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比较中走近瑞士-海外人类学田野纪实

在比较中走近瑞士-海外人类学田野纪实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笔者笃信,以解刨麻雀的方式理解他者,更能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启迪与创新的动力。 郭锐

佛里堡是瑞士佛里堡州的州府所在地,这是一个因桥而出名的城市,被称为“Switzerland`s city of bridges”。但这里所指的桥,并非实体的桥,也不仅仅是这城中那座横跨萨林河上的石头砌成的拱桥,它还指代佛里堡这座美丽山城同时也是连接瑞士国内拉丁与日耳曼文化的桥梁,是瑞士法语与德语的分界地区这个意涵,纵贯全城的萨林河就像一道天然的语言界线,将瑞士的德语区与法语区做了明显的南北分界。我们对瑞士这个山地小国,文化多元的第一印象,就是从这里开始逐渐延伸开的。

卫生与绿色的生活:从清晨到傍晚,干净的街道总能给人一种舒适爽心的感觉。漫步在瑞士任何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获得一种宁静和慰藉。每户都用些许鲜花妆点门庭、古朴中带点现代气息的精致院落,开满鲜花的山坡和清澈穿流的冰溪环绕着城镇或乡村,令人迷醉,仿佛跌入梦境。所谓的卫生、文明、整洁这些常常挂在国人口头上的用词,无不在瑞士那些无人问津的犄角旮旯里得到体现。无论你身处乡村或者城市,都能够体会到被绿色深切的拥抱。在火车上、在大巴里映入眼帘的景色,就像童话故事般,满眼是一幢幢漂亮的房子和由近及远的绿所装饰的世界。十五世纪以前,瑞士还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石油、煤炭、贵金属,钻石等这些现代财富的标志一样也没有。一年中绝大部分土地长期被冰雪覆盖,不适宜耕种,大自然一点也不青睐这个国家。五个多世纪过去了,而今居然发展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重要的是,在这满眼的绿意之下,其实还铺垫着一层厚厚的,看不见的土壤;那就是热爱自由与穷则思变的韧性,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直接民主的社会氛围。

在比较中走近瑞士-海外人类学田野纪实
郭锐

公共场合看见家的温馨:在火车厢里,你能找到安静的阅读,缓缓的思考。在月台上面,你能看到,车厢门边上贴心的自动台阶、弱势者不可或缺的扶梯、机车与野鸽子的对话,不用语言而是用心来对话交流的母子、温情互视的情侣—–。都在诠释着一个公理,人性化绝非空洞的词句。相反,而是表现在普罗大众表情上和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

教学中呼吸自由的空气:瑞士的教育走“国际化”思路,在大学校园里,你能够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在古堡外,你可以倾听历史的声音,走廊里随处可见的各种学术信息发布栏、转角处的桌椅板凳、楼道里的复印打印机、教授们的研究室并不大,但布局规整,功能齐全,以教授命名的会议室,课桌与工作台合二为一的场景。在瑞士,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初中毕业生,会直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双轨制教育这种教育体制需要企业和学校合力完成,它要求学生一周3-4天在企业里做学徒,学习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另外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2/3瑞士年轻人选读职业学校,完成学校和学徒双重任务。公司的双轨制教育,扎实的技术和实践能力保障了瑞士毕业生就业率,超高的学术水平和超低的失业率,瑞士教育在欧洲低迷的经济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奇迹。

纯真无邪的童趣:在瑞士时常能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满大街撒欢;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渴了在路边的龙头上接水喝,累了自己找地方歇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再跑。爱心从对玩具娃娃的关爱开始培养、小小年纪已经直接体会到;在汗水和摔打中成长,在自立与自信中体验,在各有所爱,各得其乐的阳光下养育童年心性。大街上,花园旁处处可见纯真的童趣,不仅发自心底,更是写在脸上。在瑞士。

在比较中走近瑞士-海外人类学田野纪实
郭锐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在瑞士,创新就体现在在每个人的身边:无论你是骑车、步行或者是驱车浏览,即使是在毫不起眼的街角,也不乏艺术和创新的灵感,生活中布满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其范围和场域囊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难想象,参与者必定包括了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并非仅是那些少而精的专业人士。由此可知,一个仅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到80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其闻名于世界的巨大创新能力是从何而来的。

周末的农贸市场:佛里堡大教堂周边的广场的周末,这里会聚集周边的农民,把自家农庄里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带来销售。徜徉农贸市场犹如在花海中漫步,完全是一种视觉和舌尖的享受,我们发现,洋葱是可以像艺术品一样打扮后出售的;花椒的确是花的;火腿是可以现烤来吃的;西红柿还有灰色的;起司是最受欢迎的;新鲜肉是在汽车里卖的,市场结束时,地上几乎看不到一点脏水。最特别的是,政治没那么鬼魅虚幻,而是能够拿到市场上摆摊设点宣讲的;绿党、保守党等都可以在这里支摊摆点宣讲主张;更可爱的是,佛里堡大学的学生们为救助南美儿童让他们有书可读,用自制的蛋糕,筹集资金,爱心满满。  

在比较中走近瑞士-海外人类学田野纪实
郭锐

关爱弱势群体:都知道,高福利、高科技是世人对瑞士的普遍印象。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高品质的生活水准同样给人映像深刻。在瑞士目光所及:轻度中风者依托学步车轻松自如的逛街购物;导盲犬与盲人配合默契,上下公共交通;世界名牌奔驰居然是孩子们每天往返校园与居家的通勤工具;即使仅有九级台阶,在校园里也安装有拖拉残疾人的专用工具;有腿疾的残障者几乎每一个人可以驾驶专用的残障车,适合大部分老人、儿童及残障者舒适使用的马桶;儿童脖子上戴着设有荧光标志的装饰,随时随地,不仅提醒路人而且告诫驾车的朋友,这是些需要关爱与呵护的个体。

结语: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之所以了解别人,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看清自己,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好。在比较中可以发现自我,发现真知。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笔者笃信,以解刨麻雀的方式理解他者,更能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启迪与创新的动力。

本文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PLACEHOLDER


相关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