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我的瑞士教授- 马塞尔. 唐纳

作者与马塞尔. 唐纳(Marcel Tanner)教授的合影。
作者与马塞尔. 唐纳(Marcel Tanner)教授的合影。 郭家钢

不知道什么缘故,这一辈子就与瑞士这么一个小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一切都是从认识马塞尔. 唐纳(Marcel Tanner)教授开始。

我出生在江西,高中毕业赶上下乡潮,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几年。七七年恢复高考有幸中榜,分配给了一个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的医学专业学习,远离了我家祖辈几代为人师表的职业理想。为此,从来没失过眠的我整整三个晚上没睡好觉,当熬过了漫长而艰辛的五年学习,立志成为一个外科医生的时候,组织上又偏偏分配给了我一个最陌生的冷门专业-寄生虫。虽然我们都将富人们比作寄生虫,但正真得寄生虫病的却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先后两次出校门后都与农民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历练了我的忍耐性和满足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卫生部领导相中,从江西到了北京,开始了一个小小公务员的生活,当时主要是负责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联合科研管理委员会(Joint Research  Management Committee,  JRMC)的秘书工作,委员会由不同领域9名专家组成,中方5名,外方4名,外方之一就是马塞尔. 唐纳,一位来自瑞士的流行病学教授(1952年10月1日出生,时常开玩笑说是真龙天子。时任巴塞尔大学自然科学院院长,瑞士热带病研究所所长)。四年的秘书工作,不知道起草和打印了多少份文件,只是明显感觉到自己速度的提升;也不知道接送过多少人次外国教授和专家,只是明显感觉到自己语言表达和礼仪顺畅。

1992年我有幸第一次跨出国门就是来到瑞士,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的日内瓦与瑞士热带病研究所的巴塞尔。巴塞尔总体印象是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建筑,日内瓦则是感觉城市虽小,但国际化程度极高。从日内瓦到巴塞尔的火车简单而方便,加上沿路火车窗外的风光,给了我极深刻的印像,生活在这里就是天堂般的感受。

我并没有奢侈的想过,也没有想像过,有那么一天生活在瑞士。而这突如其来的机缘,就发生在我送马塞尔. 唐纳教授回瑞士去首都机场的路上,他承诺帮我申请巴塞尔市政府的奖学金留学瑞士。许多年后我才知道,他的决定是经过多年对我的观察而作出的。出国手续很快也很顺利的办妥,半年的理论学习和考试都比较顺利的通过了。剩下半年的时间,按照国内的惯例就是等着老板下指示,一周很快就过去了,好象也没什么动静,我暗自高兴,准备游它个瑞士一遍。第二周开始教授让秘书把我叫到办公室,他严肃通知我准备收拾回国。我全懵了,不是还要开题的吗?我说。是要开题。但你的题在那,我帮你准备?这时我才清醒过来,问题要自己去想,答案要自己去找。一向和蔼可亲的教授,变起脸来比小孩还快。在中国我一直是好学生,在学校服从老师,在单位服从领导,以完成任务而光荣,党叫干啥就干啥。这回彻底摔了个大跟头。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我查阅了一些相关公共卫生方面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写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应用”的项目初稿。第二周教授便安排我明天坐火车到日内瓦,去世界卫生组织找一个熟悉的专家指点。临送我上火车时还塞给我100瑞朗零用,着实让我感动很久。

回来后修改了几稿后,教授又安排我去坦桑尼亚现场实验室一个月,全面了解现场情况。准备工作只有两周,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出发前打了十多种疫苗,感觉好象大病一场。那天教授亲自开车送我去机场,并将我的冬天棉衣留在他车内,说到时候接我时再用。并从自己的手腕取下手表带在我的手上,真像大哥一样关心和体贴。

一年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因为有留学的经历,我作为上海市人才引进入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开始了我的热带病防治和研究的漫长而艰辛之路。1999年获得TDR奖学金,正式申请他的博士研究生,2003年6月如愿获得了瑞士巴塞尔大学流行病学博士学位,虽然是迟来的爱,但这毕竟是我梦寐以求追求的目标。当研究和防治成果接踵而来的时候,我们这支队伍与专家在国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用我们自嘲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一直在为消灭自己而努力奋斗。

然而,远在巴塞尔的热带研究所更名后为瑞士热带病与公共卫生研究所,却呈现繁荣昌盛的景象,从1995年50几个人发展成为现在拥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700多员工的国际强所。而它的兴起和壮大恰恰是赶在全球金融危机,热带病研究投入大幅度下滑之际,不得不佩服所长的智能与胆略。

我很荣幸成为他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籍博士生,在他的眼里,我也算是他众多学生中值得骄傲的学生之一吧。2012年,在他60岁生日的大型聚会上,我被隆重介绍给大家,一个来自中国的热带病学术权威,现就职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做技术官员。在我的眼里,他既有瑞士人的勤奋和勇敢,也有德裔的精明与严谨,他集情商和智商为一体,成功是理所应当的。除学术水平外,我更器重是他对事业的敬业,对人的善良。他到过世界很多的地方,从不带相机,只用眼睛和大脑记录着点点滴滴,时常用诙谐的语言与学生和同事分享。

2016年他正式接任瑞士自然科学院(SCNAT)院长一职。我相信在这个平台上,将更大程度上发挥出他的聪明和才智,为发展双边和多边的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我有幸再次与教授合作,在2017年中瑞双方签定的国际发展合作协议框架下,制定中瑞与世界卫生组织三方合作,帮助湄公河流域消除血吸虫病的项目规划,利用中国经验消除贫困与疾病相结合,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本文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PLACEHOLDER

相关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