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迪伦马特:一位天才的画像

作画中的迪伦马特,1979年 RDB

今年是瑞士著名剧作家、小说家、画家迪伦马特(1921-1990)诞辰90周年纪念。他与弗里施并称为瑞士的双子星座,两人交相映照,使瑞士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上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迪伦马特的作品被译成了43种语言,改编成了几十部影视作品,他的戏剧在全球50多个国家上演。经过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大众媒体的传播,迪伦马特的声望在20世纪60年代如日中天。

1990-2011,在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逝世后的20年里,他的戏剧仍然长演不衰,在德语国家里,他是继布莱希特(Brecht)之后上演次数最多的剧作家。根据第欧尼根出版社(Diogenes Verlag)的数据,在这20年间,仅在德国就有百余万人观赏过他的戏剧。

艺术全才

迪伦马特几乎是一位天才。他是创作力惊人的多面手,他不仅写剧本、小说、广播剧、戏剧理论、剧评、散文,同时他还是独树一帜的画家和导演。他留给了世人一部37卷本的《迪伦马特全集》,其中有18卷是剧本。

1990年,他把全部手稿捐赠给了瑞士联邦,从而促成了瑞士文学档案馆的成立。1991年,他的遗孀委托名建筑师将迪伦马特居住了40多年的故居改建成了迪伦马特中心,中心陈列了迪伦马特的数百幅画作并收藏了他的4000余本私人藏书。

一举成名

迪伦马特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罕见的一举成名的大师级人物。如果说他的同乡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的成功是建立在多年苦心经营的基础上的话,那么比他年轻10岁的迪伦马特仅凭三个剧本就奠定了他戏剧大师的世界声望,既《老妇还乡》、《物理学家》和《彗星》。

这三部戏都是建筑在“即兴奇想”上的。“即兴奇想”既突如其来的奇思妙想,它们像哈哈镜一样,照射出现实生活滑稽怪诞的一面。“即兴奇想”是迪伦马特的绝招之一,也是灵感的另一种表述。

1956年,这个年仅35岁的年轻人凭《老妇还乡》(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征服了世界舞台: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克莱尔荣归故里,不是为了一解乡愁,而是为了报复负心的旧情人伊尔。她捐给市民10亿巨款,唯一的条件是讨回公道,弄死伊尔。人们拒绝了这个杀人条件。

但是日子太苦,诱惑太大,人们开始赊账消费,生活越来越富裕,城市越来越繁华。到后来债台高筑,人们终于一面高唱“主持正义”,一边对伊尔进行了集体谋杀。在这部戏里,金钱对灵魂一步步的诱惑,道德底线一寸寸的滑坡,以正义的名义进行的凶杀,件件都触目惊心。 

在《物理学家》(Die Physiker)里,默里修斯意识到了他的科学发现既原子裂变对世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躲进了疯人院,没想到女院长掌握了他的技术,于是世界落入了疯子的手里。在此,剧作家警告人们当心核技术的危险,奉劝世人不要迷信科学的万能。

《彗星》(Der Meteor)的主人公、年迈的施威特是侦探小说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宁静地死去,可是他求死不得,一再复活。 而他身边的人,却一个个地死去。凶手原来是施威特,他只有每杀一个人,才能写一本书。这个故事是对那些缺乏想象力、只能在真实世界中寻找素材的艺术家的讽刺。

怪诞的悲喜剧

作为一代戏剧宗师,迪伦马特最独到的地方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主题。他的戏剧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它们不是对最后审判的戏仿,就是对世界末日的疯狂想象。

迪伦马特认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悲剧,但是却不再有奥德赛、哈姆雷特这样的悲剧英雄,所以写悲剧要用新法子。而幽默是使这个世界可以忍受的唯一办法。

怪诞也是他惯用的手段,比如调侃崇高、美化丑陋、对普通事物加以变形、对细节畸形的夸张等。在《老妇还乡》的后记中,迪伦马特写道,用1万元换一条人命,不足为怪。可是10亿元一条命就会让人感到荒谬、怪诞、恐惧。 

迪伦马特的戏以幽默、怪诞闻名于世,它们每每有令人涕笑交迸的效果。可是他绝不是插科打诨的小丑,也不是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家。他是一个做着鬼脸讲真话的艺术家。

侦探小说

迪伦马特不仅是一代戏剧大师,也是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除了《求偶记》以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侦探小说了。其中,又属《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以及《诺言》最为脍炙人口,它们都由一流的导演搬上了银幕。

迪伦马特写侦探小说是为了谋生。《法官和他的刽子手》(Der Richter und sein Henker)最初就是在《观察报》(Beobachter)上连载的,该报甚至号召读者为年轻的作家捐款。虽说是为了养家糊口,可是迪伦马特一动笔就显示了卓尔不群的功力。他以第一流哲学家的眼界和第一流戏剧家的笔力打造侦探小说,使它别具一格。他的侦探小说既通俗易懂,又深藏玄机,因雅俗共赏而拥有众多读者。

画家

迪伦马特一生创作了近300幅毛笔画、油画、铜版画和石版画,其中很多是宏幅巨制。在他生前,外界除了几张漫画以外对这些画作几乎一无所知。然而它们正是进入大师想象世界的重要途径。它们大多以黑色为基调,以希腊神话、文学素材和宗教题材(世界末日、大洪水、基督受难)为内容。迪伦马特从没有把绘画看成文学创作之余所从事的副业。他说:“我写作与画画是出于同一原因,因为我思考。”

2010年金融危机时期,《新苏黎世报》(NZZ)在头版登印了迪伦马特创作于1966年的油画《联邦银行的最后一次集会》。画面的银行家正在集体自杀:前面的人已经倒地身亡,后面的人整齐地吊死在华丽的水晶吊灯上,中间的一群人围坐在餐桌旁,举起手枪对准了太阳穴。如果说迪伦马特的作品在1966年还充满了荒诞与怪异的话,在当今则相当具有现实性了。

1921年出生在瑞士伯尔尼州的科诺芬根(Konolfingen)

1949年《罗慕路斯大帝》首映(Romulus der Große)

1950年发表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Der Richter und sein Henker)

1951年发表小说《怀疑》(Der Verdacht)

1952 年《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首映(Die Ehe des Herrn Mississippi)

1953 年《天使来到巴比伦首映》首映(Ein Engel kommt nach Babylon)

1955发表《求偶记》(Grieche sucht Griechin)

1956 《老妇还乡》首映(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1957 广播剧《抛锚》(Die Panne)

1959 《弗兰克四世》首映(Frank V.)

1959 发表小说《诺言》(Das Versprechen)

1962 《物理学家》首映(Die Physiker)

1966 《彗星》首映(Der Meteor)

1979 《抛锚》首映 (Die Panne)

1981 发表《素材1-3》(Stoff I-III)

1990 发表《素材4-9》(Stoffe IV-IX)

1999年在纳沙泰尔逝世

2000年迪伦马特中心(Centre Dürrenmatt Neuchâtel)落成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