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火車“五星乘客”指南

图
Daniel Müller, Beobachter-Edition

跳上火車,乘到目的地,跳下火車-全程不冒犯到任何人。聽起來簡單容易吧?一位瑞士公共交通禮儀權威警告說,其實真沒那麼容易。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在整整十年當中,弗朗茲斯卡·馮·格呂尼根(Franziska von Grünigen)以Katja Walder為筆名替某報刊撰寫專欄,寫的都是她作為瑞士通勤族一員在火車上觀察到的各種狼狽場面。瑞士的通勤族人數多達400萬人,每天從家門到辦公室門平均要旅行15公里,其中31%選擇搭乘公交系統。馮·格呂尼根最近出版了一本180頁的公交規範手冊(德)外部链接,書中卡通配圖由丹尼爾·穆勒(Daniel Müller)完成,這本書裡展示了不少公交設施上的惡劣行為。

“當火車上有人太有’居家感’時,麻煩也開始了,”她說道:“可火車怎麼說都是介於家與目的地之間的某種中介空間。”這種“如同在家,無拘無束”的表現形式,就是有人做出些注定會惹惱他人的事。

弗朗茲斯卡·馮·格呂尼根,筆名Katja Walder。她也為瑞士廣播電台SRF 3主持節目。
弗朗茲斯卡·馮·格呂尼根,筆名Katja Walder。她也為瑞士廣播電台SRF 3主持節目。 swissinfo.ch

到我倆在蘇黎世中央車站會合前,我已經犯下了好幾樁通勤人士大忌-至少在某些人眼裡如此。我把自己的外套掛在了對面座位旁的衣鉤上;裝我早餐吃的慕芬的袋子,是個會發出悉悉索索聲響的紙袋;我甚至還塗好了護手霜。

“看別人揉搓雙手或者給面部上妝是件過於私密的事。如果你正好坐在那人對面,那麼連躲的地方都沒有,”馮·格呂尼根指出:“最粗俗的事莫過於剪指甲、掏鼻子和剔牙。”她講起有一回自己看到一名婦女摘下假牙,用牙籤剔出裡面黏黏糊糊的東西,然後直接把手指往座位上擦。

图片
Daniel Müller, Beobachter-Edition

帶著對可能見到的一舉一動的審慎,我們一同登上了開往溫特圖爾(Winterthur)的列車。這座蘇黎世東北方向的城市擁有大約11萬居民,每過幾分鐘就有一趟駛往瑞士金融之都的車次。此時上午已經過半,我們走過很多空座位,只為找到一處四個座位全空的地方。

“如果別處有空座,就不要硬往別人旁邊擠,這是條不成文的瑞士規範,”她在我們坐下時說道。我倆不約而同都選了窗邊的座位,背包則放在旁邊靠過道的座位上,因為兩人正好面對面而坐,膝蓋離得就挺近。如果對方是陌生人,這麼坐可以嗎?

“不可以,如果空間允許,那麼你應該坐在斜對面。不過靠窗的位置非常受歡迎,”馮·格呂尼根表示。當然啦,碰上每天的高峰時段,每個空座都不該空著,都該坐上人。

這就引出了下一條瑞士規則:總要先問問能不能坐。

“對我來說,這是個禮貌問題,”她指出。不過要注意別發生誤會。比方說,用德語問的話,應該問“這個座位空著嗎?”而不是“這個座位有人坐嗎?”針對不好意思或者吃不准用語的人,馮·格呂尼根建議直視對方眼睛的同時面露微笑,算是跟對方打招呼,那人會告訴你是否有同行的人正好去上廁所了。

瑞士聯邦鐵路公司(SBB/CFF/FFS,多語)外部链接也認為,先問再坐是一種禮貌,尤其是在長途列車上。如今馮·格呂尼根在為聯邦鐵路公司寫部落格。

“但在區內短途火車上,因許多乘客只乘幾分鐘就到站,所以這種禮貌行為已不太多見。大家問也不問,直接就坐下,”聯邦鐵路公司發言人雷托·舍爾利(Reto Schärli)透露,並提到聯邦鐵路公司每天運送的乘客總數達125萬人。

“每一點交流都是好的,”馮·格呂尼根表示:“比方說,如果我想坐的地方堆了件行李,那我會問能不能幫對方把它放到行李架上或身後。對外套也是如此。除非火車上真的很空,不然這些東西都該緊挨著它們的主人,而不該掛在對面或放在對面座位上方。”

图片
Daniel Müller, Beobachter-Edition

我們的行程持續了半小時左右,期間只跟檢票員打過交道。我們毫髮無損地到達溫特圖爾,下火車時也完全不必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殺”出一條路來。不過,任何一位在瑞士高峰時段身經百戰的老手,都知道在騰出座位要下車的乘客與蓄勢待發要搶座的乘客之間,經常有著一場不合邏輯的較量。

“我想不通為什麼人們不肯等一等,讓別人先下車,”馮·格呂尼根一邊說一邊翻了翻白眼:“我覺得大家擔心搶不到座,或者擔心搶不到最好的座位。”

伯恩市內公車公司BERNMOBIL(德)外部链接在自己的《規範手冊》(德)外部链接中明確告知乘客,誰應該先“動身”:“下車的乘客享有優先權;這樣可以預防無謂的爭吵,也能保證公交旅行的迅速進行。”

然而就在我們離開火車站時,馮·格呂尼根對一位拖著倆行李箱前進緩慢、行動遲疑的男子表現出不耐煩。

“我不喜歡有人隨便停下擋大家的路,”她指出,同時用兩條長腿往斜裡一跨躲開了那人。瑞士也不能接受的做法,是上自動扶梯後站在左手邊,擋住後面想由此快速通過的人。

我們朝咖啡館走去,這就引出下一個話題:食品與飲料。理論上講,零食和飲料都沒問題-從任何一個火車上的推銷員角度來說,這肯定是件好事。不過如果食物氣味很大的話,問題就比較棘手了。

“假如你掏出一個金槍魚三明治,或者漢堡包加薯條,那就等著討人厭吧,”馮·格呂尼根透露。

有這種看法的遠不止她一個。在我發布的照片​​下留言的Twitter用戶還列舉了烤洋蔥圈、香蕉甚至咖啡,將它們定為氣味太大不宜在火車上吃喝的食品。其他人則說,火車上托盤式小桌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吃東西。

外部内容

那麼聯邦鐵路公司怎麼說?

“大家可以在火車上吃、喝任何東西,”舍爾利表示,同時也警告說,如果氣味太大有可能會“遭人白眼”。他還補充:“如果您把食品包裝扔在站台上的大垃圾筒裡,那麼列車清潔人員會感激您的。”

BERNMOBIL則建議乘客“先吃完東西,再登乘公共交通工具”,不過該公司並不禁止乘客在車上吃零食。

馮·格呂尼根指出,說到食品飲料的話,還有視聽方面的問題要考慮。那麼在瑞士這個熱愛奶製品的國家裡,什麼樣的經典行為惹人嫌?拿調羹在酸奶杯裡亂刮。要么就是看到有人不拘小節地吃東西,比如有回她看到一名男子大嚼薩拉米香腸和鮭魚,肉片加魚片搞得那人滿手滿嘴油膩膩。

這位通勤專欄作家還見到過不少人掏出大號“特百惠”塑料盒裝的沙拉、瓶瓶罐罐的沙拉醬汁和其他配料-真的像在自家一樣。 “如果人們佔了太大地方,特別是食物碎屑亂飛、車窗也被噴上湯汁的時候,那問題就很大了。”

那麼在禁止喧嘩的車廂裡吃東西呢?顯然也是不做為妙。

除去咯吱咯吱嚼東西、使勁兒咂嘴和狼吞虎咽,噪音是另一種極易引來眾人怒視的誘因-而且不只是在禁止喧嘩的車廂裡。

“你必須假定人們在傾聽,不管他們願不願意聽,”馮·格呂尼根提到在火車上打電話的人,指出那些自以為重要或者高音量講話的人尤其令人生厭。

BERNMOBIL就建議乘客:“在有軌電車或公交車上打電話時請輕聲說話,或者不在車上打電話,以保證私人生活的隱秘。”

越來越多的人在看視頻或聽音樂時不戴耳機,這也讓馮·格呂尼根困惑不解。 “我在每一代人身上都見到這種情形。也許電話成了人類伴侶的替代品?”

瑞士將陸續啟用的新列車可能會令個人設備的使用有所增長。 “這些列車增設了插座,以方便電子設備的操作與充電。在某些情況下,乘客還能直接在桌子上給手機無線充電,”聯邦鐵路公司發言人舍爾利透露。

提到活潑好動的孩子,馮·格呂尼根則表示,家長們應該考慮到其他乘客。

“乘火車應該是件趣事,”一位帶著兩個學齡前子女,正在家庭車廂裡找座位的媽媽說,她隨身總會帶幾本書。 “作為家長,你必須對多大噪音不惹人煩心裡有個數。”

然後我們轉到了一個正被通勤族熱議的話題:把腳搭在座位上。我在Twitter上發布的快照引起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反應從“很正常”到“有點兒噁心”都有。

外部内容

“脫了鞋再把腳搭在座位上,或者鞋下面墊上報紙,兩樣都可以,”馮·格呂尼根認為,前提是得有地方。 “臭哄哄、剛徒步回來的腳,或者光腳和臟兮兮的腳則都不可以。”不過,她不會對任何人說什麼。 “總會有別人出來說幾句-通常總是位長者。”

聯邦鐵路公司絕不容忍弄髒座位的行為。 “無論是誰,用鞋弄髒車座就必須繳納附加費,”舍爾利解釋。

馮·格呂尼根喜歡把她乾淨整潔的光腳搭在座位上,我必須承認,這讓我感到吃驚。我揚了揚眉毛,講給她我碰到的一名古怪男子-問過我能否在他上廁所時幫忙看行李後,那人乾脆換了位置,坐得離我更近。然後他脫掉鞋,把穿著襪子的腳搭在我旁邊的座位上,還用自己的外套蓋住腿。

現在是馮·格呂尼根揚起眉毛問我:“那你怎麼做了?”

“我告訴他‘哎呀,這讓我感到不自在!’,然後他回到了自己之前的座位上。”她讚許地點點頭。

图
Daniel Müller, Beobachter-Edition

“我有文明人的勇氣。遇到問題,比如有人對其他乘客做出帶種族歧視的評論,我會出面乾涉,說幾句話。不過也發生過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狀況,”她表示,並強調真有麻煩時,應該果斷找乘警。

她很願意看到乘客之間有更多的交流,並補充說,增加一節專給愛聊天者的車廂會很不錯。

“到處都有那麼多單身人士。乘火車的時間是個禮物,它應該被用來談情說愛,而不該只用來盯著手機看。”

相关内容
smartphone

相关内容

2019年瑞士铁路乘客将能免费上网

此内容发布于 该公司将于2019年在苏黎世-日内瓦、圣加仑-洛桑和巴塞尔-比尔这几条线路上测试一项新的技术,它能让乘客免费上…

更多阅览 2019年瑞士铁路乘客将能免费上网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