nr.1。在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瑞士一如既往荣膺桂冠,连续八年蝉联第一,当仁不让地成为全世界最有利于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创办新企业、发展新业务的经济体。

苏振中: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博士毕业后,初创Fixposition公司种子轮融资为100到150万瑞郎(折合人民币约为670万元至1022万元),专为工业无人机、农业机械及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室外厘米级高精度卫星导航与视觉导航深度融合解决方案,目前客户包括华为、无人机企业昊翔、诺联科技等。

李翔: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力学系博士在读期间即创办瑞士医疗器械公司ZuriMED。2015暨2017年“瑞士Venture Leader”(瑞士国家创业孵化器Venturelab和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商业拓展项目)获得者。

瑞士资讯swisisnfo.ch:身为外国人,您认为在瑞士创业会遇到哪些天然的短板或者说难以规避的不利因素?

李翔:中国人-或者说非欧盟公民的身份就是一道迈不过去、很难逾越的门槛。

我读博的时候拿的是B证(短期居留许可),可一旦转为创业者,竟然变成了L证(临时居留许可),说到底,此举是瑞士政府为了严防那些借投资开公司之名、实则“曲线救国”有意移民的人。我也申诉过,得到的回复是:能给你签发L证就很不错了,这还是看在你为瑞士人创造了两个就业岗位的份上。

L证对初创公司创始人来说挺致命的,因为这意味着你的资金链不能断。一旦这一轮融资用完了、下一轮资金还没到位,你的居留许可就即时失效,立马得打包回国。所以和其他创始人相比,我老得揪着心,过早地分散精力去做下一轮融资。

苏振中:作为在瑞士创业的外国人,我个人没有感觉到受到过任何区别对待。一来瑞士人务实,商场上根本不在乎你的文化背景,只看技术和商业潜力。二者创业圈堪称瑞士成分最多元化的地方,超过一半的初创企业领导者都是外籍公民,所以整个圈内标准语言是英语,可见其国际化和开放度。

如果要说我遇到过的困难,那就是创业后,我从博士的B签证被换成目前的L临时居留许可。事实上,这早已成为外籍创业者们烦恼的问题之一,就在上个月瑞士媒体关于无人机创新生态环境的报道里,还欣然自得地提到“这得归功于灵活的劳工法”,我们这些外籍创业者议论起来都只能是“呵呵”。

如果瑞士工签政策一直是这么不友好的话,会让本身就充满挑战的创业雪上加霜。 已经有一些创业公司在团队对扩张的过程中,迫于无奈搬迁到其他地方去了。

瑞士资讯swisisnfo.ch:瑞士初创公司与中国、美国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李翔:我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都是瑞士人。瑞士人创业,会把产品技术标准提高到变态高度,比如法定手术线承载标准界定在50公斤,但我们公司的要求是能承受100公斤。所以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瑞士制造”成本会这么高。

不仅如此,瑞士创业者谦虚到过分。我给人做产品演示,最多只能说“我们期待能把产品做得更好”。但我们去美国硅谷、波士顿、中国做路演,对方动辄就用“极好、出色、惊人”这种打鸡血的词。

不过我现在也习惯了瑞式思维方式,介绍产品时偏向保守,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中国很难找到契合的投资人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你自己说的都没信心,我们怎么能信任你?

苏振中:瑞士创业者最典型的标签就是保守稳健。中国某家顶级风投曾来考察过我们公司,私下跟我说了句实话:“你们瑞士创业项目路演(编者注:即创业公司代表通过直接、高效地向投资人介绍企业产品、发展规划和融资方案)拿回国根本没法看,因为完全没经过包装。”

可是我们在瑞士接受的训练是:你的资金得花在产品设计、商业发展上,而不是外包给设计公司、咨询公司美化包装ppt上。

另一点让中国风投诟病的是,瑞士初创公司在市场分析上太过谨慎。如果一家中国公司来瑞士路演时介绍:“我们做的这款产品有10亿潜在市场”。那么瑞士投资方一定会追问:“10亿市场确实摆在那儿,但你在未来一年及两年内,能真实获取的份额具体是多少?”

我认为两方中和一下才是完美状态:瑞士创业公司需要更加“乐观”一点,国内也需要压压水分。

Fixposition联合创始人-CEO苏振中及COOLukas Meier
Fixposition联合创始人-苏黎世联邦理工博士毕业的苏振中及硕士毕业的Lukas Meier分别担任公司CEO和COO。 JASMIN FREI

瑞士资讯swisisnfo.ch:作为驻址于瑞士的公司,您目前却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您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又均为瑞士人,他们对此没有异议吗?如何解读这种抵触心理?

李翔:瑞士才八百多万人,我在中国做一个城市就能超过瑞士总量。中国就是未来,没毛病!

我很看好中国未来医疗器械市场的潜力,但我另外两位瑞士合伙人内心深处多少对中国人、中国制造、中国投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抱有成见。另外一个原因就和咱们好多人看暴发户不爽一样,中国人近年来在瑞士大肆收购多少让瑞士创业者有些不满情绪。每次我去中国寻找融资或合作,他们都特担心:会不会有中国人投一点钱,就把我们的idea弄走了?

其实世界各国创业者都心知肚明:中国市场很可观。但在他们眼里,中国市场就是一个“黑盒子”,他们很清楚自己没法做这个市场,最终只能交给中国合伙人去做。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实在太大,水土不服不是靠时间就能彻底消解的,Google与Uber先后惜败百度和滴滴,就是活生生的前车之鉴。

苏振中:早期团队中出现过对中国的不信任的声音,多半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现在我们专注于工业无人机客户提供高精度GPS与视觉导航解决方案,全球最大的无人机企业大疆、昊翔、亿航等全都在中国,因此团队必须去了学习,了解中国。后来核心团队的新成员中对中国的了解就比较多。

在我看来,作为初创公司,在选择客户时谨慎再谨慎是你自己的责任。我们现在的大客户之一中国昊翔,在瑞士拥有一个从人员构成上来说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研发团队,所以它了解国际规则;再比如我们的另一位客户华为,本身就是享誉国际,其团队非常专业,非常国际化。

瑞士资讯swisisnfo.ch:曾有人点评:瑞士属于科技型创业,而中国属于机会型创业,您认为哪些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

苏振中:政府导向这根“指挥棒”引的大方向不同吧。凡是瑞士政府出资参与的创业基金,基本都流向高科技产业。当然,中国大热的共享模式、互联网泡沫式的机会型创业,肯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对一个国家长远战略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跟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有关系。从民间角度来看,至少一半的瑞士风投都热衷于投资科研性商业成果转换、对社会长远进步有贡献的产品。

李翔:瑞士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来做的。缺乏专业学术背景,一来跟别人比你没竞争力,二来瑞士投资人也不会相信你。所以在瑞士,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天时地利人和、获取足够的支持来登上创业平台。

中国如今的创业氛围一片大好,移动支付、共享系列模式不仅遥遥领先于世界,还有输出到全世界的势头。因为这种“模式型创业”的市场推广之前已经得到过充分验证,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模式,你只需要投入一定资本开发出一个产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外界老说,中国每个人都可以出来创业,门槛相当低,只要套用的模式靠谱、吸引资金的亮点找得对就行。即便是我在中国接触到的有限的技术创新者,也都集中于能很快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盈利的消费品创新。

相关内容

瑞士资讯swisisnfo.ch:作为洋创客,或许您在对市场判断管理文化等方面并不占优势。您究竟是出于哪些因素的考虑而决定留在瑞士创业呢?

李翔:我也曾经因为国内创业氛围如火如荼尝试过回国寻求机遇。但国内投资圈普遍不愿染指周期较长的医疗器械或药物研发,更倾向于能迅速转化为实物、推向市场、拿到回报的产品。

而瑞士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善的投资机制。一方面,各种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委,要么本身就是天使投资人,要么个人拥有投资平台或孵化器,他们担任评审的过程并非纯粹地“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是带着慧眼找项目,一旦盯准了,就会直接跟你接触。

另一方面,瑞士投资人背后都有很健全的退出机制。他们和本国优势行业已经搭建了长期紧密的联系,知道未来几年各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所以敢去给一些长线的医药和器械投钱。许多初创公司做到一定阶段,投资人便会在自己掌控的网络之内帮你找到合适的“接盘侠”,你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了。

苏振中:我算是博士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了,先后获得各类大奖。奖金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对我这个纯粹技术出身的理工男来说,评委的点评在很大程度上帮我看清了市场需求。如果当时他们的反馈异口同声都是否定的,那恐怕我就赶紧去找工作了(笑)。

在瑞士,每位先锋学者项目里创业的学生都能分配到一位“创业导师”,我当时的创业导师Peter Seitz曾是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教授,坐拥80多项专利,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创新与企业家实验室(ieLab)部门的创始人之一,现在也经营着自己的独角兽公司。创业导师对公司成败的关键、团队构建要素等方面提供的指导,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偶尔遇上回答不了的问题,他们立马就拿起电话帮我找到目标人物,尽快解开症结。

瑞士资讯swisisnfo.ch:既然专业背景如此重要,那么在未来几年内,哪些学科或专业背景的人更适合在瑞士创业、从而和瑞士优势行业实现接轨呢?

苏振中:除了传统优势学科生物制药,机器人/无人机、视觉计算领域的初创公司在瑞士有不可估量的前途。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实例:曾被亚马逊斥资近8亿美元收购的Kiva流仓储机器人的创始人Raffaello D’Andrea教授,目前就在苏黎世联邦理工担任教授专注于开发集群无人机,他手下连续数届所有的博士生,全部都成了创业公司CEO。

李翔:金融科技(Fintech)在很长时间内都仍然会是瑞士创业圈的热点。一来瑞士各家银行、包括瑞士国家邮政(post)等所谓的传统国企接受创新的开放程度比其他国家高多了,乐意采用全新的移动支付手段。二来这些企业巨擎已经搭建起对自己品牌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和成熟有效的宣传渠道,所以瑞士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在近年会呈现井喷式的勃发。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