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巴塞尔,听说这里“最不像瑞士”?

当我告诉朋友我要在巴塞尔旅行之时,他表现出了我意料中的惊讶:“你为何什么会想在巴塞尔旅游?那可能是‘最不像瑞士的’地方,就是用来转火车的!”

——朋友似乎说的没错,上一次我来瑞士之时,就是从巴黎坐火车到达巴塞尔,然后又换上了去往琉森的列车。与苏黎世、因特拉肯、琉森、蒙特勒等如雷贯耳的旅游胜地相比,莱茵河畔法德瑞三国交界的巴塞尔似乎还真不像是一座印象中应该湖光山色,有着让人惊艳的风景的瑞士城市,虽然在瑞士,巴塞尔绝对算是一座“大城市”。

十分钟穿越三国

我的巴塞尔第一站是在“三国交界纪念碑”——这个地方颇不好找,要先穿过一段人迹罕至的工业区,再走上一小会儿才能见到这座形似火箭,位于莱茵河畔的纪念碑,碑身上有瑞士、法国和德国的国旗。

巴塞尔的确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诺华、罗氏这样的大公司和数不清的中小企业都在这里落户,这座城市有无数的“国际居民”。从“三国交界纪念碑”再往前走上一小会儿即是德国的境内,再拐弯上桥,越过莱茵河,便到了法国。十分钟穿越三国,却像是在同一座城市中漫步那样简单。

想来瑞士境内物价高昂,而紧邻的法德两国消费则要实惠不少,所以从纪念碑走上几分钟,踱步过一座小桥前往德国时就见到了浩浩荡荡的购物大军,有的甚至还拖着箱子……他们的目标就是桥头紧挨边境的一座德国商场。商场里可谓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商场超市里商品的价格确实比瑞士境内要便宜不少,而且还可以退税!海关和商场几乎就一步之遥,退税的队伍也是排出去老长,个个都拎着大包小包眉开眼笑……看来全世界人民都喜欢捡便宜,就是在富裕的瑞士,也不例外。

老城漫行

虽然是“国际大都市”,但巴塞尔核心城区却并不太大——这很适合步行或是骑车漫行的旅行者。据说巴塞尔是瑞士的“佛罗伦萨”,概因这里有着众多的博物馆,有蜚声全球的钟表展,还有那保存完好的中世纪时代的街区。

秋天的巴塞尔阴晴不定,淅淅沥沥的小雨浸润着这座莱茵河畔的城市。如若不是雨丝渐密,我想我会在丁格利喷泉待得更久一些——这座在巴塞尔原剧场旧址上的喷泉,是由艺术家丁格利(Jean Tinguely, 1925-1991)用原剧院遗留的舞台设备、废旧零件组合而成的能“表演”水舞的装置,运动起来,颇有趣味。

撑着伞,沿着湿漉漉的石子路漫步到了外观略显朴实的巴塞尔大教堂,这座有着高高的哥特式尖顶建筑或许是巴塞尔老城最无法让人忽略的建筑。据说从11世纪——也是1000年前这座天主教就破土动工,之后曾经反复重建。教堂的外观是红色砂岩,看起来并不富丽堂皇,而内部则堪称美轮美奂。文艺复兴时的著名作家伊拉斯谟也在这座教堂里。

在教堂尖顶的开放时限倒计时40分钟时我开始向上攀登,爬欧洲的教堂其实并不容易,楼梯狭窄而陡峭,让我这样缺乏锻炼的人气喘吁吁。不过登上尖顶后的风景却让这般的“艰苦”值得——细雨依旧迷蒙,远处则已露出了蓝天,整座巴塞尔都在视线里展开,莱茵河就在脚下,隐隐的,还能听见河对岸巡游队伍的敲击的鼓声。

离开大教堂,便是在老城那些中世纪老建筑小巷里的穿梭,雨水浸润了街道,行人寥寥,分外静谧。巴塞尔众多的博物馆散落其间,年轻的绅士撑着伞不让雨水打湿女伴的裙裾,依稀地能听见街边某间屋子里传来的缥缈的乐声。

——瑞士的佛罗伦萨,果然如是。

及至走到红色市政厅,这里却是一派人间的烟火气。哥特式的市政厅堪称色彩斑斓,这里亦是巴塞尔州府所在,进入市政厅的院子,还能看见那些几个世纪前的雕塑和多彩的壁画。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市政厅广场前的集市——一个城市的市集,几乎可以和这座城市的生活情致划上等号。小雨淅沥,市集摊位的主人们却似乎习以为常,我也就站立一旁,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些装在铁桶里的鲜花,木盆里腌制的果子和大块的奶酪被钟情于它们的买主买走,直到被一阵喧天的鼓声所惊动——难以想象,四位大叔敲击的挂在他们胸前的铁皮鼓竟让能发出如此巨大的响声。

雨过天晴,我开始返回酒店的路程。不过一处道路的施工似乎让电车更改了线路,正当我在站牌下辗转迷惑之际,一位老太太主动伸出了援手,她先试着告诉我电车道路的更改,得知我的目的地干脆让我跟着她一起行动——正好,她也要去往火车站方向。为了让我不再迷路,她甚至和我一起在靠近火车站的车站下车,给我指明了方向,而后又重新登上下一列公车。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段子,说瑞士是由“不愿意做德国人的德国人,不愿意做法国人的法国人,以及不愿意做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人”组成的,不过在巴塞尔,我却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属于瑞士人的热情。

那些夜色沉醉的晚上

斜阳西垂,天空渐渐变成了迷人的深蓝。当华灯初上,城市便变换了颜色。夜晚总是带着迷人的色彩,天生便有神秘的因子——巴塞尔的夜色里,又会怎样藏着或忧伤或快乐的灵魂?

从我入住的紧邻巴塞尔SBB火车站的酒店跳上电车,几分钟就能到达哥特风的圣伊利莎白教堂,我在路边支好了三脚架,还未开拍,就来了一位大叔,兴高采烈地对着我的镜头摆上了POSE,好了,他成功地把我和他的两位同伴都逗乐了。

夜晚的巴塞尔依然是安静的,并不宽阔的街道在三四层的老建筑群里左拐右绕,路边的商店感觉入夜便已都关门歇业,偶尔驰过的汽车行色匆匆,迅速消失在街道的尽头。间或有那么一两辆,减速、拐弯、下坡,一溜烟去向了那些隐隐传来动感乐声的酒吧。

夜色深沉,坐着电车,我又回到了巴塞尔SBB火车站。这座欧洲的交通枢纽在夜里依旧繁忙。站前广场的有轨电车来来往往,在镜头前留下五彩的光弧。

无论在哪里,火车站似乎都是人间的悲欢场——拎着吉他箱的年轻人们不知为了什么发生了争执,一番激烈的争吵无果后,其中一个离开了同伴独自走向了车站;一对情侣挽着手从我面前走过,小伙子看见我摆弄着三脚架上相机,用日语向我问好——他或许以为我来自东瀛;而在这已显寒意的秋日之夜,我也看见了车站广场电杆下的流浪者,他似乎有些冷,把自己的帽衫紧了紧,然后起身端着装着硬币的杯子走向了远处……

这是巴塞尔的一夜。

文/图:紫陌


本画廊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PLACEHOLDER


相关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