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阿洛伊丝富创造力的精神分裂症

© Collection Antoine de Galbert, Paris

涩艺术(Art Brut)亦被称为外行或原生艺术(Raw Art),其著名人物阿洛伊丝(Aloïse)在因精神分裂症长期收容期间,画出了她全部的幻影式作品。如果这位瑞士艺术家曾服用药物,那么可能她什么也画不出来。

在今夏洛桑举办的两项围绕阿洛伊丝的重要展览期间,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代医药是否会抹杀她的创造力?

精神抑制药物与抗抑郁症药把无数人从痛苦中释放出来,但它们也能关上创造力的闸门。

某科学研究确定了精神分裂症与极富创造力的天才之间的关联,自研究成果发表以来,这方面讨论就有了全新的意义。由于这些人的多巴胺受体水平很低,从而能在大脑中产生更多不寻常的联想。

精神抑制药物会调节多巴胺水平,因此也就降低了产生意料之外的(创造性)联想的能力。

阿洛伊丝32岁时因精神分裂症被收容,此后的46年就通过虚构一个自己的世界来驱赶所受的折磨。她还把这个幻影世界用文字记录在笔记本上、用色彩描绘在纸张上。

“放到现在,阿洛伊丝可能不会被收容,”阿尔布吕特美术馆(Collection de l’Art brut)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帕斯卡尔·玛瑞尼(Pascale Marini)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相反,阿洛伊丝可能会接受药物治疗,从而将被剥夺最终保护她的艺术得以滋生的土壤。

“永恒迷幻”

阿洛伊丝几乎是从1918年刚被收容时即开始绘画。起初她是在废纸上偷偷画,上面还记下她脱缰的思路。后来她逐渐得到彩色铅笔和大幅的纸张,让她能够放开手脚去创作。

“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她是其中的造物主、完全的艺人。那是种完美的退隐方式,”玛瑞尼解释道。她补充说,本届展览展示这个世界,并不是要证明阿洛伊丝的精神分裂症,而是要凸现创造力在她这类人应对痛苦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阿洛伊丝本人把创造力评价为“奇迹般的”、“永恒迷幻的唯一泉源”。

涩艺术概念背后的法国画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追随了她的作品近20年,还经常来瑞士看望她。在她1964年去世后,他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她的艺术治好了她(见右栏)。

实际上是全科医生杰奎琳·鲍海-福雷尔(Jacqueline Porret-Forel)对阿洛伊丝感兴趣,并将她的作品介绍给了杜布菲。他立刻意识到阿洛伊丝精神洞察力的独特性,这一经验对他以后辨别其它涩艺术创作者很有启发。

自她们于1941年相识开始,鲍海-福雷尔就成了阿洛伊丝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可能还是后者在以后10年里创造力爆发的催化剂。

“她能感受到我对她的兴趣,”鲍海-福雷尔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透露。

在绘画中存在

鲍海-福雷尔一直致力于在各国推介阿洛伊丝,甚至远至日本,那里也已举行过几次阿洛伊丝画展。鲍海-福雷尔还是最近通过网络发布的目录《raisonné》的作者。经过这么多年,96岁高龄的她仍对阿洛伊丝充满热情,“她令我勇往直前,”她微笑着说。

“她最想做的就是化身于自己的画作之中。对她来说,这是存在和重新主宰那令她感到游离在外的躯体的一种方式,”鲍海-福雷尔回忆道:“没有什么能比刚刚画出能代表自己的花卉或动物让她更开心的了。”

她也深信,假如阿洛伊丝服用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精神抑制药物,就会有非常不同的人生。“精神抑制药物会完全改变内在世界,”她这样说。

阿洛伊丝会以不同的方式作画,如果她还能画的话,鲍海-福雷尔阐述道,然而作为医生,她认为不应该剥夺病人借助药物得到解脱的权利。

并非人人都认同这种看法。画出《呐喊》的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曾有句名言:“(我的苦闷)是我和我的艺术的一部分。它们与我密不可分,而(治疗)会毁了我的艺术。我要保留这种折磨。”

不过鲍海-福雷尔表示,阿洛伊丝的案例有些不同,因为她相信正如杜布菲所言,阿洛伊丝杰出的才华帮助她得到治愈。

并非艺术治疗

另一方面,她认为有必要纠正一些误解。“与普遍认识正相反,精神病患者中艺术家的比例并不高过一般人,”她强调,而且涩艺术创作者并非都是些精神不正常者。

“从我多年的观察,包括研究让·杜布菲的文章,创作涩艺术者是些拥有对世界的精神洞察力而非视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中也可能包含灵媒。

他们把精神图像用手头能找到的材料记录下来。这种单向过程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家,后者在他们的所见之物与所创之物间来回工作。从这方面来看,也不应当把涩艺术与艺术治疗等同而语。

当被问及现代医药是否会敲响涩艺术的丧钟时,她回答说,因为它不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概念:“具备不同于我们的个人精神洞察力的人永远都会有。”

在阿洛伊丝基金会(Aloïse Foundation)编撰的其作品在线目录《raisonné》发行之际,名为《Aloïse》和《The Solar Ricochet》的两项展览分别在阿尔布吕特美术馆(至2012年10月28日)和洛桑州立艺术博物馆(Cantonal Fine Arts Museum of Lausanne,至2012年8月底)举办。

由于阿洛伊丝大幅画作中丰富的象征主义,她与瑞士人阿道夫·沃尔夫利(Adolf Wölfli)和美国人亨利·达格(Henry Darger)一道,被认为是涩艺术的三剑客。

阿洛伊丝·高尔巴(Aloïse Corbaz,1886-1964年)生于洛桑。她曾梦想成为歌剧演员,却被送到德国作家庭教师,在波茨坦威廉二世的王宫里工作。1913年回到瑞士后,她开始了反军事呼声,并有妄想性的行为。1918年她因精神分裂症被收容,在收容所度过了她的后半生。

阿洛伊丝用彩色铅笔作画,并以炭精笔勾勒轮廓线。她也用老鹳草花瓣来增添红色,还常常在画作中使用牙膏。到20世纪50年代她的视力开始下降后,她转而使用蜡笔作画。

已知的阿洛伊丝绘画有834件,其中还包含了2千篇文字作品。许多纸张正反两面都画上了画,有20幅则是画在大张纸卷上。洛桑的这两个展览陈列了包括速写本在内的300件作品。

她的画作刻画了奇异的花卉与动物,经常还包括一些著名人物,例如拿破仑或罗马教宗、戏剧女主人公托斯卡、茶花女、玛侬·雷斯考特等、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安·博林,以及被刺杀的历史人物,如亚伯拉罕·林肯、伊丽莎白女王、卢克利齐亚·博基亚等。

“我深信她头脑完全清醒,只是想隐退到自己搭建的巧妙蚕茧里……精神分裂症?不,完全不是。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下。她图画中细致的和谐、它们的自信与艺术趣味,根本不像是……疯女人的创作。”

节选自阿洛伊丝去世后让·杜布菲写给杰奎琳·鲍海-福雷尔的信,1964年4月11日。

涩艺术(又称原生艺术)是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创造的名词,指的是阿洛伊丝这类因精神孤立而未受文化条件污染、富高度创造力的天才的作品。他们通过艺术表达内在的世界,来逃避自己的痛苦。

1971年,杜布菲把自己的4千件涩艺术作品收藏遗赠给洛桑。两年后阿尔布吕特美术馆在市中心的Beaulieu城堡开办,它亦成为涩艺术的圣地。

瑞典卡罗琳学院于2010年3月发表的研究,确立了具发散性思维-即富创造力-者体内多巴胺活动与精神抵制药物的关联。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极富创造力的天才的多巴胺受体较少,尤其是D2次类型受体。这种过滤的缺乏令信息的流动性更高。

信息的高流动会刺激大脑皮层,令产生新颖联系与不寻常联想的能力得到加强。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抵消多巴胺影响的“典型性”抗精神病药(亦被称为神经松弛剂)就一直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副作用较少的第二代“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于上世纪90年代得到应用。

(译自英文:小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